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宗吾传授的28堂生存智慧课
15185200000036

第36章 忍耐一时,赢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有句俗话:“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便是大将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人切忌心高气傲。正是韩信的巨大忍耐力,使其功成名就。《朝天忏》称:“人之所以富贵为世所尊重,都是从忍辱中得到的。”

——李宗吾

虽然我们讲的是处处怀疑的厚黑学,但是我们还是非常同意有些比较传统的说法的,比如目光要远大,目前要忍耐,这个观点无论什么时候,对于想要成功者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唐代白居易讲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关于忍的话:“孔子之忍饥,颜子之忍贫,闵子之忍寒,准阴之忍辱,张公之忍居,娄公之忍侮;古之为圣为贤,建功树业,立身处世,未有不得力于忍也。凡遇不顺之境者其法诸。”可见,大凡有些成绩的人都会视“忍”为处遇不顺之事,甚至于万事万物的法宝。

人们都认为忍耐是成熟老练的人的一种做人的分寸,是一种坚强意志品质的体现。凡是事业成功的人士,都具有很强的忍劲,都忍了许多许多。而我们厚黑学讲忍,目的却不在于忍,忍耐需要有长远的目光,在忍耐中应该积累经验,韬光养晦,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在忍,但并不是我们厚黑学所讲的忍耐,其中掺杂了太多的阴柔,使忍耐变成了一种相安无事,与世无争,甚至于苟且偷安。有人说,与世无争不好吗?相安无事不好吗?遇事忍耐是传统意义上的崇高品质,但你的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真的能实现吗?当忍烙上了保守、落后、平庸、易满足、奴性、软弱、过于自卑的痕迹时,这样的忍耐就变了味,一定叫人憋气、叫人难受、叫人窝囊、叫人痛苦……因此,我们要学会忍耐,掌握忍耐的方法,做到能忍、会忍、善忍。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降伏,勾践佯装称臣,为吴王夫差养马,吴王患病,勾践亲口为其尝粪,获得信任,被放回国。回国后的勾践体恤百姓,减免税赋,并和百姓同吃同住。他还在头顶挂上苦胆,经常尝苦胆之苦,忆在吴国所受的侮辱,以警示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炼,勾践终于一举灭吴,杀死夫差,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勾践的忍耐不是为了终生受辱,而是放眼长远,伺机报仇。这样的忍耐才有价值,才会帮助人成为最后的赢家。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战术久不出兵,任凭对方怎样骂阵也坚决缩在营房里呆着。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而司马懿却很高兴地把那件衣服披到身上,心里却更加坚定地忍耐下去。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司马懿的眼光没有落在他人的侮辱上,而是放眼于整个战争的局面,可谓能忍耐且有眼光。

只要你胸怀大志,你就可将忍耐作为一种谋略。特别是身处逆境,置身祸中,要学会忍。常言说得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百忍成钢”,在逆境中学会忍,才能成就大事,忍得一时苦,方为人上人,这种忍耐是一种谋略,是一种达到某一种志向的手段,是为达到某种大谋的退却,决不是为忍而忍。把忍耐作为一种谋略,原则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目的是化困境为顺境,变祸事为福事,从而实现更为远大的志向。你还要将忍耐变成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当敌我之间的力量太悬殊、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势力差距太大时,忍耐,便作为一种最为明智的退却手段,不硬拼,不消磨自己的元气,将力量慢慢地蓄积起来。所以这种忍耐,决不是对传统的习惯势力、落后势力的妥协和投降,一旦时机成熟,羽毛丰了,翅膀硬了,爪子利了,就会乘其不备,猛然一击,让邪恶永不翻身。

事实上,忍耐只是一种策略,因为暂时的忍辱负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忍让并不是懦弱地躲避,而是有意识地忍耐,为的是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忍耐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关键要在具体环境里,能理智地区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是原则问题,什么是非原则问题;什么必须现在解决,什么可以暂缓解决。忍耐能让人获得机会,争取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