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800外用验方
15163000000006

第6章 痈疡已溃

1.集剪散

【主治】适用于一切溃烂痈疽。

【药物】白芷、川芎、藿香、防风、木香、甘草各15g 葱1大把

【制法】煎水去渣。

【用法】外洗患处。

【来源】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2.花液

【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生肌收敛。适用于各种疡疮溃破后久不收口,缠腰火丹,脱疽溃破期。

【药物】金银花30g 生地15g 乌梅肉30g 当归15g 黄柏9g 五倍子9g

【制法】将上诸药用45%酒500ml,浸泡24小时,加水煎熬至300ml,经过高压消毒备用。

【用法】用纱布浸泡金银花液,湿敷患处,每日换2~3次。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

3.千锤膏

【主治】适用于痈疽收口时。

【药物】松香(熔化倾入清水内,片时捞白)500g 蓖麻子300g 桐油100g 白蜡100g 大黄、银珠各100g 牡蛎(煅)100g

【制法】先在光平青石上,将松香100g、蓖麻100g用锤打碎,再入余药,干则加草麻,湿者加松香,锤至细腻为度。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遇无名肿毒,摊贴时用麝香少许,若已溃者用阿魏少许。此膏忌见火,须隔汤炖软摊。

【来源】顾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公选良方》)。

4.回阳生肌散

【主治】回阳生肌,止痛收敛。适用于结核性溃疡(鼠疮),慢性顽固性溃疡及属于阴疮久不收口者。

【药物】人参25g 鹿茸25g 雄黄2.5g 乳香50g 琥珀12.5g 京红粉5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薄撒于疮面上,或制药捻用。

【注意】火毒疮疖属于阳证脓毒未净者及汞过敏者禁用。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5.全蝎膏

【主治】活血通经,解毒开瘀,疏风止痒,祛腐生肌。适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溃疡期,肢端动脉痉挛症的溃疡期,压疮日久不愈,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及一切癣证。

【药物】蜈蚣9条 全蝎63个 梅片20g 凡士林1 000g

【制法】先用凡士林炸蜈蚣、全蝎至焦枯后去渣,入梅片成膏。

【用法】外贴溃疡处,皮炎、癣等,可外擦患部,每日1~2次。

【来源】黑龙江中医学院。

6.七星丹

【主治】提脓,解毒,生肌。适用于溃疡脓不尽,肌不敛者。

【药物】煅石膏31g 朱砂9g 银朱9g 寒水石31g 轻粉9g 硼砂9g 冰片3g

【制法】先将煅石膏、寒水石分别研细,用甘草水浸5~7次,晒干后与其他药物共研极细末过100目筛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罗禹田。

7.马氏拔毒散

【主治】适用于一切痈疽,疖肿,骨结核溃破。

【药物】轻粉10g 红粉10g 冰片2.5g 生乳香15g 樟丹5g 炙石膏45~75g

【制法】共为细面,过罗,混合均匀备用。

【用法】用醋调敷患处。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马云楼。

8.五宝散

【主治】定痈,化腐生肌。适用于痈疽溃烂,肌肉不生。

【药物】人指甲、象皮、长发各25g 麝香50g 冰片1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9.神异膏

【主治】适用于痈疽,疮疡溃脓者,不长肌肉不合口者。

【药物】归尾25g 川芎25g 赤芍10g 生地20g 羌活25g 白芷25g 玄参25g 黄芪25g 官桂15g 桃仁49个 杏仁49个 木别子14个 首乌15g 牛蒡子25g山甲20g 蜂房15g 蛇蜕10g 大黄10g 黄柏10g 乱发1团 柳槐枝49节(每节3cm)

【制法】上药麻油1500g浸3~7天,煎枯去渣,加樟丹520g,滴水成珠时再下,乳没各15g、血竭15g、降香15g、麝香10g,搅匀摊膏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三神膏

