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15164700000030

第30章 积小胜不能成大功

诸葛亮对兵法颇有研究,所以,在他一生的用兵中,都能找到兵法运用的痕迹,以致演义中将其描写得神乎其神。“草般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八封阵图困陆逊”、“七擒阵获”、“空城计”、“死诸葛亮吓走生仲达”等等精彩传说,都成了诸葛亮运用兵法的智慧闪现。而且,他一生的兵法著作颇多,其中《便宜十六策》中的部分内容和《将苑》等,堪称祖国兵法学上的奇葩。

然而,纵观诸葛亮一生的作战“业绩”,败多胜少,积小胜而不能成大功。特别是从建兴五年到十二年的七年间,诸葛亮前后进行四次大规模的北征军事行动,虽然其间也曾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但是最后都无功而返。这固然是因为蜀、魏间的实力相差悬殊,但是诸葛亮过于谨慎,即使在关键时刻也不敢冒险一搏的慎战“兵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所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其实,演义中关于“六出祁山”的过程,十有八九是艺术化的虚构。实际上,诸葛亮北伐共有四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第一次虽然出祁山,但因街亭失过而兵退汉中。至当年冬天,北伐军围攻陈仓,久攻不下,又被曹真的援兵所拒,加之粮草不足,诸葛亮于是撤军返回成都。魏将王双率军追击,结果被魏延的伏兵击破,王双也被并当场斩杀,这成为第一次北伐的惟一收获。此次北伐,虽有攻占凉州三郡及斩杀王双的“小胜”,然而最终仍是无功而返。

建兴七年春天,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派陈式偏师攻打成都及阳平郡,雍州太守郭淮来拒。诸葛亮率主力部队突至建威,大有再出祁山,攻向西县及街亭之势。郭淮于是急忙撤回街亭,武都、阳平二郡遂被北伐军攻占,并从此纳入蜀汉版图。

建兴八年,魏国派曹真从中路攻汉中,司马懿溯汉水而上,欲进入蜀地以和曹真会师,郭淮由祁山南下攻打武都郡及建威郡。然而“天公不作美”,曹魏南征军遇大雨而绝路,魏国内部一致上书魏帝曹睿结束此次南征。就这样,曹真及司马懿两路大军不战而返。郭淮则被魏延和吴懿大败而归。此次防御战几乎不了了之。

建兴九年,诸葛亮以木牛运粮再出祁山,派魏延为先锋直接围攻上邦以图凉州,并试图待魏援军一至则内外夹击,以报当年失街亭之仇。然而,司马懿坚守不出。其间由于司马懿受到内部压力而不得不小规模出战,派出张郃率奇兵攻击北伐军王平的部队,然而遭到魏延突击,损兵折将无数,司马懿遂退兵坚守。北伐军很快又陷入粮草不济的困境,于是被迫撤军。张郃率军追击,反被诸葛亮发明的损益连弩射杀,这成为第三次北伐的惟一收获。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整顿了国内政治问题后,又凭借发明改进了的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发动第四次大规模北伐。其主力出斜谷驻扎于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谓水南岸。最终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操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又无功而返。倒是在数次北伐中屡屡建树奇功的魏延反而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下死于非命。

诸葛亮数度北伐,连年用兵,虽有小胜,终无所成。在兵力对比薄弱,后勤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他既缺乏当初项羽破釜沉舟的魄力,也没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谋。积小胜不能成大功,这与他“应变将略”方面的欠缺不无关系。尤其是与司马懿的两次交手,更显得无计可施,甚至为激其出战而使出“下三滥”的手段羞辱与谩骂对方,但是,最终还是司马懿计高一筹。虽然实力是根本因素,但是在具体的战术应用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也不乏先例,主要看谁能善于用兵,善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向很大却把握不住机会,多有谋略却难下决断,喜好用兵却缺乏权衡轻重及应变的能力”,这应该是最中肯的评价了。

“积小胜不能成大功”,即使思虑周密、创意的点子再多,但是如果行动上缺乏创意,言行不一,最终还是不能有所突破。同时,小目标的实现,并不代表着大局的进展顺利,只有制定决策时以“战略家”的目光统揽大局,才不会因一味地追求创意而偏离中心。

在现实中,往往有一些企业或团体,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不惜花大量资金和力量于一些脱离市场实际的项目中去,希望“一鸣惊人”,找到一条缔造企业神话的捷径。虽然有一部分企业真能凭借“另类”的产品扩展市场,然而,由于他们的产品缺乏考验,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匆匆而过,根本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润,反而因资金投入过多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更多的“冒险者”,则未曾“小胜”就已被市场所淘汰。

那些不从长远考虑,只看到眼前利益的“标新立异”者,都是一些投机分子,这样的企业不知道市场竞争游戏规则,以为“小胜”就是福,以为抓住眼前的利益就能大功告成,所以,他们不仅在寻找千载难逢的商机,想要通过独辟蹊径来发财;而且还钻起了市场规则的空子,希望在别人没发现、市场尚没制定出相关法规的行业中捞取好处。他们鄙视那些走“阳关大道”取得成功的企业,当然,他们也没有实力去脚踏实地地稳步发展,这些投机取巧的企业是一些“暴发户”。它们成功了吗?未必!“暴发”的假象只能迷惑住他们的“眼睛”,因快速发展而导致内部空虚是这些企业的通病,管理上的漏洞百出和资金上的不到位都是足以导致一个企业走向衰道的巨大隐患。

市场规律是客观的,它是衡量竞争成败的杠杆。只有找到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项目,才能不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只有在市场许可的范围内独辟蹊径,才是真正有效的创新。

当年秦池一鸣惊人,以3.2亿元的天价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播放权,确实够“标新立异”,然而,广告的狂轰乱炸带来的效益只是暂时的,它并不能掩饰秦池内部结构混乱的隐患。而且,违背市场平衡的巨额广告炒作也引起了市场的质疑——3.2亿元广告费,13亿中国人乐不乐意每人喝半斤秦池?果然,几乎在一夜之间,秦池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曾经以敢作敢为而一鸣惊人的秦池,终于在“语不惊人死不体”的道路上栽了跟头。短暂的辉煌之后,最容易出现可怕的沉寂——沸腾的秦池真的沉寂了。其实,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当其热衷于靠特殊手段而一举成名的时候,就已经将自己摆在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市场上。很显然,这种追求只能导致基本功不扎实,最终只会是昙花一现。

创新不是哗众取宠,不是盲目和蛮干,而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思维拓展,是对环境和形势深入分析之后得出超越平庸的结果。试图“一口吃个大胖子”的人,不仅“胖”不了,而且往往因吃得太快太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一口噎出个好歹来,最终得不偿失。想要跳得高,助跑距离一定要长;要靠创新成功,就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做好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只有这样,才会步步为营,既有“小胜”,也终成“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