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谨防人生陷阱
15204600000012

第12章 不要因迷信运气而迷失了自我(1)

1人生的路只有靠自己去走

没有人可以替你走完你自己的人生之路。一个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都是沿着自己开辟的路走向成功的。

人生的路靠自己走,首先,你要自主地选择并坚持自己的生命航向。

人生的路不只一条,该走哪条路呢?这就要看你的兴趣所在和选取的目标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特别重视自己的位置和处境,特别重视工作的条件和待遇。这样想,就无法直面现实,突破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当然,一个人位置不当,处境不佳,只能用其短而不是用其长,那么他就会在长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坚持自己精神的独立和顽强的追求,突破环境的局限,把握自己的生命航向,开辟自己的路。

如果不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一个人即使在顺境中也会平庸无能,一事无成。所以,一个人的位置和处境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往哪里走,走什么路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在某种境遇中、在某个单位里、在某种职业上,或在某个狭小的圈子里,可能是个失败者,但他一旦跳出这个小圈子,就可能是个成功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遇的作用,但机遇并不是天意,而总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空间。所谓突破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就是努力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开拓知识领域,勇于尝试新事物,探索新课题,顽强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目标。

不论处境好坏,都要自主地选择自我的生命航向,开辟自己的人生之途路。

“瓦特!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像你这样懒惰的年轻人。”他的祖母曾这样说,“念书去吧,这样你才会有用些。我看你有半个小时一个字也没念了。你这些时间都在干什么?把茶壶盖盖上又拿走、拿走又盖上干什么?用茶盘压住蒸气,还加上汤匙,忙忙碌碌。浪费时间玩这些东西,你不觉得羞耻吗?

幸亏这位老夫人的劝说失败了。全世界都从她的失败中受益不浅。纵观成功者的踪迹,一切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都是沿着自己开辟的路走向成功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环境和条件比一般人优越、特殊。

伽利略是被送去学医的。但当他被迫学习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时候,他还藏着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数学,偷偷地研究复杂的数学课题。当他从比萨教堂的钟摆上发现钟摆原理的时候,他才18岁。

蒸汽机车的发明者史蒂文生有八个兄弟姐妹,小时候家里很穷,全家都挤在一个房间里住。

史蒂文生只好去给邻居放牛。但一有时间,他就用粘土和空心树枝作管子,制造蒸汽机模型。他没有机会读书,就做机器的学生。当同龄人在假期游玩、逛酒吧间的时候,他却在拆洗机器,搞研究和实验。当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闻名于世的时候,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又都羡慕他了。

美国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布朗,小时候为了到书店买一本书,连夜赶了30公里的路。书店老板盯着这个头发蓬乱、衣衫不整的牧童,很奇怪他干嘛要买书,并和众人嘲笑他。这时进来一位大学教授,他知道布朗的要求后说:“这样吧,如果你能念出这本书的一行诗句,并把它翻译出来,我就把这本书送给你。”人们惊讶地看到,这孩子从容自若地接连念完并译出好几行诗句。于是,他自豪地得到了教授的奖品。原来他是在放牧的时候学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这给他赖以成名的丰富学识打下了基础。

显然,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怕穷,不怕环境不佳条件差,也不怕别人嘲笑看不起,就怕没有志向自信心,就怕没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魄力。

人生的路靠自己走,但一个人走自己的路要靠刻苦和毅力这样两条腿。勤奋就是天才,有志者事竟成,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轻易不肯这样做。原因是害怕失败,或是难以确定努力的目标。这两条原因实际上是一个心理上的误区,就是认为自己的努力会白费。于是,这些人白白浪费许多时间而一事无成。

2惟有自己才是自身命运的仲裁者

把人生交给了别人的人是悲哀的,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是命运的真正主者和仲裁者。

一位离休老干部是第一批走上荧屏的征婚者之一,也是第一个通过“今晚我们相识”节目找到如意伴侣的幸运者。然而,这两个第一的“殊荣”,不是老天开眼,上帝恩赐,而是他不管别人怎么说三道四,不受世俗观念所牵制,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争取来的幸运。

请听,在他上荧屏前后的种种流言蜚语就够他受的:

“瞧,找不着老婆,急得他上电视了!”

“离休老干部,这不是没事找事儿吗!”

“这么大年纪还好冒尖儿,出这风头干啥!”

“高干选美女,也算正常。”

“听说他还要找个年轻漂亮的,不能超过30岁。”

“哼!什么思想意识!哪像个老干部!”