【主治】适用于痈疽发背已溃烂者。

【药物】蓖麻子仁150g 陈醋1碗 盐1撮

【制法】三味加热,用槐条搅成膏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1.红玉膏Ⅰ

【主治】适用于溃疡。

【药物】乳香100g 没药100g 蓖麻子仁400粒 木鳖子24个 当归200g 血余25g 儿茶、血竭、白黄蜡各5g 嫩柳枝50g 黄丹20g 麻油400g 檀香200g

【制法】上药用油熬去渣,加黄白蜡成膏,入黄丹离火,下乳香、没药、儿茶、血竭末,搅匀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宋·严用和,《济生方》,人民卫生出版社。

12.红玉膏Ⅱ

【主治】适用于溃疡。

【药物】蛇蜕、蜈蚣各1条 头发、黄蜡各100g 香油200g

【制法】同煎去渣,黄丹收膏后下黄蜡,搅匀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书店影印,(《疡医大全》)。

13.绛珠膏

【主治】去腐,定痛,生肌。适用于溃疡诸毒。

【药物】麻子肉8粒 鸡子黄10个 麻油500g 血余25g 黄丹100g 白蜡150g 血竭15g 朱砂10g 轻粉15g 乳没各15g 儿茶15g 冰片5g 麝香2.5g 珍珠15g

【制法】麻油加血余、鸡子、麻仁肉熬枯去渣,再加蜡入黄丹,搅匀后入细药摊膏备用。

【用法】贴敷患处。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

14.黑色疽疮膏

【主治】回阳生肌,化腐提毒。适用于慢性溃疡,结核性溃疡。

【药物】白芷15g 当归25g 玄参25g 黄芪25g 防风25g 甘草15g 生地25g 蛇蜕10g 血余15g 蜂房25g 穿山甲15g 杏仁25g 樟丹15g 乳香25g 轻粉15g 红粉10g 冰片10g 米珠5g 麝香5g 没药25g 血竭10g 儿茶25g 龙骨15g 松香175g 黄蜡100g 香油500g

【制法】将前12味放在香油内浸泡约1周后,置文火煎熬滚开,炸成焦黄色时,过滤去渣,加入松香、黄蜡,待熔匀后离火,稍冷却后入樟丹等11味药面,搅拌均匀,冷凝即成。

【用法】敷于患处。

【注意】阳证疮面慎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15.化腐紫霞膏

【主治】适用于腐烂瘀肉,穿溃脓毒,瘀肉不腐者。

【药物】金顶砒2.5g 潮脑5g 螺蛳肉(同研)100个 轻粉15g 血竭10g 巴豆仁25g

【制法】上各为末后合一处调匀备用。

【用法】取药适量,用麻油调搽患处。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

16.生肌玉红膏

【主治】祛腐生肌收口。适用于各种急慢性溃疡,久不收口者。

【药物】白芷7g 甘草39g 当归身67g 血竭13g 轻粉13g 白蜡67g 紫草7g 麻油500g

【制法】先将当归、甘草、紫草、白芷4味入油内浸3日,锅内慢火熬药微枯色,滤清,将油复入锅内,煎滚下整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亦化。待油膏冷却,再投轻粉细末,搅匀备用。

【用法】做成油膏纱布,视疮口大小剪。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

17.生肌膏

【主治】去瘀生新,生肌止痛。适用于小腿溃疡及溃疡久不收口者。

【药物】锅烈10g 血竭10g 没药15g 紫草25g 白蜡50g 豆油500g

【制法】将豆油熬开,放入紫草,熬枯去渣,放入上药,搅匀冷后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王家忠,长春中医学院。

18.生麻膏

【主治】适用于毒疮腐烂,久不收口。

【药物】木鳖100g 蓖麻100g 巴豆50g 白芷100g 乳没各25g 丹皮50g 金银花100g 天花粉150g 白蜡25g 赤芍50g 大黄50g 知母100g 凤仙花根叶1500g 轻粉15g 铅粉375g 鲜鲫鱼400g 鲜大力子根叶1 500g 麻油7 500g

【制法】除乳香、没药、铅粉、轻粉为末外,将余药浸油中3~5日,熬枯去渣,待滴水成珠时加药末,搅匀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马云楼,长春中医学院。

