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兵锋所向的纷争之地
15192400000034

第34章 衡阳,衡阳保卫战

衡阳,历来为中南重镇、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为南中国商贸、交通、军事、工业、科教区域性中心城市。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故雅称“雁城”。

要地鸟瞰

衡阳是南中国交通、商贸、科教区域性中心城市。东邻江西,南抵广东,北达长沙,西南接广西,西北挨贵州,景色迷人、气候温和,位于中国中南地区中心,面积15310平方公里。衡阳是典型的盆地地势。它处于凹形面轴带部分,内镶大面积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红层的红色丘陵台地,周围环绕着古老宕层形成的断续环带的岭脊山地,衡阳盆地南高北低。其东西两侧都有较低的向北通道,其东侧的湘江河谷两岸海拔高度均在100米以下。盆地北面相对偏低,虽然衡山山脉相对较高,但各峰呈峰林状屹立于中间,盆地南面地势较高,1000米以上的山中东西连绵数十公里;盆地由四周向中部降低,呈现1000米、800-700米、400-300米、150米四级夷为平面。而整个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复合倾斜,四周山丘围绕。东部为罗霄山余脉天光山、四方山、园明坳;中部平岗丘交错;西部为越城岭的延伸熊罴岭、四明山、腾云岭;西北部、北部为大云山、九峰山和南岳衡山;南部为南岭余脉塔山、大义山、天门仙、景峰坳。境内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55公里,有河长5公里或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河溪流393条,发源于广西兴安的湘江干流,自归阳镇入境,依次流经祁东、衡南、常宁、市区、衡阳县、衡山和衡东,境内长226公里。总境长达8355公里。

风云变幻

历史上的衡阳会战就发生在这里。1944年,日本大本营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上奏日本天皇,提出了“一号作战”——“打通大陆作战”,其目的是为了逆转太平洋战场上急遽失利的厄运,于是向豫湘桂黔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11]

1944年6月22日,日军11万大军入侵衡阳,方先觉将军率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约18000人抵抗,7月18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被迫辞职下台。8月8日,衡阳失陷。日军伤亡8万余人,第十军死伤15000余人。

衡阳保卫战为中国抗战史最成功的战役,也是中国八年抗战作战时间最长、敌我双方伤亡官员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12]。对于衡阳保卫战,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衡阳又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华南的旅顺之战”。

兵家必争

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路过衡阳,倍赞此地风水格局极佳,也为这里的风水形势所吸引,在这里停留了数日。乾隆年间的《衡州府志·形势》中也详细地记载了衡阳的风水:衡州城的镇山为南岳,南岳蜿蜒而南,形成岣嵝峰,至花药山,抵回雁峰,结为郡治。侧依回雁峰,前有湘江环带,东洲岛浮现于前方江面,蒸水在北面由西而东汇入湘江,再往北是耒水自东而西融入湘江。石鼓山列于府治左侧,隔岸望之,形如一弯偃月。其景色之秀丽,确为一处绝佳的山水形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