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口才受益一生
15173000000067

第67章 刘墉&善用模糊语言最安全

模糊语言是一种弹性的非具体的说话方式,有时候模糊语言的应答技巧,是对应刁难和尴尬的机智行为。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清朝书画家、政治家。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衣着简陋,粗粮杂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有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

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

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

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

乾隆问:“此话怎讲?”

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

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

的确,刘墉对乾隆的对答,着实是妙到机智。皇上发问,不回答显然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转眼便以妙答趣对皇上。

事实上,刘墉采用的模糊语言,应对问话的一种技巧。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的应答技巧,需要随机应变,而这种不必要、不可能回答的问题,就需要转换一下概念,巧妙地应对。

转换概念是指不保持原有概念的内涵,故意改变概念的外延,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师生。一天,林文庆找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很少了,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林文庆却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林文庆刚说完,鲁迅站起身,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道:“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林文庆根本意料不到鲁迅会说出这句话来,弄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接着,鲁迅力陈研究院经费不能减少、只能增加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林文庆哑口无言,只得收回自已的主张,灰溜溜地跑了。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谈判的时候,一开始也可以采用巧妙的犀利话语制服了对方,紧接着再加上有理有据的陈述,才能压倒对方的威势,从而取得立见功效的成果。

善意的模糊是莫大的安慰

在医院里,一位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问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还有康复的希望吗?”医生回答:“你的病确实不轻,但是经过治疗,安心养病,慢慢会好的。”

这里的“慢慢会好”是模糊语言。这“慢慢”是多久,是说不清的,但它能够给病人以希望,给病人以极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