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800外用验方
15163000000011

第11章 瘰疬、痰核

1.化坚膏

【主治】活血散瘀,消坚止痛。适用于痰核瘰疬,乳核疮疖,红肿坚硬,疼痛不止。

【药物】夏枯草300g 昆布300g 海藻300g 干姜150g 鹿角150g 五灵脂150g 甘遂150g 大戟150g 牡蛎150g 白芥子150g 雄黄150g 肉桂150g 麝香15g 信石150g

【制法】

(1)配料:按处方将上药炮制合格,称量配齐,雄黄、肉桂、信石、麝香单包。

(2)炸料:将余药夏枯草等10味酌予碎断。另取麻油12 000g,置于锅内,微热,将夏枯草等药列入,炸枯,捞除残渣,取油过滤,即得药油。

(3)炼油:根据下丹方式不同要求,依法炼油。

(4)下丹:分火上下丹、离火下丹法两种。

(5)去火毒:将上述药膏搅均放入冷水中搅成500~1 500g一块,将水控净,再放入冷水中浸泡10~15日,每日换水1次。

(6)研对细料:将上列雄黄、肉桂、信石3味分别轧为细粉,过80~100目细罗。将麝香置于乳钵内研细,与雄黄、肉桂、信石细粉陆续配研,和匀过罗即成“细料”。取膏油加热熔化,待爆音停止,水气去尽,晾温,兑入细料搅匀。上药1料,约制膏油13 000g,公差率±20%。

(7)摊膏:将膏油分摊于纸褙上、微晾,向内对折,加盖戳记。

【用法】温热化开,贴于患处。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制剂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消瘰膏

【主治】活血化瘀,消肿解毒,化痰散结。适用于无名肿毒,阴证瘰疬未溃或已溃者。

【药物】铜绿5g 木鳖子5个 乳香10g 没药10g 杏仁5g 大麻子(去皮)35个 松香200g(红的)巴豆5个 血竭6g

【制法】将上药捣制成膏备制。

【用法】敷于患处,3~5天换药1次。

【来源】王家忠,长春市中医学院。

3.化核膏

【主治】化核解毒,消坚止痛。适用于瘰疬结核,红肿坚硬,经久不消。

【药物】连翘20g 玄参20g 苦参20g 白蔹20g 白芥子20g 僵蚕20g 柏子仁20g 大黄20g 荆芥20g 防风20g 木鳖子50g 藿香100g 壁虎14个 蜘蛛28个蜗牛36个 菊花根40g 牛蒡子40g 麝香10g

【制法】

(1)配料:按处方将上药炮制合格,称量配齐。连翘至藿香12味混合,壁虎至麝香6味单放。

(2)炸料:将首乌、藤叶等分别酌予碎断。另取麻油3 200g,将连翘、藿香等16味浸1夜以后,置于铁锅加热,加入壁虎、蜘蛛、蜗牛炸黄。再放入首乌、藤叶、菊花根、牛蒡子,苍耳子共炸枯去残渣,取油过滤,即为药油。

(3)炼油:根据下丹方式不同要求,依法炼油。

(4)下丹:分火上下丹法、离火下丹法两种。

(5)去火毒:将上述药膏搅均放入冷水中搅成500~1 500g一块,将水控净,再放入冷水中浸泡10~15日,每日换水1次。

(6)研兑细料:将丁香轧为细粉,将麝香置乳钵内研细,陆续掺入丁香细粉,和匀研极细即成“细料”。取膏油加热融化,待爆音停止,水气去尽,晾温,兑入细料搅匀。上药1料,约制膏药油2 100g,公差率±20%。

(7)摊膏:将膏药分摊于纸或布褙上,微晾,向内对折,加盖戳记。

【用法】温热化开,贴于患处。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制剂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4.阳和解凝膏

【主治】适用于瘰疬、冻疮、一切烂阴毒。

【药物】牛蒡子1 500g 川芎、鲜白凤、仙花各200g 炙附子、桂枝、大黄、当归、肉桂、官桂、草乌、川乌、地龙、姜蚕、赤芍、白芷、白蔹、白及、乳香、没药各100g 川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50g 苏合香油50g麝香50g

【制法】用菜油5 000g,先煎牛蒡子、凤仙花梗,待枯去渣。后除乳香、没药、麝香、苏合香油外煎枯去渣,每500g油入黄丹50g,滴水成珠再入乳香、没药、苏合香油、麝香搅匀。半月后可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流痰膏

【主治】活血散瘀,解毒生肌。适用于瘰疬溃破,各种骨结核溃破及漏症,骨髓炎、压疮等及一切溃疡久不愈合。

【药物】海螵蛸100g 鸡内金100g 甲珠100g 儿茶50g 血竭100g 梅片150g 白芷50g 当归50g 象皮50g 乳香50g 没药50g 龙骨50g 申姜50g 珍珠5g 白蜡400g 麻油3 000g

