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婚后三年决定一生幸福
15177300000015

第15章 你真心想要做“丁克”?

丁与不丁,是两种人生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丁克”这一名词流行起来。关于“丁克”最合理的定义应该是,夫妻双方均工作,具有生育能力但选择不生育,并认为这是一种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到了90年代末期,在我国的各大城市里,“丁克家庭”的数量稳步上升,成为某个特定阶层的婚姻时尚。

选择成为丁克一族的夫妇,往往有着五花八门的理由:

他们不用存钱给儿女,可以经常外出度假,不喜欢孩子,怕孩子拖累自己,担心自己无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担心自己给不了孩子幸福快乐的人生……不管理由是什么,任何选择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你真的成为丁克,你们的生活可能会比有孩子的家庭轻松得多,压力也会小很多,你们会更自由,有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同时,也无法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喜悦,无法体会一个小生命向你绽放美丽的微笑和无条件的依赖时,心里的那份感动和甜蜜。

同样,选择成为父母,也是既有快乐也有烦恼,只消与你身边的年轻爸妈们聊上一聊,你马上会获得无数相关信息,无须赘述。我这里想提醒读者的是,丁与不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一定要自己想清楚不同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再进行慎重决定。

请相信,你有抚养孩子的能力

网络上有一篇流传颇广的文章,题目叫做《我们养个孩子还是养条狗》。作者把养孩子和养狗的收益支出作了详尽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养个孩子还不如养条狗。

这个观点引来很多人的反对,有人认为作者“不懂得生儿育女的乐趣、还没长大”;更有人指责作者“没有爱心、逃避责任、自私”,还有的狠批作者“把狗跟孩子相提并论是侮辱”。不过,虽然反对这一观点的人很多,但支持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在我看来,完全肯定养狗比养孩子好未免过于偏激,但作者提出的这一想法也有道理。毕竟,生个孩子要付出很多代价,将来还要面对教育、就业、成家等几道大关。如今的年轻夫妻又多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本来就够重,再加上一个需要无限支出的孩子,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需承受很大的压力。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正往“不养孩子只养狗”的路线上走。二人世界不免枯燥,养只宠物负担小,情感也能有个寄托。他们会自称为“狗妈”、“狗爸”,“猫妈”、“猫爸”等,与人聊天,他们会极其自然地说“我儿子怎样怎样”,不知情的人会以为他们真有个一两岁的孩子。

我曾经见过一对丁克夫妻,他们一直以养孩子的心态来养狗,为狗所付出的心思和承担起的责任,绝对不亚于养育一个孩子。他们下班会尽早回家,因为狗狗在家等候;他们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因为狗狗早上要外出散步或者便便;为了给狗狗买几件衣裳,他们愿意花费一天时间,跑遍市区的宠物店,直到买到最合身、最漂亮的为止;他们还会因为狗狗病了住院而牵肠挂肚,甚至会操心狗狗的终身大事……

如果养宠物养到如此境界,说明宠物正在替代孩子满足你们的情感需求。这本质上,是你对孩子的喜爱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寄托和释放,宠物的单纯和童趣恰恰承载了这种需求。在我所接触过的这种“丁克”夫妻中,有一大半会在年近40时杀个回马枪,赶末班车生上个孩子。有生育能力时不养孩子领养宠物,这是时尚,而且生与不生你们还有选择的余地。可一旦生育能力衰退,很少有夫妻能接受没有孩子的事实。

当然,要生孩子还是要养狗,还要你们对自己各方面状况衡量清楚后作决定。不生孩子,不代表你不负责任,不代表你没爱心。只是,在没有孩子之前不要怀疑自己抚养孩子的能力,请相信自己,你们完全有能力抚养好一个孩子。

意外怀孕,“丁”还是“不丁”?

关于生与不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过,几乎所有的医学专家都建议女人在30岁以前生孩子,而且绝大多数女人会在30岁左右完成这一人生大事。当然,抱有“丁克”心态的女人们会选择一拖再拖,但有些时候并不是非“丁”不可,只是潜意识里不想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

我曾见过一个宣称要“丁克”的女孩,戏剧化的是我们见面时她刚好怀孕两个月。

那一年,女孩28岁,是一家公司的主管,而且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女主管。年纪轻轻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女孩很庆幸,也特别珍惜。看着周围不少女同事回家生了趟孩子,再回公司时位子就被别人顶替了,她真是一万个惋惜。所以,结婚时她就和老公讲明,自己决心做“丁克”,她不想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不要孩子来拖后腿,她要好好享受人生。好在,她老公也是事业第一的“拼命三郎”,两人还算一拍即合。

可如今,意外怀孕这种事落到了她的头上。她很想立即去打掉这个孩子,可老公却突然不“丁克”了,一再恳请她留下这个孩子。他们经济条件不错,年岁也正适合,在老公看来正是生孩子的好时机。于是,打从怀孕以来,老公真是对她“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硬是把她像菩萨一样供了起来。而她,一想到自己肚子里的这个小生命,心里也会涌出无限的不舍。

女孩十分矛盾,便来问我:到底是生还是不生?

