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为小事误了孩子未来
15161700000038

第38章 不能忽视孩子的偷窃行为

点到为智

当孩子“神色慌张”地第一次偷窃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发觉了,如果能问清原委,正确加以引导,孩子很可能会改掉偷窃的行为。而当情况变严重后再处理,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天津市有7名初三学生因为结伙盗窃摩托车而被派出所拘留,其中有几人还曾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在人生最好的花季年龄,他们为什么会滑入犯罪的深渊呢。

对于他们的第一次犯罪,似乎都很偶然。因为好奇和追求“刺激”,羡慕骑摩托车的潇洒。R同学的家庭和许多家庭一样,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过问自己的孩子。在家中,R没有任何的束缚,他说:他爸对他没架子,就像哥儿们一样。看到一些同龄人骑着摩托车,显得很潇洒,R的心里也就痒痒的。常想象着自己骑摩托车时的那种潇洒。于是在一个夜晚,他悄悄地爬起来,和另一个同学出去偷了一辆摩托车,过完车瘾之后便卖掉了。

R同学说,刚开始偷车的时候,纯粹是觉得好奇,够“刺激”,觉得有钱用很“舒畅”。于是,啤酒屋,歌舞厅,桌球室,游戏机室,经常留下R的足迹。他还为自己买了衣服、鞋子和手表。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对物质的追求,他们连续作案,难以收手。

R同学说,他们专门找那些没有牌照的车,因为车主是不会报案的。他刚开始还想,反正就只偷一辆车不会有什么事的。没曾想这犯罪与守法的界线并非以数量来论定。另外两名参与偷窃的同学在小学时也曾有过私自拿家里钱的行为,父母没有足够的认识,放任自流,结果从家里偷到社会,以致犯罪。

孩子偷拿钱物这个毛病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般都是“家庭——学校——社会”。先拿父母的钱,再拿同学的钱,最后发展到在社会上偷,胆子越来越大,技巧越来越高,道德感则越来越淡漠,最后成为犯罪分子。

现在的家庭条件好多了,人们再也不会为吃穿发愁。应该说,孩子偷东西的事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我们又发现,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染上小偷小摸的坏品质呢?

虽然现在的孩子手中的零花钱很多,但无法赶上消费欲的增长,“欲壑难填”。有些孩子的手机几千元一个,互相请客动辄数百元,这样攀比下去,父母给多少钱也不够。有一位学生说,游戏机好玩,现在没有游戏机,有了网吧也好玩,家里给的零花钱用光了,就乱来了。还有一位学生说,父母每周都给我钱,看人家吃零食,我也不甘示弱。1个星期有7天,到了星期一二就花光了。同学不肯借,就乱来,父母知道了,也不敢对我怎么样。现在孩子多是大手大脚的“小富翁”,手头零用钱很多,又没有个数,丢了也不知道,这就给偷拿钱物的学生提供了方便。

其次,孩子都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还有的父母因为教育不当,孩子会有一种“万物皆为我所用”的思想,他们在家中习惯了一切都是属于自己的,弄不好到学校以后,也会认为“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于是拿别人的钱物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还与父母的“护子”心理有关。有一位孩子在校发生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后,学校通知父母来校配合共同教育子女,但他的父母没有深入调查,反而指责老师,还破口大骂揭发的学生。这名学生受家长袒护“旧病”复发,还常旷课。还有一位孩子将盗窃的东西带回了家,他父母曾多次追问东西的来历,也曾花了几个小时了解情况,被儿子一句谎话迷惑,结果不了了之。正如一名学生所说,因为父亲太相信儿子了,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干蠢事。

父母如果真的为了自己的孩子,就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类似的小偷小摸的行为。假如有的话,一定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不要把它当成是小事一桩,更不要等到生米做成熟饭的时候再去后悔,要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对于小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补救与防范:

1.父母的态度要克制

当发现孩子的偷窃行为时,不要过于愤怒、失望、吃惊,更不能打骂孩子,让孩子当众出丑。要做到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激发他们的对抗与报复心理,或产生对自身的厌恶,从而失去自信心。对事实不做任何夸大的描述,也不要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要求孩子忏悔、交待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会使他被迫编造谎言。当你清楚地知道你的孩子偷偷地从你的钱包里拿过钱时,与其说“你从我的钱包里拿过钱吗”,不如说“我知道你从我的钱包里拿走10元钱,也许你是真的需要而不知道怎样得到。今后你再想买什么东西时,告诉我,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2.密切注意孩子的行为

一般来说,如果被父母觉察的危险性很高,孩子欺骗、偷窃、撒谎的行为就会减少。所以对于有偷摸习惯的孩子的行为要给予严密地注视,使他们无论何时都感到被发现的危险性。研究表明,凡有类似越轨行为的孩子大多是来自于父母全都忙于工作,平常与他们接触较少的家庭。

另外,在很多情况下,非正常的行为,总有显露端倪的细微处。例如有学生自己买了衣裤、鞋子甚至手表。父母平时往往也给钱让孩子自己购物,但所给之钱与所添之物大相径庭。这恐怕就应该有所发现。

3.定期给孩子提供零花钱

研究表明,父母如果完全忽视孩子正当的经济要求,或者轻易给孩子大笔的钱,都会导致孩子以后的小偷小摸行为。学龄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应该拥有固定的适度的经济收入,当然它也可以是勤工俭学的报酬。假如有些东西孩子十分需要,您应该尽可能的满足他。假如,您果断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尽量取得孩子理解。而不应该是强硬的简单的禁止。

总之,对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父母不能掉以轻心。古人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在对孩子进行此方面的教育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要针对事情,而非人的本身。明智的教育既能使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又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加对别人的关切之情。

小事也很重要

一般而言,5岁以下的孩子不经同意拿别人东西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未经别人许可是不可以将他人的物品据为己有的。对于他们,父母们只要适当地向他们灌输“所有权”的概念就可以了,不必要担忧。

而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能够通过是非判断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那么他们的不告而取别人的钱物或者家里钱物的行为就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偷窃了。当然,孩子偶尔为之的偷窃行为大都是为了满足一时的物质需要或者心理需要,并不真正体现他的道德水平,所以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首先应予以制止,千万不要批评,更不要采取暴力手段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