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15146200000005

第5章 疟疾

“原文”

伏暑成疟,舌苔浊腻,中脘不爽,恶心恶风。(1122)

藿香 厚朴 白豆蔻 杏仁 半夏 广皮白

伏暑成疟,神识不爽,良由邪盛故耳。(827)

竹叶 杏仁 滑石 连翘 蔻仁 厚朴 半夏 通草

伏暑成疟。(1093)

藿香 半夏 厚朴 杏仁 滑石 白蔻

伏暑成疟,体弱不宜过于攻泄。(1065)

藿梗 杏仁 橘白 茯苓 半夏 木瓜

脉弦数,先寒后热,头胀脘闷,属伏暑成疟,当分三焦。(817)

杏仁 滑石 藿香 通草 厚朴 半夏 橘白 连翘

伏暑瘅疟,汗多脉细。(911)

生谷芽 木瓜 乌梅肉 半夏曲 知母 细青蒿

伏暑湿成疟,脘闷。(895)

藿梗 茯苓 半夏 厚朴 广皮 杏仁

暑邪成疟,脘闷渴饮。(609)

丝瓜叶 滑石 厚朴 半夏 白蔻仁 杏仁 藿香 橘白

暑疟,先清上焦。(545)

竹叶心 杏仁 连翘 白蔻仁 飞滑石 花粉

暑湿成疟,脉虚,宜用和法。(640)

藿香梗 半夏 连皮苓 杏仁 桔皮白 木瓜 老生姜

暑湿成疟。(559)

竹叶卷心 石膏 半夏 飞净滑石 杏仁 草果

暑邪阻于上焦,作之肺疟,咳嗽渴饮。(590)

桂枝白虎汤

暑风成疟,头胀恶心。(1100)

藿香 杏仁 半夏 滑石 通草 橘白

温疟脘闷。(661)

草果 半夏 乌梅 厚朴 橘白 杏仁

伏暑间疟,脘闷不爽。(939)

藿香 半夏 杏仁 厚朴 橘白 生姜

间疟脘闷。(963)

草果 半夏 生姜 厚朴 苓皮 乌梅间疟,便泄脘闷。(990)

藿香 杏仁 广皮 白蔻 厚朴 半夏 茵陈 苓皮

湿阻,间日疟,头痛不渴。(566)

杏仁 藿香 橘白 厚朴 半夏 白蔻

疟来即三日一发,头痛咳嗽渴饮,从手太阴治。(761)

桂枝白虎汤

伏邪三疟。(1113)

桂枝 块苓 厚朴 煨姜 花粉 橘白

三疟脉弦。(1130)

炙草 煨姜 当归身 茯苓 南枣 粗桂木

三疟,色黄,脉弦偏右。(850)

草果仁 生姜 知母 乌梅

原属三疟,今转瘅热,阴弱邪郁耳。(791)

鳖甲 当归 细黄芩 青蒿 知母 制首乌

三疟,食下少运,头胀。(133)

归身 白芍 陈皮 茯苓 大枣 焦术 炙草 柴胡 生姜

脉微阳伤,三疟形浮。(157)

真武汤

邪伏少阳为疟,头胀口苦渴饮。(269)

小柴胡汤去参

左脉弦,疟来头胀。(1118)

小柴胡汤去参

阴疟,头痛咳呛。(752)

阳旦汤

太阴阴疟,妨食,涎沫泛溢,宜和中焦。(1072)

人参 半夏 茯苓 橘白 姜汁 乌梅

疟伤太阴,腹膨里急。(1053)

露姜饮

湿疟,头重脘闷,疟来神愦,由正弱邪盛耳。(1038)

茵陈 厚朴 半夏 杏仁 菖根橘白

阴弱湿疟,心中热,脘中闷。(1052)

鳖甲 草果 知母 生姜 乌梅 青皮

湿邪成疟,脘闷。(1112)

草果 厚朴 杏仁 半夏 广白 茵陈

湿郁成疟,脉弦小,宜辛温和之。(1092)

藿香 半夏 厚朴 杏仁 生姜 橘白

复疟,舌黄脉弦,宜和肝胃。(1097)

谷芽 半曲 广皮 茯苓 煨姜 木瓜

复疟,气弱神倦。(1137)

人参 茯苓 生姜 谷芽 陈皮 乌梅

复疟,脉弦数。(1148)

人参 九制首乌

阴阳水煎,露一宿。

复疟,瞀闷渴饮。(1074)

鳖甲 槟榔汁

久疟,宜和营卫。(158)

茯苓 炙草 煨姜 桂枝 白芍 南枣

疟久,阳微失护,寒热不已,法宜温阴中之阳。(1155)

鹿茸 附子 当归 人参 茯苓 生姜

阳微不振,疟发不已。(368)

于术 茯苓 煨姜 附子 广皮 益智

正虚邪盛,疟甚恐脱。(542)

生益智仁 广陈皮 知母 生大谷芽 乌梅肉 生姜

疟邪伤气,乏力用参,奈何。(598)

生益智仁 宣木瓜 煨姜 炒焦半曲 生谷芽 茯苓

疮疡疟发,由湿热者偏多,湿邪无有不戕阳气,阳伤则腑气不宣,络遂为之凝涩,少腹块垒,若奔豚状,腑以通为用,络以辛为泄,此其治也。(1064)

巴戟天 茯苓 沉香汁 桂心 胡芦巴 琥珀 川楝子 泽泻

疟势渐减,心悸神倦。(1047)

谷芽 半夏曲 木瓜 橘白 鲜莲肉 茯苓

脉模糊,欲成三焦疟。(684)

