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愿小说气势如虹
15193800000014

第14章 经典:地位依旧,影响式微

关于网络和网络文学,我说不出什么新鲜的,人们都在讨论它如何冲击和动摇了传统文学的地位,我也承认这一事实,但要我据此就说文学要消亡了,说实在话,我还看不出这种迹象。十几年前,还有人认为电影、电视要取代文学呢,今天谁还这么看问题呢?关于经典,我也没什么独特的话要说,也是十几年前,因为“百年经典”的事件,文坛上很是就经典问题进行过一场不小的争论,我也曾掺和着发过一通言,至今只记得自己强调了经典是神圣和稀少的,而且要由后人来选择和确认云云。

不过,把网络文学和经典文学放到一起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新的话要说。

传统文学从受到挑战到遭遇围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任何为传统文学所做的维护与辩解,都给人以陈旧或怀旧的印象。自网络出现以后,连“文学”本身的边界也被打击得面目不清。“泛文学”、“大文学”等等说法,把“创作”和“写作”分开来谈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评价和价值认知。“作家”已经变得极其少数,“写手”或“码字儿的”倒增加了很多。如果说“网络文学”还主要是指可辨别的文学样式在新的传播渠道流转的话,短信、博客等写作现象的出现则把写作的阵营扩大到虚无。各界“名人”或无名者的自由书写,稀释了人们对文学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认可。“老徐”等人的博客创造点击神话,进而又以图书形式进入市场,使写作本身的严肃性和认真性受到挑战。名人流水账、照片图集,正成为很多人的阅读兴奋点,纯文学的地位无疑会受到影响。

经典属于另一个世界。它是传统的、神圣的,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共同资源。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它的形象和故事为人所熟知,并为人们用来比附和对应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的时候,我们才会确认它是经典。比如哈姆雷特、沃伦斯基、林黛玉、阿Q,等等,当然,如果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能够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出发点和“基本原理”,那么它的经典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如《圣经》、《荷马史诗》、《论语》、《道德经》、《红楼梦》、《阿Q正传》等等,它们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

经典这个词在当代社会有了不小变异。过分苛刻的经典观影响了我们谈论问题的范围,当代社会出现的新思想附着于许多新的文学作品当中,但这些作品又未必一定达到了传统经典的地位,这时候,就自然会有人出来做放宽经典概念的尝试,从现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择其优、择其影响大者列为经典。这个问题曾在十几年以前就讨论过。

现在最紧要的还不是经典究竟如何定义的问题,而是对经典的阅读和崇敬是否必需。网络文学以其变动不居的特征出现在我们面前,它们的质感、冲击力以及“戏说”、“恶搞”的“效果”,似乎更加符合人们的“求知欲”。不知道经典文学里的人物和故事并不令人恐慌,不能及时了解掌握网络艺术的动态倒让人有落伍、掉队的紧张。这才是当代文化生活中最令人焦灼的现实。与之相比,传统经典似乎离生活的现实要求与审美愉悦远了些。

从昆德拉到董桥,他们都对当代世界的文化现象表达过无奈与担忧,他们都说过如果莎士比亚活到今天会写电视剧本,梵·高倘若再世也会画卡通画之类的戏谑式预言。在许多英美著名大学里,传统文学课程已被“电视编剧”等科目取代。经典的传统地位,它们的影响力和神圣感无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在我看来,当今世界,传统经典的历史地位并不会因时势的迅猛变化而有所改变,不可替代的地位依然如故。但其影响力显然大大减低了。这不是一个呼吁与拯救的问题,生活中的确有比阅读经典更加迫切、更加诱人的事情。我也坚信,依照我们所见到的网络文学的现有水平,经典作品的地位不会受到根本动摇。关键是,网络的确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信息、知识、思想、智慧之间的分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如何让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社会生发出新的气象,并让人感受到其中不可多得的魅力,这或许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为之努力的。这个平面的、浮浅的世界里,有一种怪异的“平等”法则,我们无法突破和改变,但可以尽力去提升那些我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尘封的经典焕发新的诱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