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素质教育丛书-家长学校读本
15206000000004

第4章 亲切教育原则(3)

譬如,让他当一天的总管,让孩子在一年之中选择特别的一天当总管。这一天,每个人都得听他的。他决定每餐吃什么,每个人就餐的位置,全家人上哪儿去,乘什么车,玩什么游戏,晚上几点上床。当然,他必须为他的决定担负责任,承担起部分或全部的具体工作。这样的24小时,相信他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并能更设身处地理解父母。

这一天,你应该微笑着“袖手旁观”,不到关键的时刻不要“指手划脚”。对于孩子每一个正确的行为,每做好的一件事,都要充分给予肯定和表扬。你的鼓励会使孩子们感到无限的快慰,他们将更加认真而努力地工作,因为他觉得“我是行的”。

因人的能力而异,或许他这一天的总管是成功的,或许是失败的。成功了,你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总结经验;失败了,你也应该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不要紧张,不要泼冷水。要千方百计找出孩子的成绩,要应该用放大镜看孩子的成绩,而对于缺点和错误则可以忽略不计,能让孩子在以后类似的工作中防止出现类似的错误就够了。

10、看到的比听到的更使人印象深刻

在家教中,我们不要老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其实,有时多动手比多动口更好。

以笔代口,往往比眼睛看到的、比耳朵听到的,更使人印象深刻。所以,当孩子识字之后,你应该经常写些小纸条或小卡片给孩子,不管是赞美、鼓励或婉转的批评,这都能给他们很大的作用。而且写下来的东西可以一读再读。

有孩子上学的父母,清晨起床,一边忙早餐,一边记挂着叫醒孩子的时间。叫醒睡梦中孩子是你们在一天之中与孩子打交道的第一件事。

然而,这第一件事就是不轻松的甚至是不愉快的事。

一天早晨,母亲把早餐准备好了,6点30分准时走到儿子的床前,儿子还在睡梦中。

母亲:“冰儿,该起床了,早餐都凉了。”

冰儿:(迷迷糊糊地)嗯。

母亲:(轻轻地推了推孩子)快点噢,不然上学又迟到了。

冰儿:(口气显得十分不高兴)知道了。

6点40分,母亲再次走进冰儿的卧室,发现他睡得跟刚才一样,既着急又有点生气,于是提高了嗓门。

母亲:冰儿,赶紧起床,你上学肯定要迟到了!

冰儿:知道了,还在唠唠叨叨!

母亲:知道了还不起来!

在母亲的催促和监督下,冰儿慢条斯理地掀开被子,满脸不高兴地坐起来,动作缓慢地穿着衣服,早餐的时候仍然是无精打采的。然后动作迟缓地背着书包走出了家门。

从早晨一开始,全家就笼罩在不愉快的气氛中,一切都是显得别别扭扭的。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大人从睡梦中叫醒他的,总想在床上多睡一会,磨蹭一小会也好。母亲催他起床总让他反感和讨厌。常常因为催孩子早起,弄得孩子一天都不高兴,大人也跟着厌烦、生气。

有一天,母亲给冰儿送了个小闹钟。冰儿很高兴,亲自对好早上起床的时间,把它放在床头。

第二天早晨,闹钟准时打铃。但母亲发现孩子并没有及时起床。她几次想去催冰儿起床但还是忍住了,尽管她知道孩子今天有可能迟到。最后,她在上班之前,给儿子留了一张纸条:冰儿:早上好!早餐在锅里,吃饱了再上学。

祝你快乐!

11、母亲即日

中午,冰儿告诉母亲他因迟到而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冰儿:妈妈,今天早上你怎么不叫我起床了?

