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趣谈
15168200000073

第73章 为什么发明麻醉剂的科学家都不得好死?

因为争名夺利

动手术是要真刀真枪地切开皮肉的,那种痛苦,不是一般人在清醒的状态下可以忍受的——所以不打麻药动手术的刘伯承才会被誉为“军神”。为了减轻手术的痛苦,古人花了十二分的功夫。《三国志·华佗列传》载,华佗曾发明“麻沸散”,以此麻醉病人进行腹腔手术。孙思邈和李时珍分别在《备急千金药方》和《本草纲目》中介绍过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罗马时代的名医迪奥斯科理斯,编纂过一本在药理学保持权威达1500年之久的著作。这本名为《药物论》的书中描述,曼陀罗花和白酒能产生麻醉作用。放血把人弄晕、用木棍将人打晕等方式,也都曾是手术前的准备方法。不过,这些方法都不完全安全可靠。

直到1772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1733年~1804年)与布莱克(Joseph Black,1728年~1799年)制成了氧化亚氮。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Humphry Davy,1778年~1829年),发现这种气体不但能缓解疼痛,还能让人欣快并且笑出声来。现代意义的麻醉剂才开始出现它的雏形。

牙医霍勒斯·威尔士(Horace Wells,1815年~1848年)看到笑气的神奇效果后,悟到了这是一种麻醉的好方法,于是学会了笑气的制作方法,将其用于拔牙手术。随着经验积累,威尔士向哈佛大学申请公开演示笑气麻醉,以推广他的成果,结果现场上,出了点意外,手术的人大声呻吟,观众开始吹口哨与讥讽,认为威尔士的笑气麻醉完全是胡扯。威尔士备受打击,从此再也不公开演示他的笑气麻醉方法。

嘲笑他的人群中,有一位名叫威廉·莫顿(William Morton,1819年~1868年)的牙医见证了整个过程。在威尔士表演失败后,他考虑应该用更好的麻醉药物。化学教授查尔斯·杰克逊建议使用乙醚。1846年9月30日,莫顿终于成功应用乙醚为病人拔除了坏牙。半个月后的10月16日,另外一起公开的手术表演奠定了莫顿的声誉。

有趣的是,在麻醉发展的道路上,也写满了医学家的争名斗利。没有哪段医学历史事件像现代全身麻醉的发明一样,如此充满传奇和讽刺,并且争议纷纷。这些有功于麻醉剂的人,后半生都纠缠在谁才是麻醉的真正发明者的纷争吵嚷上,演出一幕幕悲剧。

1868年,化学家查尔斯·杰克逊请人撰写文章,指明自己是乙醚麻醉发现者。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后,威廉·莫顿气急败坏,乘火车前往纽约与主编理论。到纽约后,不幸将马车驾到公园的湖里面溺死。

霍勒斯·威尔士的故事更加的悲惨。公开表演失败之后,他大受打击,就不做牙医了,跑去做推销员。再后来,威廉·莫顿让他在欧洲推销笑气。长期和乙醚接触,他发现,乙醚有刺激性气味,还容易燃烧。这些不利特点当时很多研究者也发现了,他们纷纷寻找更好的药物。在这个背景下,新型麻醉药氯仿出现了。于是,1848年初,威尔士也迷上了氯仿。他不眠不休地试验氯仿,几近疯狂。可能他想着有一天他能够改进麻醉的方法,挽回他的名声吧。人总是对自己摔倒的地方耿耿于怀。终于有一天,威尔士因为实验走火入魔,吸入氯仿后,神智不清地走上街头,把腐蚀性的硫酸泼洒到妓女身上。随后被警察投入监狱。清醒过后,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谬,失去了名声,又伤害了别人。1848年1月24日,他在极度沮丧中,吸着氯仿割断了股动脉,以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最后一个人,化学家查尔斯·杰克逊博学多才,研究过地理,申请过火棉和电报机的专利,然而与莫顿的麻醉专利之争最终让他精神错乱,最后凄惨地死于波士顿一所精神病院。

尘归尘,土归土,往事已矣。麻醉发现者的纷争,早已成为往事。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人早已不用担心手术的疼痛问题,麻醉的出现犹如一道光,驱除了疼痛,造福了人类。

“格言”疾病是死亡先锋,它引导你严肃思考并反省一生所为。人之一生充满悲伤苦痛,大多时候苦痛是短暂的,但也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19世纪上半叶牧师说给要开刀的病人出版商委托一位摄影师设计一本杂志的封面,谈价钱时遇到了困难。

出版商要求封面要有鳄鱼拥抱美女的镜头。

摄影师向出版商解释,为了使模特放心,必须麻醉鳄鱼,但这样一来,费用就高得多啦。

出版商想了一会儿,然后问:“麻醉模特儿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