19.去腐生新膏

【主治】活血化瘀,解毒祛腐,生肌敛疮。适用于一切溃疡脓腐较少而新肌生长迟缓者。

【药物】丹参、当归各30g 制没药、血竭、甘草、轻粉、蜈蚣各10g 紫草、白芷、煅龙骨、熟石膏各15g 枯矾3g 冰片、珍珠粉各1.5g 白腊60g 香油500ml

【制法】先将当归、丹参、紫草、白芷、甘草浸入香油中24~36小时,文火煎熬至药焦枯,过滤去渣,再将没药、血竭及白蜡置入上药油中,取文火加温溶水后过滤。最后将余药研细末(120目筛),徐徐加入并时时搅拌隔水冷却成膏备用。

【用法】先将溃疡面洗净,视其范围大小,摊布于香油纸或消毒纱布上盖贴。一般1~2日更换1次。

【注意】本膏以生肌长肉为主,对腐肉死肌未脱或脓腐较多者,应酌选相应的去腐之品,对下肢溃疡(伴静脉曲张)者,应配合绷缚法,可提高疗效。凡下肢溃疡伴有湿疹、静脉炎者,可选止湿痒剂粉、火丹散(简称“两种药粉”)撒布或黄柏液调敷。

【来源】南通市中医院。

20.玉红膏

【主治】生肌长肉收口。

【药物】川椒50g 松香400g 黄丹150g 枯枫125g 轻粉37.5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取药末以茶油调敷患处。

【来源】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书店影印,(《疡医大全》)。

21.白玉膏Ⅰ

【主治】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疮口不敛。

【药物】熟石膏4.5g 炉甘石0.5g

【制法】上药为面,加麻油少许,调凡士林成70%软膏。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顾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2.白膏药

【主治】适用于诸疮肿毒,破溃流脓。

【药物】巴豆肉600g 蓖麻600g 香油1 500g 蟾蜍5个 活鲫鱼10尾

【制法】先将巴豆肉、蓖麻浸油3日,将蟾蜍浸1日,熬时入鱼,待焦去渣,滴水成珠时加官粉1 400g,乳香末25g,搅匀摊纸上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

23.红油膏

【主治】防腐生肌。适用于溃疡不敛。

【药物】凡士林300g 九一丹30g 车丹4.5g

【制法】将凡士林烊化加上二药调匀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来源】顾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4.收干生肌膏

【主治】活血止痛,收敛生肌。适用于疖、痈破溃后,水火烫伤,女阴溃疡(阴蚀),下肢溃疡(臁疮)等的清洁肉芽疮面。

【药物】收干生肌药粉200g 祛湿药膏(或凡士林)300g

【制法】上药混匀成膏。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疮面毒未净者勿用。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25.南通生肌散

【主治】生肌敛疮。适用于一切溃疡,脓腐去尽,肉芽新鲜而生肌不速者。

【药物】煅龙骨24g 煅人中白12g 煅石膏120g 轻粉1.5g 赤石脂20g 另加珍珠粉10g(即珍珠生肌散)

【制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取上药末4份,加凡士林6份调和为膏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溃疡表浅,渗出少者,以本散撒之,防止堆积,消毒纱布保护,每日1次,压疮初起者可取本品拍之,腐未净忌用。

【来源】倪毓生,南通市中医院。

26.祛腐膏

【主治】去腐解毒,散瘀生肌。适用于压疮及慢性溃疡等疮面尚浅,肉芽色暗,脓腐未尽尚少者。

【药物】升丹、明雄黄各3g 轻粉、制乳香、没药各6g 血竭9g 制甘石、煅龙骨各12g 煅石膏30g 甘草3g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极细末,再混合研磨,过120目筛,取药末4份,加入凡士林6份调和为膏备用。

【用法】视疮面大小,将药膏摊贴于纱布敷贴,隔日1次。

【注意】本膏具有有腐则去、无腐则生之效,并以散瘀生肌为主,对脓腐较多而渗液者,应加去腐之品。疮面清洁,肉芽较健而生肌不速者,应取生肌法。

【来源】陈鸿宾、倪毓生,南通市中医院。

27.铁桶膏

【主治】适用于发背,疮久不收口者。

【药物】铜绿25g 明矾20g 胆矾15g 五倍子50g 白及25g 轻粉、郁金各10g 麝香1.5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用陈醋调敷患处。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