母亲:妈妈担心,过早叫醒你,会影响你的睡眠。

再说,你可以在闹钟上自己选择起床的时间。

冰儿:其实,今天早上闹钟已经把我叫醒了,我想再睡一会,就睡过了头。以后,闹钟一响,我就马上起来,不能再睡了,我再睡,它就不叫我了。

从那以后,每天早晨闹钟一响,冰儿就起床。因为觉得时间是自己定的。母亲又充分信任他,不来干涉他,他有了一种责任感。母亲也不再为叫孩子起床而头疼了。

12、真诚的祝福

一个聪明的真正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他会抓住每一个机会,真诚地祝福自己的孩子,通过这种行为,自然地向孩子表达父母的爱,更是使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明天,孩子要参加升学考试了,请不要忘记为孩子叮嘱几句,祝福他考出良好的成绩,向学校和家长汇报。

孩子即将参加一场全市的数学竞赛,父母要为自己的孩子祝福,祝福他走运拿回好的名次。

孩子要远行了,送行时,一定要为孩子祝福,祝福他一路顺风,平安大吉。

节日来临,一定要为孩子祝福,祝福他节日愉快,幸福美好。

请不要忘记孩子的生日,在人生的这一重要的日子,做父母的有可能的话要为孩子准备一份精美的礼物,送给孩子并为之深深的祝福,祝愿他生日快乐,万事如意。

道一声晚安,每晚临睡前,不要忘记祝福你的孩子,向他道声晚安,让孩子甜蜜地进入梦乡。

这一切并不庸俗,你也不要让人家觉得庸俗,你应该用一种高尚的行为表达你对孩子的深深的祝福。记住,当孩子长大离家以后,你就没有机会这么做了。所以,把握现在吧!

以上这些方面都包含着父母对孩子无限的爱和默默的期待。这样的爱这样的期待,让孩子如沐阳光春风,如吮甘露,让孩子在期待中成长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13、期待效应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同是一个人,当淹没茫茫人海中,无人注意的时候,他平平庸庸;而当他换了一个环境,被寄予厚望的时候,却能与从前判若两人,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这种神奇的“期待效应”,实际上伴随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心理实验。他来到一所小学,向教师提供了一份“具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并再三要求教师向学生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罗森塔尔随便指定的。但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名单上学生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开朗、活泼,尤其是原来一些后进学生进步更为明显。其原因并不神秘,由于教师对罗森塔尔的权威深信不疑,因此对名单上的学生产生了厚爱。虽然教师们并没有把名单上的学生外传,他们的情感也没有直接诉诸于文字或语言,但是他们的笑容、神情、态度,已经将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了学生。在教师的这种情感的影响下,学生自然产生一种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心理,于是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这个实验被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年轻国王的名字,他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复一日,奇迹产生了,这尊象牙像变成了血肉之躯,少女活了。

诚挚的感情使一个没有生命的雕像获得了生命的活力。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说是“期待效应”,证明了真挚的爱和充满信心的期望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优秀的品质和独特的潜能,问题是家长是用鼓励和期待来肯定它,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的大树,还是用嘲讽和冷漠去压制它,使它扭曲变形夭折。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时代受人喜爱的孩子,从小就认为自己善良、可爱、聪明,于是他就会尽力使自己名符其实;反之,父母只注意和发现孩子身上的毛病缺点,就会妨碍和抑制孩子优异品质的生长。如果你希望培养出一个庸人,你不妨经常骂他“窝囊废”;你如果愿意孩子长大是个笨蛋,那你就可以天天冲他大吼:“你真蠢!”

孩子的未来,其实就在父母的每一个眼神里,每一句话中,就在父母默默的期待里。

在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中还有一个期望值的问题,期望值有高有低,、关键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切勿期望值太高,那样是很危险的。

有这样的一则轶事:五岁的林则徐骑在父亲的肩膀上走进考场,考官讪笑林则徐“以父作马”,林则徐机警应对——“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短短四个字,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共同心态。孩子“抓周”,父母的一门心思便放在“纸笔墨砚”上,倘若小儿不知天命,一把抓住了巾帕胭脂,父母的心中就会生出《红楼梦》中贾政式的不悦:这孩子将来没出息。

那么,什么是“出息”?我们不妨先读一个故事。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这样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这样一个孩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也许正是因为这位母亲能以挖土豆的儿子为荣,才会有另一个儿子做了总统。

我们习惯于包办孩子的理想、孩子的未来,认为子女是父母的血脉传承,就理当唯父母之命是从。于是把父辈努力追求却未能如愿的人生理想,撂到孩子们的肩上,期待孩子去光宗耀祖。

看看太平洋彼岸那位认为“当总统和挖土豆同样令人骄傲”的母亲吧,我们是否应该把“理想选择和社会定位”的权力还给孩子?只有孩子的选择有益于社会,父母都应该为他们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