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宗吾传授的28堂生存智慧课
15185200000025

第25章 空——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求官

逆境当顺受,忍耐可以驱走灾难,避开祸端。对于做领导的人来说,忍字更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不自忍,必败。有时非但如此,甚至还可能危及性命,因此欲成大事,必有小忍。

——李宗吾

求官之途,甚为坎坷,宗吾先生认为必先有“空”的准备。所谓“空”宗吾先生解释为:“即空闲之意,分两种:一指事务而言,求官的人,定要把一切事放下,不工不商,不农不贾,书也不读,学也不教,一心一意,专门求官。二指是时间而言,求官的人,要有耐心,不能着急,今日不生效,明日又来,今年不生效,明年又来。”无论是事务还是时间,求官都需要空,即耐心地等待。

就第一层事务而言,就提醒有些自暴自弃之人,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畅,可另寻他路。你这方面不行,不一定其他方面也技不如人,要有耐心,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以图发展。就第二层时间而言,自不必说,古今成功人士都崇尚一个“忍”字,小不忍则乱大谋,此言非虚。

韩信无愧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卓越的军事家之一,其用兵之道可谓出神入化,鬼斧神工,作为战术家,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然韩信的求官及其一生的经历,实在是对一个“空”字的最好诠释,而且包括空的两方面内容,值得玩味。韩信原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自视很高但久不见发迹。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的母亲死后,韩信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邀为门客,但不为其妻所容,“食时信往,不为具食”,韩信愤然离去,“钓于城下”,但所获不能果腹。一漂母见韩信饥饿,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一连数十日。韩信十分感激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听了非常生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闻之,深感惭愧。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然后人则觉韩信忍字当头,能受胯下之辱,为大丈夫所为。尽管经受了这么多的挫折,韩信始终也没有失去信心,举官与经商之路不通,他又转而从军。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任用韩信。

后来,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了萧何追韩信之事。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最后,刘邦还是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作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诸将听说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有机会被选拜大将了。等到拜大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

至此,韩信通过不懈地忍耐与追求,几经周折,终于获得了刘邦的赏识,登上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当然,想做到“空”,最必要的素质就是脸皮厚。韩信能受胯下之辱,脸皮之厚可见一斑。现今社会,虽无胯下之辱,但是在职场中,你受到的委屈很可能堪比胯下。这时,你就要以厚黑学激励自己,脸皮厚一些,信心多一些,不要在乎暂时的失败和不如意,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成功或许已经很近,或许还在远方,但都不要紧,只要你懂得厚黑之法,你终会经过“空”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