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活着的学问
15194000000012

第12章

路遥的生活通向自己的追求,也通向死亡这最后一条路是谁都躲不开的。他只不过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过早地牺牲了自己的生活。给别人留下了许多惋惜和遗憾。但又不能不承认——他,却是个勇者。

委屈

编辑部转来山西灵台县一个姑娘的来信,她身有残疾,历尽艰辛上完了大学,又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生活范围狭小,现实的残酷剥夺了她正常的选择,别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同龄人,在工厂当车工,相貌一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得多”。却让她觉得“人品憨厚老实,跟这样的人过一辈子不会受委屈。但不知道没有真正爱情的生活会怎样?爱情是心灵的相投,难道连这最起码的一点都不敢去追求吗?可以承受苦难,不能委屈自己的情感和伤痕累累的心”。她还没有答复那位车工,信的最后求助似地发问我该怎么办?”我喜欢俄罗斯的一句民谚没有比替别人出主意更不负责任的了。”使本来就够复杂的世界上的事情变得更加难办了,就因为到处都有人管不好自己的事却爱管别人的闲事,或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地或好为人师自以为两肋插刀地或不怀好意地为别人乱出主意。我没有回信,这种大主意,一定要由姑娘自己拿,我相信她会作出自己的选择。但姑娘的诚心发问激起我一些想法,借这篇短文说出。

因为那小伙子是车工,人又长得一般,且老相,姑娘便断定两人“没有真正爱情”。是大学生和工人不会产生“真正爱情”呢?还是工人本身就没有爱情?正如阶级斗争的年代知识分子争抢“工农兵”一样,如今是商品社会,婚嫁格外注重门当户对。所谓“心灵的相投”,其实是学历相当。文化不相当心灵也难以相投,如果有钱,有外国护照,对有些人来说,心不相投并不妨碍以身相许,甚至可以做出心也相投的样子。

姑娘在信中两次用了“委屈”这个字眼儿,一个大学生跟一个“人品憨厚老实”的工人“过一辈子不会受委屈”却要“委屈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不受委屈,爱情受委屈。那么找到了爱情,人会不会受委屈呢?人和爱情似乎不是一码事……世界上有终生不受一点委屈的人吗?我想没有。大多数人岂只受过委屈,还会受过侮辱和伤害,越是大人物、成功者,越是如此。人生常常是“委屈”才能“求全”。有人修养到家了,可以不以委屈为委屈,或者能屈能伸。在爱情上也如此,即便是刻骨铭心的充满浪漫情趣的爱情,也会有误解、委屈、转合、高潮。那些爱情的幸运者,他们自己的感觉也未必像别人羡慕的那样圆满。没有一点委屈就能爱得死去活来?就能白首偕老?只不过真正爱上了就不在乎委屈与否。

更何况情感世界里也有欺骗和假相,有些“白马王子”后来发现是无耻小人或绣花枕头,有的貌不惊人,处长了却发现有惊人的优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普通的男女,是这普通男女间产生的情感,使地球上的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创造文明,兴旺发达。这种情感也许平淡漫长,没有文学艺术中所描写的爱情那么美妙和惊心动魄。但牢靠,自如,相互扶持,共度艰难人生。这种感情你不叫它爱情,叫它什么?或者叫做老百姓的爱情!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功不可没。被人们奉为爱情典范的亚当和夏娃,可没有相互计较门第、财富、学历等等,只因为他们是一男一女。

爱情成为文化,成为文化人的专利品,是后来的事。文化人大谈爱情,向往爱情,在书里谈,在舞台上谈,在屏暮上谈,公开谈,私下里谈,谈了不知有多少年,也无法给爱情下个准确的定义。无法定义的东西就是无法把握,人们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喜欢谈论它,越谈越神,越谈越玄,创造了一种与普通人没有关系的“文化爱情”,或者叫“艺术爱情”。甚至以为只有这个才叫爱情。从小就心向往之,到了成年却往往追求不到那种神奇的爱情,不得不转个大弯子,过老百姓式的爱情生活,生儿育女,代代相传。许多人从中尝到了普通爱情的欢乐。当然也有人感到痛苦和不幸。所以有人宁愿终身不嫁或不娶,也不降格以求。独身者就没有委屈吗?倘是情感被压抑,无所寄托,实在也是委屈了生命。