一个好事者还特意给他打来电话:“喂,有人送你四句话:不顾身份,抛头露面,广选美女,不知羞耻。”还有个不知名者嘲弄他说:“选上没有?给你介绍一个,25岁,比陈冲还漂亮。你能给多少钱?……”面对如此纷扰,这位老人也有过悲哀和忧思,但他没有惧怕,没有顾虑和后悔。可喜的是,他上荧屏征婚后,有将近400名大多为知识女性给他来信。死缠的他看不上,没缠的只见了一面便相中了。有些人又发出惊呼:“怎么?选了半天就看上了这么一位?怎么没找个妙龄女郎,怕人说?”

这位老将军照样一笑,不屑辩白,任凭风吹浪打,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他相中的经济师梅某是个很值得他爱的女性。他们只想按着自己的心愿去开创新生活,他们终于如愿以偿。

从这个生动的例子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所谓“人言可畏”,只是你惧怕别人说三道四;如果你不惧怕,“人言”还有什么“可畏”之处呢?由此可见,我们所面临的威胁和危险,看似是别人发出的明枪暗箭,实际上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上:是自己威胁自己!

自己吓唬自己,所以我们要征服内在的危险,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做个人!

也许有人会说,类似张某这种情况好办,他只要不在乎,自己有主意,别人再怎么说三道四也奈何他不得。可是像刘某那样的处境可就难了,你不听别人的,尤其是不听从领导的旨意和要求,那你就会被另眼相看,打入另册了。不错,很可能会这样。但这又有什么可怕呢?

不就是离开“光荣榜”,调级受影响吗?不就是有那么几个人看你不顺眼,爱挑你的毛病吗?可应该好好想想,是你自己活得痛快、充实、自在、有滋有味重要,还是要让别人对你都满意,凡事都能跟着上、落不下更重要呢?前者可能会在某一两个方面不如意,但后者却是整个的可怜巴巴,那才是貌似聪明的呆傻。傻就是傻在你在自己的事情上搞不清谁是最高的仲裁者。活了一辈子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而生活,而是为了让别人看着满意、看着顺眼而生活,甚至是为了某种教条而生活,这不是呆傻、平庸、可怜巴巴的生活方式又是什么呢?

请记住,别人不一定是“先知先觉”,不一定比你高明正确,而且所谓的“别人”,一般都有更多的问题正等着他自己应付呢!比如,某一对新婚夫妇,第一次发生了争吵,闹得很不愉快。这时他们往往很怕别人知道自己连家庭问题都处理不好,害怕所谓“家丑”外扬。可是,一旦这对夫妇了解到这些“别人”经常发生无谓的口角争执,而且有些人表现得比他们更加粗俗,他们一定会感到惊奇了。早知如此,何必只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总怕自己不如别人呢?

这里所说的不要顾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主要是指一些本该由个人做主的事情,如恋爱、婚姻、职业选择、社会交往、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等。通常情况下,思想开明、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不大喜欢过问或干涉别人的事情,而那些热衷于窥视动静、说三道四的人,大都不会有什么真知灼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种种提醒、忠告、批评和责怪;凡事都会有几个不需要支付工资的“顾问”、“高参”、甚至是有职衔的“权威”

来指导你做出大小事情的决定。但是,当你认真听取某一个“指导者”的劝告之前,应当先想一想,他的所思所谈是不是值得你那样用心去听,而又必须服从呢?一个人总觉得自己的脑袋没有别人聪明,遇到难题也不去找确实有真才实学而又见解新颖的专家学者请教,反倒对那些不仅仅知道事情的一点皮毛而又观念守旧、见解平庸的人物“言听计从”,或是害怕这些“顾问”、“指导者”对自己不满意而不得不“削足适履”,这实在是人生中的一件可悲的现象。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别人说的是不是对,而在于这种顾虑“别人会怎么说”的貌似合乎情理的想法,是一种自我囚禁的思想牢笼,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心理状态。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你一旦不敢主宰自己,就会陷入走投无路的误区。即使你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也会感到随之而来的不是喜悦而是苦恼,甚至是灾难。

一个仅有17岁的女孩子写了一支歌《烛光里的妈妈》,录制传播了;她又写了一个电影剧本《眼镜里的海》,真的拍成了电影。如此才华出众的女孩子,在同龄人当中能有几个?然而,一般的女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又掺杂着虚荣心和自卑感,这就使她们不断地审视自己,比较别人,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因而,这个有才华的女孩子的成功却让许多同龄伙伴的心不得安宁。尽管她尽量埋藏自己的兴奋和喜悦;尽管她在同伴面前不敢提及自己的成绩和荣耀,可是,她还是感到她和同伴之间产生了隔阂,拉开了距离。这使她的心头涌起一种孤寂、失落的感觉。

一天夜晚,她和同伴们在一起。广播里传来那支动听的歌儿《烛光里的妈妈》。她激动极了,因为那是从她心里流淌出来的,倾注着她的感情的歌。她对着一个女伴——收录机的主人欣喜地喊道:“快录下来,这是我的歌!”而周围的女孩们只顾做自己的事,表情漠然,好像这支歌与她们毫不相干。收录机的主人轻轻地摇了摇头,说没有磁带,收录机里的磁带是做别的用的。她知道,这是推托,那盘磁带本来就是录歌用的。她意识到,她本不该如此激动。同伴们并不想和她分享属于她的欢乐。说不定正嫉妒她,正想挑她的毛病呢!

