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15164700000041

第41章 没有信誉而妄求合作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相信大多数国人都听过和用过这句歇后语,也大略知道“借荆州”的由来,知道这场“骗局”的幕后操纵者是诸葛亮。

当初,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促成了刘、孙联合,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孙权出于同刘备在抗曹方面的共同利益,于是倾力出击,在赤壁之战中一举击溃曹操的“百万大军”,为当时疲于奔命的刘备解了燃眉之急。刘备集团反而在这场战争退居二线。这一方面是由于刘备当时实力不济,根本在战争中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孙权方面也不希望刘备在这场有很大把握取胜的战争中获取太多的“战利品”。诸葛亮当然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他鼓动刘备混水摸鱼,趁机夺取了当时已归附曹军的荆南四郡,不但使刘备的事业起死回生,而且得到了日后打天下的最重要根基。

然而,作为赤壁之战的主战方,孙权对刘备的“越轨”行为当然十分不满,可是为了不让曹操趁孙刘双方的矛盾而再度南侵,孙权并未作任何直接干涉。不过,他仍然派出在赤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周瑜统兵镇守刚从曹操手中夺回的江陵,表示对荆州的积极企图心,间接向刘备施压。

在这种形势下,刘备虽然占有荆南四郡,但是四面皆受到周瑜的“监视”,成了一只困兽,根本不可能向外发展。对孙权的围困,刘备也不甘示弱,开始玩弄政治手段,上书名存实亡的朝廷,推荐孙权担任徐州牧,明确表示希望孙权往东北方发展。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困境。无奈之下,诸葛亮又鼓励刘备亲赴江东会商孙权,希望连江陵一并划入刘备管辖,这便是著名的“刘备借荆州”。

诸葛亮此举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借荆州”确实有实现的依据。因为孙权派周瑜驻守江陵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这一切最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向刘备施压,而是为了抵制曹操。江陵若归刘备管辖,势必将防守曹操的重担交给了刘备,从而节省了孙权的巨大军费耗资。然而,孙权也明白刘备“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当刘备提出“借荆州”的时候,他立刻僵住了。最后,孙权干脆以江陵是周瑜拼命打下来的为借口,表示必须由周瑜同意才行。周瑜本是强硬派,所以自然坚决反对,而且建议孙权西取益州,以完全包围荆南四郡,最后一举消灭刘备。

刘备狼狈而归,而且在益州问题上进一步与孙权闹翻,双方“表面君子,暗中较劲”,战争眼看一触即发。不料周瑜恰在这时金疮迸发而死。周瑜临死之时,向孙权推荐了主和派的鲁肃镇守江陵。如此一来,形势大为改观,不但江陵方面对刘备的压力减小,孙权也不再坚持取益州。

继周瑜之后镇守江陵的鲁肃,同诸葛亮一样,都是坚决主张“孙、刘联合”的抗曹原则,所以他积极主张将江陵“借”给刘备,由刘备负责西线防卫任务。孙权也冷静下来,从长远的利益考虑,答应了“借荆州”一事。于是,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共同努力下,刘备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随后,刘备以荆州为“根据地”,一举西取益州,而且将政治中心也移至益州,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如此一来,孙权心理没法平衡了。当初孙权欲同刘备共取益时,刘备软硬兼施地加以阻止,说什么“我和刘璋同属汉皇宗室,理应共同匡正朝廷”,以大义之名坚决拒绝,并立即布军防卫东线,使孙权不得西向,孙权不得已知难而退。但此时刘备反而成了益州之主,跨有荆、益两州。孙权认为受到刘备的欺骗,其实是对益州这块肥肉眼馋,所以,双方关系再一次恶化。孙权撕开脸皮,并以刘备已拥有益州为由,向刘备讨还荆州。

不料,诸葛亮对孙权特使的答复是:“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得到这种推托之辞后,怒不可遏,逐派兵攻打荆南三郡。刘备获知军情,于是亲率大军返回荆州,并且派遣关羽强行夺回荆南三郡。孙权一方面派吕蒙和刘备硬拼,另一方面派鲁肃和关羽进行军事对抗。不过一向主和的鲁肃以大局为重,拒绝了孙权的命令,反而与关羽举行“单刀赴会”的和谈,同样以刘备已占有益州为由,要求归还荆州。然而,和谈最终没有取得实际进展。眼看大战一触即发,不料北方的曹操已得汉中,直接威胁益州。刘备只得与孙权主动谈判,双方平分荆州,使这场争战暂时缓和下来,孙刘联盟也得以苟延残喘。

然而,荆州对于孙权方面的重要性,使得孙权最终趁关羽北伐襄阳之际夺回了荆州,从而引发刘备倾力东征,使得孙刘关系出了第一次真正的破裂。

其实,荆州问题是孙、刘关系的惟一症结所在,诸葛亮既然提出“联吴抗曹”,就应该在荆州问题上采取谨慎措施。然而,他既想借助孙权的力量抵抗曹操,却又死守着实为孙权软助的荆州不放;打着“借”的名义,实则据为己有;既得益州,又耍赖不“还”荆州。没有信誉而妄求合作,既合作又不讲诚信,最终激起孙权的“虎”性,使新生的蜀汉政权遭受了比失荆州更惨重的损失——早知如此,还不如及时归还荆州,再作他图。

孔老夫子早就说过:“人无信不立。”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也告诉人们:信誉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失信于他人,只能众叛亲离,处处碰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信是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它会使人产生与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诚信会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

信誉的本质内涵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产物,它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人,首先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才是真正意义的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只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种雄厚的资本,是一种巨大的财富,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武器。一个企业,如果缺乏资金,它至少可以借贷,但是如果缺乏信誉,别的企业只会敬而远之,这个企业也最终会被市场规律所淘汰。

合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上进行的相互协作。合作是分工的产物,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经济的分工越来越细,因此,合作双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时代需要。不合作就面临着被孤立的危险。正是由于合作如此重要,所以,信誉也就成了所有公司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契约经济。虽然经商的目的是为了获利,然而,一旦立足于市场之中,就必须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商准则。特别是在企业合作之中,更应本着追求共同利益的原则,诚信为本,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如果合作中的一方甚至双方都心怀鬼胎,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对方的利益,从而在合作中采取欺骗对方的手段,甚至施弄手脚,那么,这种合作也就走到了头。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失去了合作可能带给双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使得企业丧失信誉。而信誉又是一个企业的最大品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因此失去信誉无疑就是破坏企业形象,进而破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

那些不讲诚信的企业往往只看到眼前的短期利益,只看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然而,相互独立甚至对立的经济利益关系显现并不能否定世界走向共赢经济的整体趋势;相反,它正是世界各国在利益共赢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竞争。当世界各国不再为根本利益而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之时,基于利益共赢的竞争就占据了更为显著的地位。这就预示着今后的企业经营者都必须在企业合作中正确看待经济利益关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合作,以诚信为本,实现利益共赢。

在全社会都关注“诚信”的今天,相信像“借荆州”的刘备、诸葛亮之流应该能够警醒——没有信誉,就没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