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载淳6岁就学,启蒙老师是翰林院编修李鸿藻,他是咸丰皇帝在世时为皇长子选定的师傅。同治元年(1862年),载淳在北京紫禁城登基。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发布懿旨:“李鸿藻及礼部尚书前大学士祁寓藻、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均著在弘德殿授读。”同治皇帝的师傅由一位增加到四位。同治二年(1863年),太后以惠亲王绵愉行辈最尊,品行端正,命其子奕详、奕询为同治伴读。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清朝皇帝可以说是最勤于政事的。他们每天要召见军机大臣,要亲自批阅内外臣工的奏章文牍。为了胜任这些事务,需要一定文化素养。因此,历朝皇帝对皇子的教育比较严格,对小皇帝尤其严格。由于同治不是像皇子那样可能当皇帝,而已经是皇帝,因此他给安排了不少功课:有蒙古文、满文、汉文、拉弓、射箭、打枪、骑马等。对他来说,一年中可以放假不上学的日子,只有年假、端午、中秋等三十余日,以及暑期中的半假四十余日而已。同治的师傅还规定:“诵读与讨论二者不可偏废,皇帝读书之暇,总宜与师傅随时讨论,以古证今,摒除虚仪,务求实际,切勿诵声甫辍,旋即退息。”其他规定还多,不复赘述。凡此种种,对六七岁的小孩子来说,分量未免过重,但这是遵循200年来的祖制,并已造就了几代人君。对于嬉戏成性的同治帝来说,学业越严逆反心理越强,他虽然不敢公然逃学罢课,然而“多嬉笑”“精神不聚”,种种厌学之态日甚一日地多了起来。
本来同治自幼聪颖,有人君的风度,而且天性浑厚,按常理发展,本可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可是同治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却有着诸多的不幸和烦恼。其父咸丰早死,使他过早地失去了父爱;其母西太后自“垂帘听政”以后,一味倾心于宫廷斗争,争权夺利,对同治很少关心,根本没有什么母爱可言,更不用说母教了。年幼的同治只有和阉臣们鬼混在一起,寻找欢乐,以弥补他那缺少温暖的心灵。同治在稍稍长大之后,在一些贵族子弟的诱导下,经常微服出宫,到处游荡,寻欢作乐。凡有女子的娼寮酒馆及摊肆,他们几乎无所不至,因此同治更是无法安心读书,厌学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到了16岁,即将大婚亲政了,同治对学习仍不热心,还把管理国家大事说成是一种苦差事。他的师傅虽然心急如焚,却无法改变现状,以至于同治亲政时,不仅连最基本的经典都理解不了,甚至不会句读,奏折也读不成句,书写时则白字连篇,说话也不太清楚。
当初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唯一理由就是皇帝年幼,不能亲理朝政,暂权宜理政,“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同治八年(1869年)载淳已经14岁了,清初顺治、康熙两朝皇帝大婚、亲政的时候,正是这个年龄。可是慈禧视权如命,不想按时归政,仍然把政权抓在自己手中不放。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时,18岁的皇帝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不论从哪个方面讲,太后都必须撤帘归政了。这时,慈禧不得已才决定先给同治办婚事,然后归政。
同治此时与慈禧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母子关系恶化成为宫廷公开的秘密。原因是十多年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对同治的管束太严。日渐成长的同治皇帝形成一种逆反心理。同治皇帝请安时,和东太后有话说,与西太后简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西太后权欲太强,撤帘归政对她来说犹如太空失重,心理难以平衡,尤其是西太后在同治帝婚姻问题上横加干涉,引起母子间更大的隔阂。
同治帝的婚姻是个大问题。找谁做皇后,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起初,经过一番东挑西选,皇后人选的最后目标集中在两位姑娘身上:阿鲁特氏和富察氏。慈安太后起初无意垂帘听政,好容易盼到皇帝大婚成年,便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认为此女品德才貌皆堪膺皇后之任,对于同治帝主政理事则十分有益,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因为此女年龄还小,性情娇憨,缺乏统摄六宫、襄助帝业的才华和气度,若能为后,便能利用皇后的年幼无知,进一步控制皇后。
二人相让未决,只好让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太后懿旨,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凤秀之女落选,只封作慧妃。新婚之夜,同治帝要阿鲁特氏背唐诗,无一字之误,同治帝更喜欢她,同治大婚之后不久,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正式卷帘归政了。同治帝亲政时表示“恪遵慈训”,就是要遵守圣母的懿旨。同治实际在位只有一年。这一年他做了什么事呢?
同治帝亲政伊始,颇有想法,亲裁国政,一年以内,倒也不敢怠慢,悉心办理。只是他性格刚强,很像慈禧太后。慈禧虽已归政,遇有军国大事,仍着内监密行查控,探悉以后,即传同治帝训饬,责他如何不来禀告。同治帝也很倔强,他想母后既已归政,为什么还来干涉?母后越要他禀报,他却越加隐瞒,因此母子之间隔阂日深。
后来,慈禧看同治与皇后阿鲁特氏打得火热,很少问津另外一妃二嫔的住处,心里很不高兴,便强令其移爱慧妃。同治当面应允,回去后依然不与慧妃亲近。慈禧便以“应当勤于政事”为理由,不让同治常到皇后那里去,皇帝与皇后被慈禧强迫分离。同治精神上受到刺激,痛楚万分,便独居乾清宫。慈禧暗地里让李莲英把慧妃背到御床,谁知同治见了慧妃,却根本不理她,一直挨到天明。
由于受到慈禧的拘束,加之对功课的厌倦,同治便常与小太监或伴读嬉戏游宴,因此逐渐放荡成性。有个翰林侍读王庆祺,擅长谄媚,在入值南书房时,得到同治皇帝的欢心,赏加二品衔,命为毓庆宫行走。王庆祺经常偷偷将“秘戏图”带进宫里,呈皇帝阅览。
另外,同治一直与恭亲王奕的儿子交往密切,此人非常聪明机敏,但是为人很轻佻。他和同治从小在弘德殿读书,是同治的伴读。当时,恭亲王奕在弘德殿行走,照料皇帝载淳读书,也可以管理自己的孩子。小皇帝好嬉游,他就经常引导他玩些新花样,两个人非常投机。恭亲王经常告诫他不要和皇帝玩那些不好的游戏,但他根本不听。后来,他和同治一起演淫戏,被奕赶回家,围禁起来了。几年过去之后,同治忘记以前的事,仍然召他入宫相伴。他们两个一起化装出宫,还去嫖妓。
家庭失和,办事不顺,苦闷的同治一直过着荒淫不堪的生活,因此严重损害了健康,不久他便得了一种浑身溃烂的病(有人说是性病,也有人说是天花)。
由于同治不喜欢慧妃,慈禧皇太后便不喜欢皇后,常找茬儿难为皇后。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呵责。一天,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扶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动怒,同治被吓晕,病情加重。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怀着对母亲的痛恨和对人世的眷恋离开人世,终年19岁,他的寿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实际上也就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崇绮将慈禧的话告诉女儿,阿鲁特氏更存了必死之心。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享年22岁。
同治帝最后葬于河北昌瑞山惠陵,庙号穆宗,谥“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