28.银粉散软膏

【主治】去瘀收敛,去肌固皮。适用于肉芽水肿或肉芽组织生长不良者。

【药物】银粉散50g 水飞甘石粉50g 祛湿药膏400g

【制法】上药调匀成膏。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大面积使用时注意防止汞中毒。汞过敏者禁用。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29.紫金膏

【主治】活血解毒,排脓生肌。适用于一切疮疡,溃腐成脓不脱,烧伤冻伤,刀伤,创伤,昆虫咬伤。

【药物】紫草100g 当归250g 生地250g 姜黄250g 黄柏250g 冰片25g 凡士林2500g

【制法】用凡士林油炸紫草、当归、生地、姜黄、黄柏去渣,再将冰片研细撒入,调匀成膏。

【用法】外用贴疮口,每日1换。

【来源】黑龙江中医学院。

30.乌梅散

【主治】收敛,平胬。适用于各种疮疡胬肉突出,久不愈合。

【药物】乌梅(去核焙干)30g 轻粉15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撒于患处。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

31.生肌桃花散

【主治】生肌。适用于疮疡。

【药物】轻粉、血竭、密陀僧、干胭脂各5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2.生肌散Ⅰ

【主治】适用于疮疡后不敛,溃疡。

【药物】乳香、没药各50g 海蛸25g 黄丹20g 石脂35g 龙骨20g 血竭15g 熊胆20g 轻粉25g 冰片5g 麝香4g 珍珠10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清·张璐,《张氏医通》,锦章书局。

33.生肌散Ⅱ

【主治】适用于疮疡溃后不敛者。

【药物】人参、牛黄、珍珠、琥珀、熊胆、乳香、没药各10g 炉甘石、海蛸、石膏轻粉各25g 蛤粉50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书店影印,(《疡医大全》)。

34.生肌散Ⅲ

【主治】适用疮疡后不敛。

【药物】红升丹、血竭、海蛸、象皮、黄丹、轻粉各15g 赤石脂、儿茶、紫河车、乳香、没药各10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清·顾世澄,《疡医大全》。

35.生肌散Ⅳ

【主治】适用于疮疡后不敛。

【药物】鲜鹿腿骨适量

【制法】煨黄为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清·顾世澄,《疡医大全》。

36.生肌散Ⅴ

【主治】适用疮疡后不敛。

【药物】珍珠5g 炉甘石400g 琥珀3.5g 龙骨2g 赤石脂2g 钟乳石3g 朱砂2.5g 血竭1g 象皮2.5g

【制法】共研细末每5g入冰片1g和匀。

【用法】搽于伤口上。

【来源】清·张璐,《张氏医通》,锦章书局。

37.生肌散Ⅵ

【主治】适用于外症溃烂不长肉。

【药物】珍珠、黄连、黄柏、轻粉、花粉、象牙、五倍子、儿茶、没药、乳香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

38.生肌散Ⅷ

【主治】去腐生肌。适用于各种疮疡脓腐已尽时的患者。

【药物】制乳香9g 血竭9g 龙骨9g 朱砂15g 炒鸡内金15g 制没药6g 儿茶3g 煅甘石3g 海螵硝9g 月石9g 梅片1.5g 珍珠9g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撒于患处。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

39.生肌散Ⅸ

【主治】生肌收口。适用于腐肉脱落,新肉难生,久不收敛之溃疡。

【药物】石膏、轻粉、赤石脂各33g 飞黄丹7g 龙骨、血竭、乳香、朝脑各10g

【制法】上药共为极细末。

【用法】先洗净患处再将药末撒于疱面上,外以纱布包扎。

【注意】脓腐未脱者不宜早用。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

40.圣灵丹

【主治】化毒去腐生肌。适用于溃疡。

【药物】珍珠、牛黄、冰片各5g 乳香、琥珀各20g 壁河5g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41.化腐紫霞膏