要不要孩子,其实是最个性化的问题,而且没有标准答案;生与不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是,不要在潜意识里强加给自己“传宗接代”的工具角色。曾经,女人们都被关在家里生养孩子,做饭洗衣,女人不甘心,于是就有了妇女解放;如今,几乎所有的女人都被送上了社会,那些围着锅台转、天天洗尿布的女人被打上了“没出息”的标记。可实际上,女人们没有必要非强加给自己某一种角色,只要我们能不被胁迫地做自己愿意做又能够做好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独立和解放。生孩子也是如此。

而且,生孩子并不代表事业一定会走下坡路,并不意味着你要把好好的职位拱手让人。生孩子对女人的确是一大考验,可一旦迈过了这个坎儿,你能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事业,对待家庭。

孩子应该是、并且只能是爱的产物

很多年轻人成为父母,并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选择,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为了挽救感情、为了权力联盟、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养老、为了攀比、为了报复、为了逃避……我曾接待过不少来访者,咨询我如果夫妻双方感情不好,生一个孩子会不会改变现状。面对这样的疑问,我总是建议他们慎重考虑。

我不否认有过这样的成功案例,夫妻原本情感濒临破裂,却因为孩子重新聚合到一起,成为幸福的三口之家。但我同时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这样的成功例子少得可怜,更多的是夫妻原本感情就不好,孩子的到来更是打乱了原有的生活格局,平添了许多忙碌和压力,结果两个人却不能够相互体谅、共同应对当前的变化和困难,于是感情更加恶化,不仅挽救不了彼此的婚姻,孩子也沦为失败的试验品,无可选择地开始自己的悲剧人生。

实际上,任何把生养孩子当成一种利益需要、把孩子当成工具和筹码来使用的观念和行为,都是错误的,都有可能酿成更大的悲剧。制造一个生命的首要信条是让他享受更多生命的乐趣,给他最多的自由、最少的羁绊。一个孩子应该成为未来的主人翁,而不是在他出生之前就赋予他太多的责任和使命,给他太多的包袱,这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在选择怀孕、生孩子之前,必须清楚地问自己:这个孩子是不是你们相爱的产物?你们是不是因为热爱孩子、热爱生命才想要养育子女?

心理学有很多实验证明:孩子只有在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并且获得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既不管他是什么样子,不管他上学后成绩好不好,长大后会不会有成就,父母都一如既往地爱他,只因为他是他),才能够获得健全的人格、发展出健康的心理。倘若一个孩子从小就知道父母之所以生养他,只是出于无奈,或者有任何目的,他内心都会产生内疚感或者无助感,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获得爱。同样,如果他生长于一个情感支离破碎的家庭,父母不是暴力就是冷暴力,那他会习得父母处理感情的模式,长大后他的情感生活很有可能也是支离破碎的。

我接待过很多不信任感情、不懂得如何处理夫妻关系、无法和爱人进行互动、不能正确解决自己和爱人之间矛盾的来访者。如果追溯他们问题的根源,你会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来自一个情感破碎的家庭,那个家庭里的父母无一不是以痛苦的方式相互折磨。

把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是需要负责任的,不仅是对这个新生命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为了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健康的、幸福的人生,一定要记得孩子应该是、并且只能是爱的产物。在作出是不是要孩子的重大决定之前,请多花点心思和时间,慎重考虑。

成为妈妈前,一定要弄清一些问题

书店里有很多写给准妈妈的书,大多是教准妈妈们如何保健、如何养生、如何做好胎教。但实际上要想成为称职的父母,光做好这些准备还不够。对于孩子来说,光给他生命、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物质环境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独立、健全的人格,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就要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懂得爱的艺术,这样才有可能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把这些美好的品质和能力传递给子女。

所以,如果你真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美丽人生,在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之前,你就要有信心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确信自己有能力教给孩子一些让他终生受益的东西。为此,你需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你的情绪稳定吗?

父母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家庭氛围及孩子的情绪状态。父母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在这种环境里,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更有安全感。相反,如果父母情绪波动较大,喜怒无常,孩子往往也会习得这一特征。

我们现在常常讲情商,其实所谓情商,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当一个人可以驾驭自己的情绪,能够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平和愉悦的状态,身边的人自然都会乐于亲近他;遇到什么难题,一方面他可以有更好的情绪状态去面对,另一方面平时的好人缘也会派上用场,也就更容易解决问题。

2.你具备独立的人格吗?

独立是让我们的生命更有韧性、让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也是我们充分享受爱与被爱的重要前提。具备独立这种心理能力的人往往也更自信,对自己有更客观、积极的评价。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如果父母具备这一心理素质,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也更容易形成独立的人格。

3.你爱的模式健全吗?

爱的模式是指一个人潜意识中渴望拥有的爱情,比如会喜欢什么类型的人,会如何去爱一个人等等。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证明:爱的模式是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较大。比如前文我们提到,父母感情不好,常常用吵架或暴力来解决问题,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也会习惯于用这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去对待自己的爱人。反之,如果父母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对方、矛盾出现的时候能够合理解决,这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

要做到这三点其实并不容易,需要我们每个人有意识地去提升自我。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有所欠缺也不为此否定自己做母亲的资格。最重要的不是你现在的状态离这三点相差有多远,而是你看到了前面的目标,认识到自我提升的必要性,并一点一点地朝前面的目标前进,力求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