【制法】先将麻油加热放入白蜡后熔化,候凉再将上药研细面撒入油内,后加入梅片成膏状。

【用法】外用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

【来源】黑龙江中医学院。

6.三品一条枪Ⅰ

【主治】适用于瘰疬痈疽,久不干脓。

【药物】白矾35g 白砒15g

【制法】先在锅内滴麻油几滴,将砒末放入,再将明矾末盖于上面,将锅在武火上烧之,干结成饼。烟将尽未尽时取出研末,以麦糊做成细条(如粗丝线)备用。

【用法】将药条放入疱口,以敷料盖之。

【来源】张觉人,《外科十三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大红膏

【主治】适用于瘰疬痰核结块,不分新久,但未溃破者。

【药物】南星10g 银朱、血竭、消石各15g 轻粉、乳香各10g 猫头骨1具 石炭50g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取药末适量,以陈醋调敷。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

8.南通白降丹

【主治】蚀肉,去腐,溃坚,平胬,拔管。适用于瘰疬(淋巴结核),结核性瘘管,皮肤结核及皮肤癌等。

【药物】水银36g 白矾、胆矾、皂矾、月石、青盐、食盐各30g 火硝60g

【制法】(升华法)

(1)备用工具:小铁锅(口径30cm为宜),陶瓷碗(以碗口、底基本等粗为佳),煤球炉各1只,研钵1套,火钳1把,盐泥适量。

(2)先将水银与白矾或皂矾、胆矾研磨,至不见银星为度,最后加入余药研拌均匀,置入铁锅中央,堆积为馍状。然后,盖上瓷碗,锅碗之间用盐泥封糊阴干。碗底必须外露1/3。盐泥上再铺盖适量无名异或河沙与碗底平,以利散热。

(3)将准备妥当的药锅(或称丹锅),置放在(已燃)煤球炉上。开始取文火,继则武火约2小时,最后文火0.5小时,取下冷却。轻轻除去无名异和泥土。将碗取出。碗底附着如霜白色结晶即为白降丹。

(4)用竹制刀片将白降丹铲下研极细末,收贮瓷瓶中备用。

(5)取白降丹3份,加糯米糊7份拌和,制成饼与丁条状,晾干备用。

(6)取1g或5g白降丹,分别加水(或生理盐水)至1 000ml沉淀过滤,配制成0.1%或0.5%白降丹溶液,浸纱布条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

(1)本品经药理分析,主要含氯化高汞,作用于机体,能直接与蛋白质结合而沉淀。其沉淀溶解的过剩毒液,又能蔓延于周围而侵蚀广泛部分。故腐蚀与抑杀细菌作用较升丹强。临床使用时,必须注意剂量适度。

(2)临床使用应配合赋型剂或取低浓度为宜并视腐毒轻重配制不同比例或剂型,中病即止,不宜久用。尤其肉薄近骨及内脏处,务必谨慎,以免伤筋损骨及透膜之误。汞过敏者禁用。

(3)炼制本丹时,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和避免环境污染。

【来源】陈照、倪毓生,南通市中医院。

9.二白散

【主治】化痰消肿止痛。适用于各种痰核痰包。

【药物】生南星、贝母各等份

【制法】上药为末备用。

【用法】取适量药末,用鸡蛋清或米醋调敷患处。

【来源】清·祁神,《外科大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硇砂膏

【主治】适用于痰核、瘰疬、流注。

【药物】槐、橘、桑、柳、桃的嫩枝各100cm 麻油500g

【制法】将上药入油中,浸3日,再入栀子600个、穿山甲300g、血余200g,熬枯去渣,纳黄丹5 000g,收成膏,再入沉香、儿茶各100g,血竭150g、琥珀50g、象皮50g、冰片25g、麝香25g,冷后入硇砂200g,和匀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鲍相璈,《验方新编》。

11.万应膏

【主治】适用于对口流痰,流注,痈疽。

【药物】川乌、草乌、生地、白蔹、白及、象皮、官桂、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土木鳖、穿山甲、乌药、甘草、独活、元参、淀粉、大黄各25g

【制法】除淀粉外,用2 500g香油浸3~7日,忙火熬枯去渣,每500g油对淀粉400g,搅如漆,亮如镜备用。

【用法】每用少许外敷。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

12.紫草茸油

【主治】活血,散瘀,软坚。适用于下肢红斑结节类疾患(瓜藤缠),耳下腺炎及颌下淋巴结炎早期,皮肤紫红斑块。

【药物】紫草茸500g 芝麻油2500g

【制法】将药置铜锅内,油浸一昼夜,文火熬至焦枯,离火过滤去渣,取油贮磁皿内备用。

【用法】涂敷患处。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