【主治】适用于发背已成,瘀肉不腐及不作脓者或有脓不外出者。二次即有效。

【药物】轻粉、草麻仁各15g 血竭10g 巴豆25g 朝脑5g 金顶砒2.6g 螺蛳肉2个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以辣油调搽敷患处。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

42.珍珠散Ⅰ

【主治】生肌收敛。适用于各种疮疡溃后脓腐已尽,生肌收口。

【药物】石脂15g 轻粉9g 乳香、没药各3g 肉苁蓉10g 龙骨、海螵蛸、象皮、珍珠、梅片各15g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干撒患处。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

43.海漂散

【主治】生肌止痛止血。适用于疮疡溃后脓尽,乳癌溃后等。

【药物】乳香、没药各等量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搽于患处。

【来源】清·程国彭,《外科十法》。

44.海升散

【主治】去腐平胬,提脓,拔毒长肉,生肌敛疮。适用于疔疖痈疽,瘰疬,流痰等溃后脓腐未尽或将尽,瘘管,慢性溃疡,压疮及烧伤感染等。

【药物】海巴拔毒生肌散、升丹

【制法】上药分别研为极细末(过120目筛)后,按临床需要,配制不同比例含升丹浓度的制剂,即为海升散,收贮备用。常用浓度为30%~80%。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

1.研制时注意个人防护,可在研缸上加盖1张纸,防止药末飞扬引起中毒。

2.使用时,疮口小而深者,常制成药线、药条等剂型。

3.含丹浓度高者偏重于去腐,低浓度则以生新为主。原则上,脓腐多少与含升浓度成正比。

【来源】南通市中医院,陈鸿宾、倪毓生。

45.腐尽生肌散

【主治】适用于痈肿,诸疮破烂不敛者。

【药物】儿茶、乳香、没药各15g 冰片5g 麝香1.5g 血竭15g 三七15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撒于患处。如欲收口加珍珠50g、蟹黄10g共为细末撒之。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

46.海马拔毒散

【主治】拔毒去腐生肌。适用于各种疮疡溃后,腐肉不久脱落。

【药物】海马1对 儿茶9g 葶苈子9g 紫草9g 琥珀3g 白刀花9g 乳香3g 没药9g 冰片3g

【制法】先将海巴、葶苈子、紫草放在煤火上焙一宿,次日取下研细面,再加入其余药物,共为细末,最后加入己研好的冰片,调匀备用。

【用法】干撒或药捻纳入溃孔。

【来源】河南中医学院。

47.海马拔毒生肌散(附:海凡膏)

【主治】拔毒,生肌,敛疮。适用于一切溃疡脓腐尚尽或已尽,生肌不速者。

【药物】大海马、全蝎各60g 炮甲片、姜黄、生黄柏、广丹各30g 明雄黄、甘草各45g 蜈蚣40条 生军15g 冰片9g 麝香6g

【制法】

(1)上药分别研成极细末,过100目筛最后加入麝香和研均匀,收贮备用。勿令泄气。

(2)取海马拔毒生肌散4份,加凡士林6份调和为软膏,盒装备用。

【用法】外敷患处。

【注意】

(1)本品具有有腐则去,无腐则生之效,并以拔毒生肌为主,是升降二丹较好的赋型剂。

(2)脓腐未尽而多者,应配升丹去腐之品,否则有助恋邪毒,反转腐烂之弊。

(3)使用时,应均匀撒在疮面,防止堆积,外贴膏药或细纱布,以防疮面干结。

(4)疮疡溃后腐尽而生肌不速者,可选海凡膏涂布疮面或纳入疮面。

【来源】陈鸿宾、倪毓生,南通市中医院。

48.赵氏平胬散

【主治】祛湿收敛,平胬肉。适用于各种疮面水肿肉芽增生。

【药物】乌梅15g 煅石膏5g 轻粉5g 月石10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直接撒布水肿胬肉的疮面上,纱布压扎。

【注意】新鲜疮面脓毒未净者勿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49.黄水疮药

【主治】祛湿拔干,消肿止痛。适用于湿毒疮疡,红肿溃烂流黄水。

【药物】黄板、枯矾各等量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取药末适量,以麻油调敷患处。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制剂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50.藜芦膏

