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要求十一旅将阻击阵地推进至南坪集以南数百米的田野上,在正面构成以班、排为单位的集团工事,以减少敌军炮火对我军的杀伤,增强我军各战斗单位的独立作战能力。待敌军步兵冲到我军阵地前沿,即突然开火,而给敌军以重大打击。
十一旅旅长刘锋、政委胡荣贵等旅领导接受陈赓的任务后,率领各团指挥员仔细勘察地形,研究防守阻击措施。在十一旅到达南坪集之前,已有兄弟部队沿镇子东、南、西3面修筑了一线式阻击阵地,而南坪集附近的村庄基本上没有工事设施。
十一旅团指挥员经过勘察后认为,仅靠这一线式阻击工事,要在南坪集完成阻击黄维兵团3天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必须扩大阵地配置,把南坪集东南的胡庄、正南的坟地和西南的小高地扩大进来,构筑成纵深的阻击阵地。在研究阵地配置时,当时还就西南小高地前面距南坪集约700米的杨庄要不要占领产生了争议。
一种主张认为杨庄太突前,容易受敌军钳击,很难守住,而且南坪集阵地扩大得太大了,1个团的兵力是不够的。另一种主张则相反,认为不在杨庄构筑阵地,就等于将杨庄给了敌军,敌军依托杨庄,在强大火力支撑下,很容易夺取小高地,进而以居高临下的态势,突击南坪集,这样,我军就很难在南坪集固守3天。而如果我军在杨庄构筑阵地,就可以迫使敌军在杨庄前面的范庄一线展开,从而就要通过500多米的开阔地向杨庄进攻。这样敌军就被置于极其不利的地形上作战了,不付出很大的代价是进不了杨庄的。即使敌人先头部队进了庄子,其后续部队仍然在极为不利的地形上行动,且先进入杨庄的敌军也容易被我军反击出去。这样,杨庄就成了敌我两军争夺的杨庄,围绕着争夺杨庄,便为在南坪集固守3天创造了条件。
十一旅旅长刘锋、政委胡荣贵采纳了后一种主张。“他们从加大防御纵深,扩大防御地幅,增加阵地的活力和韧性,以及扬我与敌短兵相接之所长着眼,确定阻击阵地编成,不仅要占领杨庄,而且要把杨庄作为主要阻击阵地配置部队,设置阵地。”
针对镇子以西村庄稠密,以东村庄稀少、开阔地多,敌人很可能从西面进攻,以杨庄作为主要攻击地段的情况,十一旅的兵力部署为:三十一团配置在浍河南岸,担任南坪集主要方向的阻击任务;三十二团以一营加强南坪集,三营及团指挥所在浍河北岸设置阻击阵地,二营作为预备队;旅特务营配置在南坪集西北地区,防止敌军从右侧迂回攻击;旅山炮大队配置在浍河北岸西侧,主要支援三十一团的战斗。
这样,南坪集就构成了以旅指挥所为核心的一个大的防御体系。旅首长对营连阵地,也要求构成环形的支撑点式的既能独立作战又能互相机动支援的格局。
从十一旅作战兵力部署及阵地编成这个过程来看,充分显示了我军指挥员的主动性和贯彻上级意图的创造性。十一旅部署完毕后,陈赓亲临十一旅检查,除充分肯定十一旅的部署外,还作了几点重要指示:“一是工事设施求低不求高,高了挨炮轰;二是阵地不仅要有纵深,而且要有预备阵地,和很多东打西藏的小阵地;三是在兵力上,能用一个班顶着打,不要用两个班,部队过于密集,一炮下来伤亡就大了;四是要搞好通信设施,保持电话畅通。”
黄维兵团是如何钻进中野的“口袋”的
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在国民党华中“剿总”指挥下,一直位于豫西一带作机动作战。淮海战役开始后,蒋介石急忙命令其轻装赶往淮海战场。
于是,黄维兵团于11月8日开始由确山、驻马店地区东进,经由正阳、新蔡、阜阳等地区,原打算经蒙城、宿县,向徐州增援,但沿途遭我中野二纵、六纵及地方部队的追击、侧击、截击,行动迟缓,于18日才到达蒙城、涡河一线,当即遭到我中野一纵的坚强阻击。
21日,随后跟进的八十五军赶到,全兵团这时已越过涡河、北淝河,向浍河一线攻击前进。
黄维当时看到我军对其进行坚强的阻击,恐难越过,曾计划利用涡河为掩护,兵团主力由蒙城转到怀远附近渡河,与津浦线上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会合,然后再向宿县进攻。但因当时我军在徐州以东对黄伯韬兵团围攻甚紧,所以蒋介石不同意黄维兵团改变攻击方向,仍严令其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