姑娘的路就是这么几条,都在眼前摆着,何需别人说明。社会是很势利的,讲求对等和实惠,因为她有残疾,别人才把一个车工介绍给她,社会认为一个身有残疾的大学生和一个文化不高的工人正好般配。然而她大脑没有残,想像力发达,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有理想,有希望,这就是她的痛苦所在。如果她非常有钱或很有名气,也许选择的机会会多一些。然而生活中没有如果……姑娘凭一面之缘就给车工下了定语,未免过于自信。男女间产生感情无非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见钟情,多发生在“才子佳人”型和“英雄美女”型的人身上。没有惊人的外貌和出众的才华,没有尽人皆知的壮举、伟业、地位和财富,一见之下怎会钟情?普通人一见有好感是可能的。另一种产生感情的办法是多接触,多了解,熟能相知,耳鬓厮磨,日久生情。

委屉也好,幸福也罢,完全看每个人自己的感觉。活着很有趣很重要,但也很实际很琐细,需要勇气和智慧。我想她会根据自己的意志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祝她快乐。

面对烦恼

有家杂志向读者征文:“我最烦恼的一件事。”曾有人担心能不能征到叙述烦恼之文?社会开放,人心封闭,人们有好事愿意对外讲,烦恼的事还会公开吗?

出乎编辑部所有人的意料,来信来稿异常踊跃。从中学生到大学教师,从工人、农民到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各个阶层的人都有烦恼,而烦恼又是五花八门。

城市人的烦恼大致可分为四类:

家庭造成的烦恼——丈夫脾气不好,骂不离口,拳不离手;丈夫是酒鬼;妻是50年代的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如个小学生,心善爱做好亊,却不得好报,老是长不大;父母经常吵架,放学后害怕回家……等等。

感情上的烦恼脸不会笑,心不开放,不适应现代社会交际,错过爱的机会,误了青春;中学生初恋接到第一封情书,不知所措;中学生里居然有“情场老手”,也有失恋的烦恼;一贯当好学生,太苦太累,自由太少,自己丢失得太多,想做个“坏女孩”等等。

领导给造成的烦恼不给进言的机会,无法跟领导对话;被领导误解;领导不给#栝干;领导越来鱗像主子,自己越来越像仆人……’跟社会有关的烦恼——送礼成灾;过年为祸;评不上职称;工资、物价、失业等等不胜枚举。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烦恼并没有减少。相反,当今世界充满了烦恼!你要想快乐,则必须自己下力气寻找,所以到处可见劝说人们要多笑、如何笑的文字。

然而烦恼是躲不开的。带着烦恼很难找到快乐,即便强颜欢笑,也只能是苦笑。

我并不简单地劝自己和别人“不要自寻烦恼”,“退一步海阔天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等等。

烦恼都是具体的,千差万别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排解不了细微的烦恼,也不可能带来真实的快乐。光说要乐观是乐观不起来的。

世上有没有烦恼的人吗?

有光在笑声中长大的孩子吗?