显然,成功对她来说是另外一种苦难。她说:“成功后,我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惟恐被别人误解,惟恐刺伤什么人的自尊,惟恐引起别人的种种议论……”这一连串的“惟恐”,就是内在的危险,无形的牢笼,会使一个人谨小慎微地缩进了自设的误区,给自我世界上了“锁”。然而,这样做,这个女孩子还会展示才华,出头冒尖吗?这一群女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坦诚相见、真心友爱了吗?

只有摒弃“别人会怎么样”的顾虑,才能树立自信,升华自我;而每个“自我”都走出心理的误区,征服内在的危险,才能形成和发展坦诚相爱的人际关系。

3不相信好运气,也不在乎坏运气

运气从来都不只是为你一个人准备的,不论结果是好是坏。不相信命运,敢向厄运抗争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

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逆境和磨难,不知造就了多少成功者。

著名科学家、电磁理论的创立者法拉第出身贫寒,从小居住在伦敦街角的一个马厩里。他当过报童、印刷工人和书店里的杂务工。谁会想到,这个贫困和不走运的孩子,会成为皇家学院的教授,会成为知名的科学家呢?

爱因斯坦早年命运不佳,他在专利局工作,只能偷偷地研究他的相对论;巴斯德的实验室设在一个老鼠横行、又脏又破的小阁楼上;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是在楼梯边上的一张破桌子上写成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杰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是在阴暗潮湿的单人牢房里写成的;欧·亨利蒙冤入狱,被监禁三年,他以犯人们讲述的故事作为素材,写了12篇短篇小说,居然一举成名,以致后来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17世纪初叶因建立天体运动三大定律而闻名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终生被病魔纠缠。他是早产儿,母亲只怀了他七个月便生下了他;4岁时出天花,险些死去;接着又患猩红热,高烧持续不退,结果眼睛被烧坏,成了高度近视眼。中年以后,一生命运多舛的开普勒更是贫病交加,常常身无分文,在死亡线上挣扎。

然而,开普勒从不自甘沉沦。他顽强地完成了大学学业。他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后来又迷上了天文学。除了有两年时间同他的老师丹麦天文学家布拉赫在一起外,开普勒一直在病魔的阴影下,单枪匹马地研究和探索行星运行的规律。

开普勒是在逆境中顽强抗争的典型。几十年的抗争终于有了结果,他成功地探索到了宇宙和星辰的一个个秘密,建立了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不仅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宏愿,而且也为人类的天文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人说:“多难兴邦”。在多灾多难的逆境中崛起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敢于同命运挑战。

贝多芬一生都是在贫困、疾病、孤独和痛苦中度过的。他26岁那年,听觉开始衰退。这巨大的打击差点使他精神崩溃。他曾经有好几年回避社交活动,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向命运挑战。

在开始耳聋的最初五年里,他创作了包括《第一交响曲》在内的几十首乐曲。以后耳聋加剧,却反而使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为了创作音乐,他甚至不得不用牙齿咬着金属棒,将金属棒的另一端插进钢琴的共鸣箱内借以“听音”。

“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定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贝多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创作的《命运交响曲》更成了千古绝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为战胜命运去顽强地拼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一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

贫困、病残、灾难、失败、挫折、失恋、丧偶都会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甚至带来精神上的创伤。如果你为厄运所压倒,自甘沉沦,终将一事无成。而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却总能冷静地面对现实,将磨难化作自强不息的动力。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是这样一个强者:

华罗庚年轻的时候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升学,而是在家乡江苏金坛的一家小店里找了一份工作,替父亲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后来,他的老师王维克当上了金坛中学校长,介绍他回母校当了一名事务员,让他边工作边学习。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华罗庚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病,在病床上整整躺了半年。他虽然逃脱了死神的魔掌,挣扎着站起来了,然而,左腿却终生残废,再也伸不直了。

华罗庚没有被厄运压倒,他冷静地面对现实,为自己的生活之路苦苦思索。最后选择了自学的道路,希望从数学中寻找出路。

他从学识渊博、家里有许多藏书的王维克老师那里借来了代数书、几何书和微积分书,每天晚上坐在油灯下苦苦研读。眼前没有黑板,没有老师,也没有与同学们一起商讨的机会,只能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开数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