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宗吾传授的28堂生存智慧课
15185200000052

第52章 退步是进步的张本

“舌柔在口,齿利易落。”可见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做到趋轻避重、权衡利弊者,才能游历人生,保全己身。

——李宗吾

在某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某种僵局,或是局面乱作一团,剪不断,理还乱;或是我们自己缺乏前进的动力和环境,而局势又是欲罢不能。比如,你不太满意当前的薪酬,自认为无法得到更大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很想跳槽而去,却又舍不得这里宽松的氛围和甘苦与共的同事;又比如,你和他已谈及婚嫁,欢欢喜喜地在准备嫁妆,但他的生活中似乎又出现了另一个女人。很想离他而去,因为爱他又不甘心情愿;还有,本来是很好的合作伙伴,由于一件事情处理上的不同意见,有了一些小矛盾,以至双方见面表情都不大自然,感觉很别扭。希望和他重新恢复友谊,但又抹不开面子。“生活是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想要解开这些心中的结吗?那你不妨试试以退为进的处理方式,因为退步有时可以成为进步的张本,而暂时的退步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赢得更大的进步。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楚国为阻止晋国南下,便与其邻国曹、卫结盟,作抗晋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从晋为名,联合郑、陈、蔡、许等国出兵进攻宋都商丘。宋向晋求救,但晋、宋两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晋文公见楚联军势力强大,怕劳师远征于晋不利,决定先攻弱小的曹、卫两国。楚国识破了晋国的企图,不为所动,仍继续围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晋文公为难了,不救,宋晋必绝交,等于放弃求霸;救吧,孤军深入,实无取胜把握;想请齐、秦相助,又怕两国不答应。后来,晋文公采纳了元帅先轸之谋:让宋贿赂齐、秦,托他们劝楚撤兵,并将曹、卫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楚见盟国土地被宋占去,必定拒绝齐、秦的调解,这样可以加深齐、秦与楚的矛盾,打消其观望态度,站在晋国一边,同时也可断绝宋国降楚的念头。后来,如晋所料,果然出现了晋、齐、秦、宋联合对楚的局面。

楚成王深知楚军战线过长,后方空虚,加之现在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决定撤兵,自率部分楚军退至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但统帅子玉刚愎自用,不听成王知难而退的告诫,坚决不撤宋围。成王亦存侥幸取胜心理,又给子玉补充了少量兵力。子玉为寻找借口与晋决战,提出晋要曹、卫复国才解宋围的要求。晋文公不好公开拒绝,遂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必须以与楚断交为条件,同时扣留楚国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决战。果然,子玉忿而北上,弃宋直扑曹都陶丘的晋军驻地。晋文公下令全军“退避三舍”(一舍30里),以答谢自己过去流亡楚国时受到的礼遇和当时许下的诺言。这样既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又可靠拢齐、秦军队,便于声援。子玉以为晋军畏惧,率军追至城濮。两军对垒,晋军分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楚联军亦按左、中、右三军配置:陈、蔡军编为右军,实力较弱;一部楚军编为左军,战斗力较强;中军为楚军精锐,由子玉指挥。二十一年四月初二,决战开始。晋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军发起猛攻,陈、蔡军一触即溃,全军瓦解。这时,晋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并在阵后扬起尘土,佯装后退。子玉不察虚实,下令左军追击。待其突出之时,晋元帅先轸指挥中军向其暴露翼侧攻击,断其退路,晋上军亦回头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两翼均败,大势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城濮一战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战后,晋文公被周襄王策命为侯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在战术中,退步是一种诱敌深入的策略,在生活中,退步也应该是一种策略,人争强好胜的心可以理解,但要选择时机。退,不是永远的退,只是给自己一个喘息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僵着的局面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在不违背自己的处世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退,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主动,因为你已经重新修正了自己,你的目光已经不再看眼下,而是着眼将来。厚黑学告诉你,退步不是妥协,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当然,退步也不是盲目地退让,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在比利时某画廊里,一位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标价为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钱,于是唇枪舌剑,谁也不肯放松,谈判进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看到这么好的画烧了,当然感到十分可惜。他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回答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见毫不松口,又拒绝了这个价格,这位印度人把心一横,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画。美国画商只好乞求他千万别再烧这最后一幅。当他再次询问这位印度人愿卖多少钱时,卖者说道:“最后一幅画能与三幅画是一样的价钱吗?”结果,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画竟以600美元的价格拍板成交。

当时,其他的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却能卖得如此之高,原因何在?首先,他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美国人,便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因为他“有恃无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剩下了最后一幅画,正是“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在商谈中,卖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买方则会提出种种借口,以图达到最高利益,此时,以退为进的战略便会大奏奇效。

当然,要想成功地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必须有一定的后盾的,把握好分寸。“不打无准备之仗”,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轻易使用此计,难免弄巧成拙。如果那位印度人不了解美国人喜爱古董的习惯,不能肯定他一定会买下那最后一幅画而去烧掉前两幅,如果最后美国人没有买那幅画,印度人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