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随处可用的24条处世法则
15165700000067

第67章 软硬兼施,对准目标适时掌握

软硬兼施,该硬则硬,该软则软。至于软硬的时机与程度,就要靠你自己灵活掌握了。与人相处,既不要让人觉得你个性软弱,可以随意欺负,也不要给人以头脑顽固不化的印象。

春秋时期,秦穆公发兵进攻晋国。在韩原大战中,晋军大败,晋惠王被俘。三个多月后,秦穆公才允许晋国讲和。于是,被扣押着的晋惠王便派人从国内召吕甥使秦迎回自己。

吕甥奉命使秦。他意识到:战场上的失利,加上自己的国君又在秦国手里,他每一句话都关系到国君安危,面临的是一场举足轻重的外交谈判斗争。

秦穆公在王城会见了他。主宾坐定后,穆公问:“晋国人近来团结吗?”

“不团结。”吕甥作了反常的回答。

“为什么?”秦穆公急于摸对方的底,以寻求进一步挑起事端的可乘之机。

“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死于战争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一直叫喊着一定要报仇。那些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的罪过,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的命令,他们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惠,即使死了,也不能有二心。因此,晋国人不团结。”吕甥在回答“不团结”之故中,向秦穆公暗暗抛去了两把“刀子”。一把是“硬刀子”:借百姓之口,表达晋国人不畏强暴,誓死报仇雪恨的离心。以敌秦的姿态,要挟秦穆公,迫使早作送还晋惠王的打算。另一把是“软刀子”:借饱官人之口,以顺服的言辞,表达了晋国人对秦穆公送还晋惠王的期待。

在吕甥软硬两把“刀子”的威逼利诱之下,秦穆公虽非等闲之辈,但也欲发作而不能,无可奈何,只得转移话题:“你们晋国人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

吕甥发觉,秦穆公转移话题是试探晋国民众对晋惠王的态度,便马上抓住时机再次软硬兼施:“小人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君子们用自己的心掐测别人的心,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君。小人们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教君的。’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恩德没有比放还我君更厚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威的。服罪的人怀念恩德,二心的人畏惧刑罚,以此举动,秦国可以称霸天下了。假如扣押不放,就会以德报怨,秦君是不会那么做的。”尽管吕甥的这番答话软得可以,但软中有硬,柔中有刚,其语逼秦穆公在当小人还是当君子之间做出选择,将他置于两难的境地。

秦穆公句句听得真切,道:“这正是我的本意啊。”秦国权衡一下利弊后立即释放了晋惠王。

吕甥尽管处在一个艰难的处境,但他不卑不亢,采取软硬兼施的谈判策略,终于变被动为主动,争取了战场上失去的东西,取得了谈判的胜利。

我们在谈判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实力强的对手,必心雄胆壮,气度恢弘;反之,则须谨慎小心,委曲求全。对于我们也是一样,一味地用和气、温柔的语调讲话,一味地谦虚、客气、退让,有时并不能求得对方的信赖、尊敬及让步。

相反,会使有些谈判者误以为你必须依附于他,或者认为你是软弱的谈判对手。若以强硬的面孔出现,举止表现出高傲、不可欺、不可战胜,对方对你的谈判诚意持怀疑态度,也会失去对你的信赖。正确的做法是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

很多人都是“软的欺,硬的怕”,对待他们要软硬兼施。一味地软无异于纵人欺侮,总是硬又会招致对立,处处树敌。如果能用硬压住对方的嚣张气焰,用软取得同情,予人面子,便会让对方有顺水推舟的心理。软硬兼施,即软的、硬的手段一齐施展,双管齐下。这种谋略,在谈判中是很有效用的。

张飞和朋友一次去西安游玩。本来是花了大价钱预定的旅馆,觉得条件自然应该不错,结果晚上到了住的地方却发现情况让人大失所望。所谓的双人间只有两张硬板床而已。且服务态度非常恶劣。

于是张飞和朋友提出退房。结果招到了店家的严词拒绝。人生地不熟,张飞也只好打算息事宁人。然而朋友却气不过,扬言要给监督局打电话,店家听了有些害怕,就说愿意退房但要交十块钱手续费。张飞自然不愿意,于是又僵住了。

这时有几个旅客进店想要住宿。于是张飞和朋友就借机威胁老板说如果不给退房我们就把情况告诉其他旅客,这样损失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老板无奈,最后只好给我们免费退了房。

总之,生活中与人相处,要软硬兼施,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块“硬石头”不敢接近,也不能让对方把你看成软柿子,恣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