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5)
15194700000009

第9章 乾隆

驭臣有术威柄独操

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弘历出生在雍和宫。雍正得急病死后,乾隆被拥立为君。乾隆帝刚即位时,还是个20余岁的青年。当时朝中大臣分为鄂尔泰和张廷玉两派,两党互相倾轧,经常在朝廷上互相指责,因为鄂尔泰和张廷玉二人都是先朝重臣。

乾隆不便处罚他们,但要处理好朝政,这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乾隆继位后,对两派臣僚一视同仁,有功即赏,无功即罚,决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要任用某人,他就分别招两派的人仔细询问。被询问的人都要说真话。倘被发现故意掩盖或美化,轻则被训斥,重则被解职回籍。于是,朝中虽有门户对立,但任何一派都不敢骄横。在乾隆朝,这种门户对立不但没有明显影响朝政的运行,反而促使双方都争相为国立功受奖。

乾隆帝是一个比较勤于政事的皇帝。自雍正以后,军机处就成了皇帝下面的最高权力机构。乾隆帝每天早上都到军机处理政事。夏天,他到军机处时天刚亮;冬天,他到军机处时也就是五更时分。军机处一般有十几个人,每天晚上要留一个人值班,以备有急事,专门候乾隆帝临时召见。又怕事情多一个人处理不了,每天还要有一个人早早地到军机处帮忙,当时称之为“早班”。乾隆帝从寝宫出来,每过一道门就放一声爆竹。听到爆竹声由远至近,军机处官员就知道皇帝要来了。一般情况下,乾隆帝到军机处后,蜡烛还要点一寸多天才明。军机处的官员每五六天轮一早班,都感到很辛苦,乾隆帝却天天如此。这使得军机处官员不敢稍有懈怠。

乾隆帝吸收明朝宦官专权的教训。所以他一改旧制,将原来教习宦官读书识字的内书堂废掉。乾隆帝说:“内监的职责就是供命令,只要略识几个字就行了,何必派词臣给他们讲文义呢?明代宦官弄权,原因就在这里。”自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后,内宫便再也不派词臣教习宦官了。

乾隆帝还有一个禁止宦官弄权的办法,那就是让当差传话的宦官都改为姓王。这样,外廷官员就难以分辨,避免了他们之间的勾引。

清代的宦官由内务大臣管辖,不许宦官到外边胡作非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直隶总督方观成上疏,弹劾巡检张若瀛,说他竟敢杖责内监,这是一种目无皇上的大不敬行为,乾隆帝看完奏折反而斥责方观成做事不知轻重。没过几天,那个被弹劾的张若瀛却连升七级。为了这事,乾隆特发了一道谕旨,凡内监在外边滋扰生事者,外廷官员可以随时惩治。更有趣的是,有一个在御前听用的太监,乾隆帝直呼他为“秦赵高”。实际上这个宦官并没干什么坏事,乾隆帝这样称呼他,只是为了向他示警,也借此提高自己的警惕。正因为清前期对宦官管理较严,所以清代没出现过像明代那样的宦官把持朝政事件。

乾隆帝接受了历史上外戚为乱的教训,对后宫的管理也很严格。皇后只能管理六宫事,不得干预外廷政事。如有违反将受到重处,他还用历史上著名的有德行的后妃为例,做一些图片,作为后妃们学习的榜样。例如,其中有“徐妃直谏”、“曹后重农”等等,乾隆帝对于后妃的娘家人,当官也管制很严,不许他们过于专权。