【主治】适用于胬肉凸起。

【药物】藜芦

【制法】上药适量为末备用。

【用法】搽于患处。

【来源】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1.黄柏水

【主治】清热解毒。适用于慢性下肢溃疡,指趾骨髓炎等。

【药物】黄柏50g 硼酸7.5g

【制法】将黄柏浸于500ml无菌水中,40小时后,过滤去渣,隔水煮沸30分钟,再加无菌水500ml,趁热加入硼酸,使之熔化。待冷备用。

【用法】洗涤疮口或浸泡患处。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

52.提毒散Ⅰ

【主治】化腐拔毒,生肌收口。适用于痈疽,无名肿毒,久不收口。

【药物】煅石膏175g 红粉7.5g 黄丹20g 冰片6g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编,《中药制剂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53.提毒散Ⅱ

【主治】提毒拔脓,祛腐生肌。适用于一切痈疽已溃,脓流不畅。

【药物】延胡索500g 皂角100g 公丁香100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搽入疮口,外贴膏药。每日1换。

【来源】白郡符,黑龙江中医学院。

54.冰片鸡蛋油(蛋黄油)

【主治】消肿止痛,固皮生肌。适用于慢性溃疡,烫伤疮面,各部位之瘘管。

【药物】鸡蛋、黄油、冰片各适量

【制法】取鸡蛋10个(或更多),煮熟去蛋白,用蛋黄干炸炼油,每鸡蛋黄油50g加入冰片2.5~5g,密闭储存备用。

【用法】外搽皮损疮面或滴入瘘管内。

【注意】化脓性疮面及有腐败组织之疮面勿用。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55.紫色疽疮膏

【主治】化腐生肌,煨脓长肉。适用于淋巴结核(鼠疮),下腿溃疡(臁疮),慢性溃疡(顽疮),扁平疣(疣症),手足胼胝等。

【药物】轻粉15g 红粉15g 琥珀粉15g 乳香粉15g 血竭15g 冰片1.5g 蜂蜡50g 香油200g 煅珍珠粉1.5g

【制法】锅内盛油,在火上数开后离火,将前5种药粉入油内溶匀,再入蜂蜡使其完全熔化,将冷却时对入冰片、珍珠面搅匀成膏。

【用法】贴敷患处。

【注意】急性炎症性皮损、新鲜肉芽勿用。此药膏具有一定的毒性,若大面积皮损面使用时,应注意汞剂吸收中毒。对汞过敏者禁用。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56.紫色溃疡膏

【主治】化腐生肌,煨脓长肉。适用于淋巴腺结核(鼠疮),下肢溃疡(臁疮),女阴溃疡(阴蚀)。

【药物】轻粉15g 红粉15g 琥珀15g 血竭15g 乳香75g 青黛15g 黄连50g 蜂蜡150g 香油500g 煅珍珠面0.5g

【制法】以上药物前8味共研细末待用,将香油置于火上见数开后,加入蜂蜡搅匀离火冷却再加药粉,搅匀成膏。

【用法】直接涂抹在疮面部位。

【注意】对汞过敏者慎用。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57.平胬散

【主治】祛除胬肉。适用于各种疮面的胬肉。

【药物】乌梅肉(火煅存性)10g 月硌4.5g 轻粉1.5g 冰片0.9g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搽于疮口上,纱布覆盖包扎。

【来源】颜开明、徐福松,南京中医学院。

58.生肌散Ⅶ

【主治】生肌收口。适用于痈疽后期,溃疡。

【药物】制炉甘石15g 滴乳石9g 滑石30g 川柏9g 朱砂3g 冰片0.3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搽于患处。

【来源】顾伯康,《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9.密陀僧散Ⅰ

【主治】适用于恶疮臭烂,久不生肌。

【药物】密陀僧、雄黄、淀粉各25g 腻粉15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0.蛇床子散

【主治】适用于脓窠疮。

【药物】蛇床子、大枫子、松香、枯矾各50g 黄丹、大黄各25g 轻粉15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取药末适量,以辣油调敷患处。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