竹叶 豆蔻 飞滑石 杏仁 连翘 白通草

脉弦,身热从汗泄而解,此属伏湿,恐其转疟。(479)

杏仁 半夏 橘白 厚朴 茯苓 煨姜

疟止,脾气未振,知饥少运,噫气。(891)

生谷芽 半曲 新会皮 宣木瓜 茯苓 砂仁壳

疟止,瘅热渴饮,头痛脘闷。(606)

丝瓜叶 飞滑石 连翘 杏仁 白通草 桔皮红 厚朴 花粉

疟虽止,色黄,脉呆钝,湿未净耳。(712)

谷芽 半曲 陈皮 茯苓 木瓜 乌梅

疟后,呕恶头肿,怕正虚难任。(933)

藿香 杏仁 橘白 厚朴 半夏 茯苓

疟后气弱,神倦无力,议用补中益气汤。(740)

原方去升麻、柴胡加木瓜、茯苓

疟后不纳,神倦。(797)

谷芽 木瓜 广皮 当归 茯苓 半曲 炙草 白芍

疟后湿热未净,脘中不爽且痛,味甜。(1046)

金斛 麦芽 半夏片 茯苓 橘白 枳实皮

脘痞不饥,脉沉弦,味酸苦,疟后致此,宜苦辛开泄。(672)

川连 人参 枳实 干姜 茯苓 半夏

脉弦滑,痰饮内阻,左肢麻木,疟后致此,由伏湿未净,升降之机失司,是以酿为浊邪耳。(141)

生于术 半夏 橘红 白蒺藜 枳实 茯苓

舌苔浊腻,色如松花,瘅热不渴,少腹隐隐痹痛,此阴湿着于募原,中阳怫郁不宣。切勿投以寒凉,恐成疟痢。(1075)

藿香 半夏 紫色厚朴 杏仁 橘白 连皮茯苓

疟转下痢,脉细如丝,神倦不食,暑邪入里,正惫不能泄越,症险恐脱。(1098)

人参 柴胡 羌活 川芎 枳壳 桔梗 独活 炙草

前胡

湿郁蒸热,恶心舌白,脉来弦数,转疟为顺。(1079)

藿香 杏仁 半夏 厚朴 橘白 生姜

“按语”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休作有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但其它季节亦可发生。疟疾致病因素众多,要欲十全,实属不易,叶氏对起成因论述颇详。疟疾的发病类型众多,因兼感病邪、体质强弱及表现证候不同,大致有如下分类:按病因及临床证候不同分为风疟、暑虐、湿疟、寒疟、温疟、痰疟、牡疟、瘅疟、疟母等;按发作时间分为间日疟、三日疟、三阴疟、久疟;按诱发因素和流行特点分为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叶氏在本章中涉及了多种疟疾证型、病因、病机及辩证治疗。滋就叶氏治疗疟疾的经验,做进一步阐发。

1 疟疾的成因

疟疾的成因最为多见的是伏暑,此乃叶氏在阐述疟疾时谈及最多的成因。如“伏暑成疟,舌苔浊腻,中脘不爽,恶心恶风。”(1122条)类似条文多达6条。另外,叶氏也谈及了暑邪、暑湿、暑风、湿邪等均可导致疟疾的发生,如“暑邪成疟,脘闷渴饮。”(609条);“暑湿成疟,脉虚,宜用和法。”(640条);“暑风成疟,头胀恶心。”(1100条);“湿邪成疟,脘闷。”(1112条)。

2 各类疟疾的治疗特点

叶氏在论述过程中对各类疟疾的治疗方法做了描述,并且对于疟疾的转归以及疟疾后的调理进行了阐述,颇为详尽。在58条中,谈到了瘅疟、暑疟、肺疟、间日疟、三疟、复疟、久疟、疟后病等,其治疗各有特点。现就分别对其进行阐述:

其特点以但热不寒为主症,故又称其为温疟。如911条,治疗以清热为主,故方中运用了知母、青蒿等。

叶氏论述的疟疾中,对暑疟的描述条文达到10余条,临床证候主要以神识不爽,中脘不爽,脘闷渴饮,恶心恶风等。其成因如“神识不爽,良由邪盛故耳。”(287条),治疗总以藿香、厚朴、半夏、茯苓之类。

见590条,其成因主要是暑热病邪阻于上焦,影响了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故表现出咳嗽渴饮,以桂枝白虎汤治疗。

叶氏阐述间疟的条文有4条,最集中的临床表现以脘闷为主,如“间疟脘闷”(963条)、“间疟,便泄脘闷。”(990条)。治疗以芳香走泄之藿香、宽胸理气之厚朴、消痞散结之半夏等治疗。

三疟的条文有7条,761条指出“疟来三日一发”,是阐述了三疟的特点,以三日为一个发热时段。三疟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胀,咳嗽渴饮,纳差,脉弦等。治疗可从肺。另外三疟在阴弱邪郁的病机变化中可转为瘅热。如791条。

其他还有复疟、久疟、疟后病等。复疟如条文之1097条、1137条、1148条、1074条,是由于正气虚弱,劳作而引起疟疾反复发作,故在治疗上应以补益正气为主。疟疾日久,损伤正气,反复发作,导致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如“久疟,宜和营卫。”(158条)治疗扶正调阴阳为第一要义。如“正虚邪盛,疟甚恐脱。”(542调)、“疟邪伤气,乏力用参。”(598条)。疟后病主要是在疟疾停止后,虽然疟邪已祛,但正气尚未完全恢复;或疟邪未完全祛除干净,余邪未尽,均可导致其他病候的形成,故针对各类证候采取相应措施,如气虚者以补气之补中益气汤(7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