于是,黄维兵团便从21日起由蒙城附近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中野部队为了诱其深入到涡河和北淝河、浍河之间的水网区,以便将其围歼,主动后撤至浍河、南坪集一线。
23日,黄维兵团以十八军为中路,十军在左,十四军在右,八十五军在后,在空军和快速纵队掩护下,气势汹汹向浍河、南坪集一线中野阵地攻击。十八军从上午9时到黄昏,在2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猛攻一天,我军虽然伤亡较大,但未放弃一个阵地。黄维兵团前进心切,进攻行动,给我军围歼该敌的提供了极好时机。这时,总前委已做好了歼击该敌的计划,中央军委也批准了总前委先歼黄维兵团的建议。
我攻击部队步步逼近敌守村庄,向敌发起攻击
正当黄维兵团向我南坪集及浍河一线阵地猛攻的时候,总前委已经在浍河北岸布置了一个囊形阵地,等待黄维兵团自投这个口袋,以便将其围歼。
我军据守南坪集的是中野四纵。23日夜间,四纵奉命撤离南坪集,转移至浍河以北,与九纵和豫皖苏独立旅等部队在朱口、伍家湖、半埠店、东坪集等地区布置了一个袋形阵地。
24日上午,黄维兵团十八军、十军和十四军各有一部兵力渡过浍河,分别向东坪集东西一线的中野九纵阵地,以及朱口、伍家湖、半埠店等地区的四纵阵地攻击。经一天激战,敌人未能攻破我军阵地,但已逐步进入我军预设的袋形阵地了。
黄维原来打算强渡浍河后,向宿县突击前进。这时,他不仅感到我军英勇顽强的节节阻击,使他难以越过我军防线顺利抵达宿县,而且他发现自己已进入了我军设置的袋形阵地,态势对他极为不利,特别是他发现全兵团已处在涡河、北淝河和浍河之间的狭窄地区,背后的北淝河和涡河已成为他行动的障碍和威胁,全兵团长途行军500余里,后方联络线早已被切断,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全兵团势必陷入困境,既不能前进,又不能后退。
因此,黄维决定改变原来计划,以摆脱我军的包围。他召集几个军长商量后,决定改向津浦铁路上的固镇方向行动,以求得和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会合一处,然后再向宿县方向进攻。黄维当即命令其进入我袋形阵地的十八军一部向浍河南岸收缩,然后再逐次互相掩护向固镇方向转移。
11月24日下午,黄维命令十八军掉转屁股向浍河南岸退缩。中野乘敌人混乱撤退之际,黄昏开始全线出击,猛力合围,形成了对该敌的全部包围。当中野四、九、十一纵队在东坪集、邵围子一线由东、北向西、南压缩,六纵和陕南十二旅由南向北压缩,一、二、三纵由西向东压缩民。8个纵队构成巨大的包围圈,加上华野的第七、三和十三纵队协同作战,把黄维兵团12万人马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包围圈里,黄维兵团完全钻进天罗地网之中,可谓插翅难逃了。
当中野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在电话上向总前委报告,已把巨大的袋形攻势的最后口子扎上的时候,邓小平政委给自己点燃了一支香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作战室内外到处传颂着这一喜讯。
陈毅司令员摘下挂在墙壁上的军用水壶,给邓小平、刘伯承,也给自己满满斟了一杯白兰地。刘司令员顾不上端起酒杯,用手指着地图上的双堆集,兴奋地说:“黄维这12万兵马,被围在20里长、15里宽的地段上,这极好算账,平均每500米长宽地段上,就有400多个敌人官兵,任何一炮下去,都要伤着敌人!”他用浓重的乡音幽默地说:“真是15个驼子困觉——七拱八翘地挤在一起喽!”
