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受益一生
15173000000036

第36章 宁戚&机智巧辩服人心

说服不光需要机智的头脑,而且还需要巧妙的辩词,这样才能让对方信服。

宁戚(生卒年不详):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一说是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宁戚去见宋桓公。待行过大礼之后,只见宋桓公置若周闻,根本不拿正眼看宁戚,态度非常傲慢。宁戚见此情景,叹了口气,故意说道:“宋国真是危险啊!”宋桓公惊讶地问道:“你这话什么意思?”

宁戚反问道:“你和周公相比,谁会更贤明呢?”

“周公是圣人,我怎么敢和圣人相比!”宋桓公答道。

宁戚于是接着说道:“在周最强盛的时候,周公只要听说有人要见他,即使正在嚼着饭,也会急忙把饭吐出来,去会见客人。即便是这样,他还怕怠慢了客人。然而,大王您呢?宋国现在已经国势危急,国内接连发生杀死国君的事情,由此可见大王您的王位并不可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大家恐怕也不愿意到您这儿来,何况您还这样傲慢呢?宋国的处境难道还不算很危险吗?”

最终,宋桓公羞得满面通红,连忙道歉:“我没有治国经验,请先生不要介意。”

上面的故事中,宁戚将周的强盛与宋的衰落,周公的谦逊与宋桓公的傲慢进行了巧妙的对比,从而使宋桓公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说服技巧可谓一针见血。

社交场合,要想有效的说服,就要找准对方的穴位才能一招制敌,如果点不准穴位往往会反而容易被他人所制。因此在谈判辩论时不能作无用之功,而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巧妙辩论说服对方,一招刹敌,速战速决为最妙。

事实上,在辩论中主要分为:巧辩与诡辩。“巧”与“诡”在词义上本来存在着交叉,“巧”中有“诡”,“诡”中含“巧”。而二者的区别在于:诡辩肯定是假的,而巧辩可能是真的。它们有美丑、善恶之分。

通常,我们将正直一方利用“似是而非”的诡辩术,制服邪恶或荒谬的一方,这种诡辩术称为“巧辩”,相声中有许多有趣的噱头也是利用诡辩术制造的,我们也不会把这些称为诡辩而誉之为巧辩。

东汉末年有个学者郭林宗,名声很大却十分讲迷信。一次,他指挥工匠要将院中一棵挺拔俊秀、挡风遮阳的大树砍倒。人问其故,郭说:“我看了一本专讲设计宅院的书,书中讲:房子院套四方方,象个‘口’,院子当中有棵树,木在口中不吉祥,你想想,木在口中不是‘困’吗?以后办事样样都困难了。”一位叫徐稚的少年听了觉得可笑:“照你这么说,你的房子也不能住人了。”“为什么?”“你看,房子院套四方,象个‘口’,房子里头住着人,人在口中不吉祥,因为那不是个‘囚’吗?住在房里的人不都成了囚犯?”

郭被驳得哑口无言,再也不干砍树的蠢事了。故事中徐稚正是利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辩驳倒了郭林宗。他先是从郭林宗那里“借来”一个虚假前提:物体名称符号决定它们的内容与本质,进而构造出另一个虚假联系:“人住进‘口’形房屋等于囚犯”,而天下人皆住房屋却无人因此为“囚”,那么结论不言自明,庭中之树自然也无法为“困”了。对徐稚的辩驳我们只能叹服地称之为巧辩。

机智巧辩贵在一个“理”字,只有以“理”服人的话语,别人才爱听,也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镯。

齐王对颜镯说:“你过来!”

颜镯却以同样的口气对齐王说:“你过来!”

齐王十分不高兴,齐王手下的文武大臣也对颜镯的态度十分不满。齐王身边的一个卫士走过来,指着颜镯说:“你是什么身份,敢对大王无礼?大王贵为一国之君,你这样跟大王说话成何体统?”

颜镯从容地回答道:“如果我到国君面前,那就是趋炎附势;如果国君到我面前,那就是礼贤下士,大家说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哪一个会更好呢?这不需要我回答了吧!”

齐王大怒:“到底是国君身份高贵还是你臣下的身份高贵?”

颜镯不动声色地接着说道:“大王息怒,的确是士高贵,国君不高贵。当年秦穆公率兵攻打齐国,当他们的大队人马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秦穆公下令:凡到柳下惠墓地50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杀无赦!后来,当秦与齐交战时,穆公又下了一道命令:凡能割下齐王脑袋者,封万户候,赏黄金万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比不了死人坟墓上的一根野草!”

顿时,齐宣王被气得目瞪口呆,却又哑口无言。

故事中,“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士人坟头上的野草”与“活着的国君脑袋”,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论证了他的“士高贵,国王不高贵”的观点。几句话说得齐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齐宣王也只有干瞪眼的份。但在心里也不得不认同颜镯的说法。机智巧辩贵在一个“理”字,只有以“理”服人的话语,别人才爱听,也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巧辩法之假言断定法的运用

在论辩当中,如果辩题对己有利,那么也不妨用假言断定法试试,因为如上所述,此法不在于直接断定,而在于假定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结果,在于断定条件关系。

比如第一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由北京大学队对香港中文大学队,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中大队为正方,北大队为反方。按照常识,发展旅游业是利大于弊的,此命题大多数人凭直觉都能接受,但作为反方的北大队,必须反驳之,显然辩题对他们不利。怎么办?经过分析研究决定以“条件论”作为自己辩论的基础,“不可否认,离开一定的条件发展旅游业是弊多利少”。从这个辩论基础出发,他们大量使用了假言断定法,从而使自己最终获胜。

总而言之,假言断定法确是一种妙答难题的方法。读者诸君在日常言语交际、论辩中不妨有意地运用之,它可以助你妙答、巧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