61.蛤蟆散Ⅱ

【主治】适用于黄水疮。

【药物】蛤粉、煅石膏各50g 黄柏25g

【制法】共为细末。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

62.解毒雄黄散

【主治】适用顽疮、紫黯瘙痒者。

【药物】雄黄200g 硫黄400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取药末适量,以油调敷患处。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

63.九一丹Ⅰ

【主治】祛腐清热生肌。适用于各种疮疡病溃后。

【药物】熟石膏9份 升丹1份

【制法】研极细末备用。

【用法】搽于疮面,纱布包扎。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

64.八宝丹

【主治】生肌收口长肉。适用于疮疡。

【药物】珍珠5g 牛黄2.5g 象皮、琥珀、龙骨、轻粉各5g 冰片1.5g 炉甘石15g

【制法】共为细末备用。

【用法】搽于患处。

【来源】顾伯康,《中医外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疡医大全》)。

65.三仙丹

【主治】提脓长肉。适于疮疡脓出不畅腐肉不脱。

【药物】水银50g 明矾、火硝各60g

【制法】备小锅一口,青花细瓷碗一只,需厚而无破纹者。先将硝矾二物加酒精100~150ml于火上炖化,俟酒精干后,硝矾水分已消失,然后取出研细,同水银再研,研均,放入丹锅铺匀。用笔杆于药上戳数个小孔。即将烧红木炭钳入炉中,但火势宜小,不宜过大,将丹锅轻轻端至炉上烧胎,烧至锅中药化。如火大时,锅中药必开涨起泡。如有此现象,急速将锅移开,以竹签插之,不宜插至锅底,恐水银布心,一面将炉火用水点小,一面将锅端上,使丹胎结齐。签之不软时,即胎已烧成,不得过老过嫩,即复上丹碗用盐泥扎紧碗口,随撒白矾末,将结合周围做平,然后用河沙盖上(赤石脂亦可),至碗底为止,拍紧并放白米数粒于碗底中,再以石头压定碗底,然后烧文火1炷香,武火1炷香,炉中不再加炭火1炷香,三炷香完后去碗底上石头,米变黄即成,将丹锅端下,冷透时去覆盖物,手要轻,防止丹下坠,轻揭开碗,用刀刮,备用。

【用法】外搽于患处。或用他药配合外用。

【来源】张觉人,《外科十三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6.三打灵药

【主治】止痒定痛,长肉生肌。

【药物】水银、白矾、火硝(去水)、食盐、皂矾各50g 朱砂25g

【制法】先将矾、硝、盐、砂拯细加水银又研,不见水银珠星为止。分作三份备用。以0.5g研于小铁锅内,上以大碗覆之,用醋调石膏粉(熟)将碗锅连接处涂封,以砂与黄土(赤石脂更好),将碗围住,须露出碗底,以重物压碗底,同时置一棉花团,以微火烤,第1炷香尽,再文火升炼第2炷香尽,以武火第3炷香尽。看碗底棉花是否由湿变干,由干而成黄黑色,如已成黄黑色离火待冷。冷后丹锅去黄土、石膏揭开碗炙药即碗底上。色白者嫩,色紫者老,色红则恰到好处(如碗有水银不可使用)此为1打。取第2份药末同1打扫下丹药调匀,合为一处,如前升炼3炷香,冷取药为2打。取第3份药末同3打炙药调匀如前,冷取药为3打。

【用法】丹底可搽诸疮。

【来源】张觉人,《外科十三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7.追毒丹

【主治】适用于黑陷漏疮,四周死败肉不去,不生肌者。

【药物】蟾酥5g 蜈蚣、硇砂各5g 雄黄10g 轻粉5g 白丁香5g 巴豆7粒去壳 朱砂10g为衣

【制法】调水为丸如麦粒大备用。

【用法】入于针破口内,后用膏药,追出脓血毒物。

【来源】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书店影印,(《公选良方》)。

68.九一丹Ⅱ

【主治】适用于溃疡,结核。

【药物】熟石膏4.5g 白降丹0.5g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

【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