“黄维兵团,是白崇禧指挥下的精锐师团,号称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邓小平站起身来,在作战室里走了个来回,“我倒要看看他守着这两个尖谷堆,怎么样攻如猛虎,动如脱兔?”
“消灭黄维兵团,这是淮海战场上承前启后关键的一仗!”陈毅端起酒怀,抿了一口白兰地,扭头吩咐参谋:“要张震参谋长的电话!”接通后,陈毅握着耳机说道:“你们要严密监视杜聿明集团,要配合中野作战,保障南线彻底歼敌!”
解放战斗中的陈毅
陈毅放下电话,点燃一支香烟和邓小平在一张十万分之一的作战图前纵览淮海战场全势,这时,刘伯承司令员,特换上了深倍数玳瑁花镜,又靠着放大镜的帮助,察看地图上的浍河流域。
著名军事家刘伯承以“胆大心细,足智多谋”而著称于世。他常说:作一个指挥员,既要“胆大包天,又要心细如发”,这样才能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人们形容他的指挥有时是大马金刀,纵横驰骋,似海立云横,如闪电雷鸣;有时又细流涓涓,鱼石可数,云敛风轻,像雨过天晴。他指挥部队犹如疾风暴雨般地把黄维兵团包围起来,此刻又轻风细雨般地在浍河上游寻找敌人的破绽。他对身旁的作战参谋说:“命令部队把敌人逐离浍河北岸,不让敌人靠近水源!”
11月26日,黄维组织力量突围了一天没有得逞。晚上,他召集高级将领共同想办法。会上,黄维拍着八十五军一一○师师长廖运周的肩膀说:“老弟,你看怎么办?”黄维哪知廖运周当时的心思。
廖说:“同意明天用4个师突围的计划,我师自告奋勇打头阵。”黄维听了很高兴,连声称赞说:“还是老弟有办法!”顺手拿出了一瓶酒,对廖说:“老同学,这瓶白兰地藏之久矣,一直没舍得喝,现在我特敬你一杯,预祝你取得胜利。”这时廖运周暗自高兴,心里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黄维你算失算了!”
第二天清晨,廖运周率一一○师,在8架飞机“掩护”下,排成了4路纵队,按照解放军指定地点,来到了中原野战军的阵地,举行了光荣的火线起义。
这时蒙在鼓里的黄维,看一一○师已钻出了“口袋”,马上命令十八军的十一师、一一八师、十军的十八师,在坦克、大炮、飞机的掩护下跟进。
可是,事情完全出乎黄维意料之外,等起义的一一○师刚刚过完,解放军的各种大炮、机枪一齐向敌人开火。密集行进的敌人立刻乱成一团,一片慌乱。许久黄维才清醒过来,马上命令这3个师向东南解放军小李庄阵地冲来。
坚守在这里的中原野战部队,英勇击退敌人十余次突围反扑,毙伤敌人1000多名,彻底粉碎了黄维兵团突围的企图。
一一○师战场起义经过
一一○师的战场起义,打乱了黄维兵团的突围计划,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对此,一一○师少将师长廖运周后来回忆了该师战场起义的大致经过:
第一一○师的前身是冯玉祥西北军的第二师,是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基本主力之一,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被编为国民党独立第四十六旅。1938年1月,与国民党豫北师管区的部队和东北军的骑兵旅合并为第一一○师。
这支队伍抗战时曾参加台儿庄、瑞武路、鄂北、豫南、中原各战役,屡立战功,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基础,尽管汤恩伯对这个杂牌部队进行了整编和吞并,多次撤换和调动了大批原来比较进步的和异己的军官,让其亲信接替,并继续对进步力量进行监督和打击,但很多进步力量还是保存下来了。