埃利斯说,只有一个地方是乐天派成堆的,那就是精神病院。

对付烦恼最积极最有效的办法是正视烦恼,用强大的理智,用实际行动。有时彻底感受了烦恼之后,反而能解除烦恼。烦恼的滋味虽然是苦的,也能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处理得好能成为财富。烦恼后能彻悟许多东西,深刻往往来自烦恼。不是欢乐,恰恰是烦恼和痛苦成为人生的导师。

世界著名的“烦恼大师”,被鲁迅称为“拷问灵魂”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言对于具有高度自觉和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和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烦恼是自己,快乐不过是偶尔光临的客人。欢迎客人,但也不能不要自己。

我说的正视烦恼不等于钻进烦恼中出不来,被烦恼纠缠不休,那就构成了对自己的迫害,会扼杀灵魂。

像前边提到的由领导给造成的那些烦恼,首先是你把自己放在了软弱可欺的位置上。或者惹他一下,让他也烦恼一回,看他能把你怎样?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君子不跟小人斗,阿Q—回。如果真的连躲也躲不了,身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就学习日本人的办法,给领导画个像,然后用木棍敲他的头……有些在自己看来非常烦恼的事情,几乎是过不去了,在别人看来却很简单。其实过一段时间你自己回头看,也觉得当初烦恼实在不值得。每个人都不会是欢乐一生,也不会是烦恼一生。

烦恼是有时间性的。

生活充满烦恼,生活也从不停止前进。所以我们就有理由问一句:果真有那么多烦恼吗?

其实,人类有许多对付烦恼的办法:

去旅游,游山玩水,超然尘世之外,有助于遐想静思,许多解不开的烦恼很容易化解。有位女领导人,被烦恼缠住时就去逛商店,逛了一家又一家,挤人,被挤,看人不看货,什么东西也不买,在人山人海中挤累了,回到家就睡觉,一觉醒来就好过多了。有个女工,心一烦就去采购,把钱花光心里就好受了。还有的人烦恼时找一本喜欢的书看,或找个地方大吼大叫一番,心里也会顿觉痛快许多,或者去运动,出一身大汗……日本有个“笑节”,每年10月10日,髙博城的人或脸上涂成红白相间的条纹,或戴上面具,疯笑,狂笑,直笑得满地打滚,直笑得怒气全消。据报纸发表的统计资料,在一年365天里,中国有375个节日,为什么不再增加一个“烦恼节”?让大家公开地淋漓尽致地烦恼一回,看看会怎样。

人会越来越丑吗

单指外表,不包括心灵。虽然外表的美丑和内在素质有很大关系,内在的良好修养流露出来的气质美,使人有一种超俗的魅力。气质是人的综合指标,反映心灵,直接显示人的文明程度。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许多外表奇丑而深具大才者和外丑内善者,内在的才智和善良使他们丑得不俗,丑得可敬、可亲、可爱。

这篇短文无力承担讨论人类心灵美丑的大问题,也不太多地涉及心灵和外表的关系。只想提出一个简单的也许是愚蠢的问题:人类是越来越漂亮呢,还是相反?

两年多以前,我参观日本奈良的一座著名的神庙。正赶上中学放春假,到处都可以看见穿着校服的中学生。见得多了突然生出一种疑问:这些年轻的学生为什么一点儿都不水灵?

俗话说,鬼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都是漂亮的。曰本的少男少女为什么不好看呢?

疑问一经提出,就愈觉得自己问得有理。再看成群结队的中学生更证实了自己的感觉。但,这样的问题却不便请教别人,只能自己先找一找答案。

也许是天太热,我太疲乏了,学生们也累得无精打采。大家都处在智商、情绪、身体的最低潮,我的感觉难免没有误差。

也许是校服的样式和颜色过于沉闷,严肃整齐有余,生动活泼不足,束缚了年轻人的青春朝气和美貌。学生们被镶在一片片黑色的或蓝色的机械僵硬的色块里,能不让人感到丑吗?

我还找出了其它一些理由,却都不能让自己信服这样一个道理:中学生们原本是漂亮的,只是由于外部因素才使他们变得难看了。

我开始留意观察人的相貌,随时随地,比较各种各样的人,希望能得到有力的证据。证明人类只会越来越漂亮,而不是相反。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思、思想。”为什么人类还有丑俊之分呢?还是丑俊本无标准,纯粹是不同人的不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