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十二时辰养生法
15153800000002

第2章 十二时辰养生法的由来

起居不时,则形累而寿命损。

古代养生学家很早就认识到人们的作息时间与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管子就指出:“起居不时,则形累而寿命损。”唐代孙思邈也常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黄帝内经》一书中提出了适应时辰变化的作息制度,后世养生学家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一日十二时辰的养生法。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即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明代石室道人称为“二六功课”,清代医学家尤乘称为“十二时无病法”。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1.卯时(上午5:00-7:00)。卯时见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用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然后去室外打太极拳或练其他导引术。

2.辰时(上午7:00-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发百余遍,有醒脑明目的作用。洗脸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

睡不厌蹴,觉不厌舒。3.巳时(上午9:00-11:00)。此时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为说话耗气,尤其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本来气弱,所以须“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上午11:00—下午13:00)。午餐应丰富味美,但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硬的食物。午餐不应吃太饱,最好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油腻,稍作休息之后午休。

5.未时(下午13:00-15:00)。此时或午休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或浏览时事(相当于现代人看报),或做家务。

6.申时(下午15:00-17:00)。此时或读名人诗文,或练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下午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涤去饮食之毒气残物,以利口齿。

8.戌时(晚上19:00-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晚上21:00—次日凌晨1:00)。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凌晨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与生物钟运转“合拍”、“同步”。我们知道,大脑皮层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官,它的基本活动方式就是条件反射。人们长期定时地从事某项活动,便会形成良性的条件反射,称为“动力定型”。它一旦形成,便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这对保证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例如按时工作和按时起居习惯的养成,可保证全天精力充沛,提高免疫力。按时进餐的习惯使消化腺到时候便会自动分泌,日子久了,效率就会特别高,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高潮”或“记忆高潮”。

晨光上东屋,叩齿三十六。古代民间隐士、道家百岁寿星及豁达的致仕者,多按时辰养生法作息养生。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年)晚年隐居河南洛阳香山,终日和七老、九老相聚,年皆7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洛中遗老李元爽136岁,归洛僧人如满95岁,他们无政务在身,常可按时作息。正像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晨光上东屋,……叩齿三十六”;“晚出看田奋,闲行旁村落”;“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竟日何所为,或饮一瓶明,或吟两句诗”。白居易青壮年时既患胃病又生眼疾,身体虚弱,正因他坚持按时作息,兼以调养,所以成为著名诗人中的高寿者,活到76岁。据《七老会得》的记载“七人五百八十四”。说明其平均年龄都在83岁以上,而当时人的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高。这说明按时作息、规律生活的确是长寿的秘诀之一。

十二时辰作息表中还有一个突出之点,即强调卯时起床叩齿300下,巳时又练叩齿咽津。选择这段时辰叩齿咽津,不仅是牢齿固齿的好方法,还利于延年益寿。

值得注意的是,已形成的“动力定型”不要随意打乱,老年人尤其不要打乱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欧美名酒威士忌的商标是一长寿老人的像,叫托马斯·伯尔,他活了135岁零9个月。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想见见这位长寿老人,于是就派人把他请到皇宫,尽情吃喝玩乐。这种生活规律的骤然改变,竟使这位高寿老人在一周内死去。

因此,人们只有遵循十二时辰养生法,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要善于发现自身的这些规律,多建立些“动力定型”,持久地顺应它、“保养它”,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晚出看田奋,闲行旁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