1942年一一○师原师长吴绍周被调任第八十五军军长,我便接任了第一一○师师长职务。
1946年春,中共中央中原局(晋冀鲁豫)派了李俊成、徐仁、刘扬、刘浩等来到第一一○师,加强了党在该师的地下活动。为了方便工作,我们把这些同志都安排在师副官处,广泛接触了广大官兵,积极地筹划起义的准备工作。我们还利用和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关系,把有碍我们开展工作的副师长李达、王昌藩向胡宗南、王仲廉“推荐”让他们“升”了官。
我们利用矛盾开展工作,把与原师长吴绍周有矛盾、思想比较进步的团长刘协侯和师政训处主任汪月涛等争取过来,并通过他们团结了一批军官。另外,我们还在郑州、开封等地以师留守处的名义设置了专用电台和情报转递站,加强了情报联络工作。
1947年夏,我们成立了中共地下师党委。由于领导力量的不断加强,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就更为顺利了。
1948年7月,我们在汉口璇宫饭店召开了中共地下党委扩大会议,会上,李俊成传达了刘邓首长的指示: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战斗。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在全国各个战场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1月上旬,我们得知第八十五军要参加第十二兵团增援徐州了,同志们都说我们行动的时机到了。
11月6、7日,我们召开了中共地下党员紧急会议,觉得从各个方面考虑,这次“增援”徐州是我们发挥“最大作用”的“最有利时机”,一定要把部队带出去,带到革命大家庭中。
11月24日,第八十五军由蒙城到达赵集附近。那时,解放军已自动放弃了南坪集。黄维错误地认为解放军已被击败,让第十八军全部进入浍河北岸,第十四军在南坪集东南地区集结,第十军在孙疃集附近与解放军交战,把他自己的司令部安到了南坪集,命令各军积极侦察当前敌情,还准备继续向宿县攻击前进。
可他哪里知道,他的部队已自动进入了解放军设置的袋形阵地了。当时,我们发现赵集西北方面有大批的解放军在向南移动,蒙城已被解放军占领,黄维兵团的后方补给线已被切断,整个战局的态势对黄维很不利,如果他发现了解放军的企图,可能改变进攻宿县的决心,后来果然如此。
当天深夜,吴绍周从兵团开会回来后,我见到他神态焦急,面带难色,并听他低声对黄子华说:“情况很糟糕,敌人有纵深配备,正在向我军两侧迂回。我军将被包围,必须向固镇转移、靠拢,只怕委座(指蒋介石)不答应呀!我们是进退两难,真是难啊!现在,黄维还是下了转移的决心。”
接着,他在地图上比画着:“第八十五军的主力放在南坪集附近,占领阵地,向西北方面警戒,掩护第十八军和第十军的转移;待两军通过后,我军就经罗集向固镇以西地区集结;第十四军沿浍河南岸占领阵地,向北警戒,阻敌南犯,掩护兵团转移,第十军迅速脱离敌人,沿浍河南岸,依靠第八十五军掩护,向固镇以西前进。第十八军脱离敌人后,经双堆集向固镇西北湖沟集前进,兵团司令部在第十八军后跟进。”
吴还通知我,第一一○师暂归黄维直接指挥,明日向湖沟集方向威力搜索敌情。
听了吴绍周的话,我心里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解放军已经把黄维包围了,黄维就要完了。着急的是解放军自动放弃南坪集以诱敌深入的企图被黄维察觉了,并打算向南转移。如果解放军不能迅速出击合围,就有让黄维逃脱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