平靖边疆谨守国门

乾隆是一位深得为君之道、治国之策的皇帝。他在位的60年间,多次对边疆和属国进行征讨,这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首领莎罗奔公开叛乱。乾隆帝命张广泗为四川总督,统兵进行征剿。莎罗奔守住天险顽抗,清军多次进剿失利,乾隆就派大学士讷亲去督促进剿,讷亲到了前线,就指挥士兵攻打天险,而且限定时间,这样清军的伤亡更大了。损兵折将,却仍没有办法取胜,张广泗对讷亲不采用自己的方法,自己不懂军事却又瞎指挥,非常不满,就拖着时间,让讷亲去指挥,结果拖了半年,军饷花费不少却没有半点战功。乾隆一怒之下,处死了二人,另派大学士傅恒进剿,结果莎罗奔乞降,大小金川平定,乾隆非常高兴,亲自在紫光阁宴请随征将士。

乾隆三十一年(1766),大金川再次叛乱。乾隆帝命四川总督阿尔泰率军平定,结果12年都没有结果。乾隆帝下令杀了阿尔泰,另派大学士温福督师,以尚书桂林为总督再征大小金川。也是劳师动众,没有战果。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因温福已战死,桂林无功,遂以阿桂为定西将军,严令剿灭叛匪。乾隆四十一年(1776),阿桂攻克了大金川的最后据点噶尔崖,叛乱被平息。叛乱头目被处死,其家族人等有的被杀,有的被监禁,有的被发边为奴。乾隆帝封阿桂为一等公。

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帝派兵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康熙帝和雍正帝对准部多次用兵,但未根本解决问题。准部时服时叛,成为清廷一块很大的心病。在厄鲁特蒙古归附后,乾隆帝感到形势有利,命令班弟带兵平叛,准噶尔部纷纷投降,接应清军,叛乱很快平息,叛乱头目达瓦齐被抓。

乾隆帝在平定了达瓦齐的割据势力后,为了削弱准噶尔部的割据势力,把厄鲁特四部封为四汗。但是,阿睦尔撒纳自恃平叛有功,一心想当四部的总汗,乾隆未答应他的这种要求,于是他积极准备叛乱。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乾隆帝命他到避暑山庄避暑,想调虎离山。阿睦尔撒纳看出了其中的用意,在半路上逃回,公开打出了叛乱的旗帜。

他们杀死了清朝派驻的将领班弟,乾隆派军兵分两路,长驱直入,很快就平定了叛乱,阿睦尔撒纳逃到俄国。

南疆接着又发生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大小和卓就是霍集占兄弟。他们是南疆的宗教首领,在维吾尔族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叛乱爆发后,乾隆帝派往南疆的使臣也被杀害。乾隆命令刚准备回师的兆惠率军去南疆平叛。兆惠率领的清军仅3000人,被霍集占率领的一万多叛军围困在黑水。包围历时三个月,叛军始终未能攻破。乾隆帝命驻守乌鲁木齐的将军富德赴南疆增援。霍集占在清军的内外夹攻下迅速土崩瓦解,霍集占兄弟被当地部族所杀,这场叛乱最后被平息。

乾隆帝看到准噶尔部屡次发生叛乱,便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惠远城设伊犁将军,总辖新疆南北两路事务,从而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统治。

六下江南

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25岁的乾隆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很有作为。他吸取了祖辈治国的长处,摒弃了他们的短处,采用刚柔并济,一张一弛的治国方法。

当时国库充裕,乾隆皇帝有恃无恐,连年用兵。取得胜利以后,他十分得意,自认为“十全武功”、“十全老人”。

他四处游山逛水,在位60年,就六次游江南。

各地地方官为了投皇帝所好,每次接圣驾都要大大排场一番,有时候一次就花去二三十万两银子。乾隆皇帝每次乘船顺运河游江南,运河两岸都搭满了戏台、彩棚,沿河排列着无数彩船。他的龙舟及大大小小的随行船只共有1000多艘,都由青壮年民工和年轻妇女拉纤,称为“龙须纤”。

