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趣谈
15168200000039

第39章 李鸿章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因为部分相同的经历

李鸿章和俾斯麦,几乎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然而同时代的人却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其实这是太过抬高李鸿章了。不过,他们的经历倒是有相似之处。

奥托·冯·俾斯麦生于1815年4月1日,死于1898年,是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宰相”。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大臣。俾斯麦有十年的外交官经历,也就是说,他在1851年是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代表,在1859年任驻俄公使,在1861年任驻法公使,这些都是他曾经担任的外交职务。

而李鸿章生于1823年,死于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他24岁中进士,在翰林院任普通的“编修”。在汉人备受排挤的满清时代,李鸿章面临的本也是仕途坎坷,但乱世中的机遇,造就了他跌宕的一生。用李鸿章自己的话说: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铺就了李鸿章仕途之路,接着,1870年接替曾国藩解决“天津教案”,把李鸿章推上了清朝外交的大舞台。同是向法国人认错、道歉,曾国藩激起民愤,李鸿章却成功地使法国人撤回了先前的无理要挟。可见他在外交上善于抓住时机的才能。因此清政府信任他,从此中外一切交涉事项统统交给他去办理。在经办外务过程中,李鸿章奉行笼络、求和、“以夷制夷”策略。日本吞并琉球,法国入侵越南,英国进犯西藏,沙俄侵略东北,李鸿章无不以主和派的面目出现。在交涉中,他所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即利用敌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以尽量减少本国的损失。例如,在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之前,他在“口岸”免厘及增开口岸两个问题上进行了较多的争辩,使英国没能如愿以偿;1895年,在“三国干涉还辽”的交涉中,他以3000万两白银为“赎辽费”,迫使日军交还辽东半岛……

他确实在国家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国家保持了统一和尊严,以及争取了中国奋发的时间。这些外交上的成功使他赢得“东方俾斯麦”的称号。另外,在执政手段上俾斯麦提倡铁血政策,李鸿章也主张洋务运动,这些政策都是军事以及军工产业方面的,这也是李鸿章和俾斯麦相似的地方。

虽然这两个人的经历相似,但是应该说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最终还是不同的,俾斯麦统一了德国,他的美名闻名天下。李鸿章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他认识到国家国力之衰微,在外交上处处示弱会使国家更受欺侮。然而,洋人表面上要求“平等”,实际上杀人掠地,得寸进尺,根本不可能长期与中国维持“和局”。在他“推诚相见,据理力争”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却在不遗余力地实践着强权政治。最终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失败,他本人也身败名裂。

“格言”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俾斯麦1896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应邀前往出席。

俄国皇后出于礼貌,按照当时欧洲流行的“吻手礼”的规矩,主动向李鸿章伸出手来。

李鸿章虽曾在一些外交场合见过这种吻手礼,但他一直不认为这是一种礼节,而视之为欧洲国家男女之间互相调情的下流动作。所以当皇后向他伸出手时,李鸿章一时惊慌失措,竟认为皇后在伸手向他索要礼品,便连忙将手上的一枚慈禧太后送给他的钻石戒指摘下,放到皇后手中。

皇后被李鸿章的行动弄得莫名其妙,又不便开口询问,只得将戒指拿来套在手指上,复又将手伸给李鸿章。

李鸿章见状,心中暗自骂道:“这皇后怎么如此贪心?送了一个戒指还不够,还伸手来要,真不像话。”一边赶紧从身上找东西,搜索了半天,觉得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再送,就连忙双膝跪地,用双手将皇后的手高高托起。

皇后见状只得苦笑着将手收回。李鸿章就此闹了个大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