除了游山逛水,对女乐、珍宝、饮食、宫苑等等,乾隆皇帝也无所不好。花费最大的是庆寿大典,乾隆皇帝过60岁生日的时候非常奢华。

乾隆皇帝奢侈过分,有时候,连朝廷的一些大臣也看不下去了。有一个官员到江南去办事回来以后,乾隆皇帝召见他,询问江南民情如何。那个官员鼓起勇气说:“自皇上南巡之后,百姓生活甚苦,怨声载道。”乾隆皇帝一听这话,脸色大变,就把他赶出朝堂,贬到新疆去了。

皇帝既然如此,其他的贵族官僚、地主豪绅上行下效,追求享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清江浦的河道总督衙门,每逢宴会,就要大摆宴席,非常浪费。

随着统治阶级享受欲望的不断增长,官僚们的贪污非常惊人。特别是大学士和珅。他深得乾隆皇帝重用,但他贪财好色,结党营私。各级官吏都趋炎附势,对他百般奉承,大量进行贿赂。

山东巡抚刘国泰是和珅的心腹,他私自挪用了10万两白银的公款。御史钱沣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在朝廷上弹劾他,说他勒索下属,挪用公款。乾隆皇帝见钱沣说得有根有据,心里疑惑,就命令和珅和钱沣同去查核。

钱沣很有心计,他接到皇帝命令后,换上旧衣破帽,提前秘密出发了。他刚走到良乡,就看到有一个肥头大耳的奴仆打扮的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走来了。那人一路上勒索钱财,任意驱使地方官,非常狂妄。钱沣暗中打听,原来他是和珅派往山东的信使。钱沣记下那人的相貌,一路上细心察访。几天后,在那人回来的路上把他抓住了。钱沣从那人身上搜出刘国泰给和珅的信,信上写了借款填补库银亏空的事,用了很多暗语。钱沣当即把信密封好,专程派人呈奏给皇帝。

后来,和珅和钱沣先后到了山东。开始,和珅还想用钱收买钱沣。送给他名贵的裘皮。钱沣拒绝了他的厚礼,和珅见势不妙,也不想过分包庇刘国泰。等他们回京复命的时候,乾隆皇帝拿出刘国泰的那封信,说:“朕洞察秋毫,你们不用再奏了。”立即下令把刘国泰处以死刑。从那以后,清朝的官场越来越腐败了。

禁书修书

乾隆帝跟他祖父、父亲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他一面继续招收文入学者,编写各种书籍;一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时期文字狱之多,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

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藏在民间。于是,乾隆帝就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丛书。这样做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重视文化;二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查一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图书馆。派了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裁,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像戴震、纪昀等人。那套丛书名称就叫做《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像《诗经》、《论语》、《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记等书;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

按照四大类集中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要编一套规模巨大的丛书,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收购各种图书上缴,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要私人进献图书,进献越多,奖励越大,这道命令一下,各地图书果然源源不绝送到北京,只隔两年,就有两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的大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书收集起来了,乾隆帝就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一查下来,发现在明朝后期的大臣奏章里,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么尊重,譬如他们的上代就接受过明朝的官职和封号,这在乾隆帝看来是很不体面的,于是就下令把这类图书一概烧毁。至于像吕留良、黄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那就更不用说了。后来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许多反对辽、金、元朝的内容,这种内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反对清王朝,也该销毁,或者销毁一部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发现这类字句,就随时删改涂抹,这样,书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已经弄得面目全非。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书也有3000种之多。

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们对大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图书3503种,79337卷。当时把全书抄了七部,分别贮藏在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官、奉天、杭州、镇江、扬州。这对后代人研究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毕竟是一项重大而珍贵的贡献。至于查禁销毁一批书,当然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损失,但是当时就有不少爱护文物的人,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把许多有价值的书藏了起来。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书陆续出现了。

乾隆帝活了88岁,是清朝寿命最长的皇帝。他一生平定叛乱,编辑书库,对维护国家安全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人们把康熙到乾隆帝统治时期称为“康乾盛世”。但又由于乾隆帝的豪华奢侈,铺张浪费,从乾隆帝后期,清朝开始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