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解读辉煌密码
15206700000009

第9章 成功智慧在大师思想中诞生(1)

1成功学的故乡在中国

应当说近现代成功学创建于西方,但是,中国也有成功学。不仅有,而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近现代成功学研究出现了断层,反不如西方发达了。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成功学”,但却有丰富的成功学思想。成功的渴求与生俱来,只要有人,就一定有对“成功”的思考。

比如,关于“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左传》认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也就是说,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树立天下道德楷模和规范,如圣人或宗教领袖;次一等的成功,就是立大功建大业,如各国缔造者,功在千秋的元勋;再次一等的,就是必须要有思想传世,如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等。

这个“成功定义”十分高远,必须要有“虽久不废”、“不朽”的东西,才能算成功。

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历来如凤毛麟角,即使“圣人”们也未必做到。因为他们大多立德、立言而没有立功。据说清朝的曾国藩做到了“三立”。

古代没有“成功人士”这样的说法。“俊杰”和“君子”或许相当于人们敬羡的成功人士。

“识时务者为俊杰”,随天下之变而应变的人,应当算成功的了。

据《论语》记载,子路曾请教孔子怎样才算君子(成功者)。

子曰:“修己以敬。”(修养自我,敬谨自重)

“仅此而已吗?”子路再问。

曰:“修己以安人。”(以自己的修养使亲近的人安乐)“仅此而已吗?”再问。

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安乐,尧舜恐怕也难于做到呢!)这也可以说是孔子所定义的成功人士的三个标准和层次:最起码是“修己以敬”,其次“修己以安人”,最高层次为“修己以安百姓”。

至于成功的步骤,儒家在《礼记》中指出了一条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此过程中,必须“自强不息”(《周易》),“笃志而体”(《简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面对逆境,要充满信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要坚持不懈,勇于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遇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同时,向成功者学习,加快成功的步伐,“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还要注意把握人际关系的原则,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君子求诸己”,多为别人作想“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善则称人,过则称己”,这样,才能“民作让”,“民不争”,“怨益亡”(《礼记》),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在以上前提下,则是见机行事,顺势而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得事理则必成功。”(《韩非子》)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劭,在其不朽的人才学专著《人物志》中,对“成功”的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较为系统的论述——(1)质理结合才能成功。质,就是人的资质;理,即所谓“事理”。刘劭认为,一个人的资质与事理相应,就产生聪明,这种聪明发展到能充分认识把握有关事理的程度,就能成为这一方面的成功者。这与韩非子“得事理则必成功”的思想不谋而合。

那么,什么是“事理”呢?按刘劭的说法,主要有四种:道之理,事之理也,义之理,情之理。“道之理”指的是天地自然之理;“事之理”指的是社会、政治之理;“义之理”指的是礼乐教化之理;“情之理”指的是世事人情关系。

一个人能否成功,全在于能否认识事理,而认识事理的根本在于具有与事理相应的资质,换句话说,人的主体资质与客观外界的事理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可能。

刘劭把人的资质分为平淡、警彻、和平、机解四大类型。如果这四种资质与四种事理相应,就能成功,即成为“道理之家”,“事理之家”或“义理之家”和“情理之家”。

道理之家,质性平淡,心灵性巧,思维细腻严密,因而最易与自然沟通;道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哲学家、科学家等。

事理之家,质性机敏,多谋善断,行动果敢敏捷,能迅速处理烦难之事;事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政治家、军事家等。

义理之家,质性平和,温文尔雅,长于理论的分析解说;义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教育家、艺术家等。

情理之家,质性机巧,对世故人情了解透彻,能适应及把握各种情况变化;情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企业家、商人等。

综上所述,人的禀气、质性是成功的内因和根据,而事理则是成功的外因和条件。质理结合才能成功,而质性最终决定了人一生的成就大小。

(2)发展特长求得成功。

刘邵认为,人有八种能力,即聪、思、明、辞、捷、守、攻、夺。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这八种才能,并都很完善,那就“能通于天下之理”,而获得成功;如果只有这八种才能的某一个方面,那就应发展为特长,在一个方面取得突破而成功。欲成功,必须扬长避短,看准自己的才能,重点发展。

(3)整合要素取得更大成功。英雄是成功者的典型代表。刘劭认为,英雄是由“英才”的聪、明、智和“雄才”的力、勇、胆六种要素组成的。然而要有所成功,二者必须兼容。由上可见,中国古代的成功学思维是十分丰富的,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和继承的。

2西方成功学先驱者的足迹

西方成功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出生于1812年的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社会改革家塞缪尔·司密尔斯,实际上是早期成功学的开创者,他的《自己拯救自己》、《命运之门》、《品格的力量》、《金钱与人生》、《人生的职责》等作品,就是从今天来看,也可称为优秀的成功学著作。英国伦敦《金融时报》当时在介绍《命运之门》这部作品时说:“像司密尔斯的其它著作一样,本书也称得上是一本重要的力作——这是一本注定要对读者的命运产生影响的书。……本书以众多活生生的事例向人们证明了诚实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英国《泰晤士报》也说:“司密尔斯的所有著作都涉及到人的命运——人们的生活、工作、职责和成就。”正因为司密尔斯著作对人们的命运和整个人生的成功具有震撼的力量,所以,一百多年来畅销不衰。并被誉为“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

司密尔斯在谈到《自己拯救自己》一书的创作过程和体会时说:

“这本书的创作动机显然是由一次并不怎么引人注目的事件所激发的。当时,我给利兹市一些苦难无助的年轻人作了几次有关人生问题的讲座,这些讲座都是在一个曾经被辟为临时霍乱病房的地方举行的。在演讲中,我尽力让他们明白:在人生的历程中,人们的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们自身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勤奋、自我修养、自我磨炼和自律自制;但首先是依靠诚实、正直和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正是这些品行塑造了人类坚毅果敢的人格品性。

这些演讲的效果之好远远超出了我所预期的程度。后来我发现,那些曾经听过我的讲座的许多年轻人,在他们长大成人后,都走上了一些讲信用、负责任和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岗位;他们中的一些杰出人物甚至把自己在人生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因于我的那些讲座对他们的启发,他们甚至称我的那些演讲内容成了他们一生的“精神导师”。

受到这种情景的鼓励,我准备就上述主题撰写一本书,毕竟,书籍要比口头语言流传更广。

于是,每当白天的繁杂事务结束之后,我就把晚上的闲暇时光用于写作本书的准备工作上了。我把自己要写的书取名为《自己拯救自己》,因为当时我发现没有比这一名称更切合主题的词了。”

《自己拯救自己》一书于1859年11月在英国首次出版,在当年的11月,该书在英国连续重版4次;接着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欧洲每个国家出版发行,后来在印度和日本也被翻译出版。1871年在日本首次出版时,发行量竟达150多万册,成为日本人民最喜爱的书。在美国,《自己拯救自己》一书的出版次数和读者群远远超过英国。

可以这样说,后来美国的奥里森·马登、拿破仑·希尔等人开创的新的成功学,正是受司密尔斯等前辈成功学的影响而形成的。

继司密尔斯之后的另一位早期成功学大师,是英国的埃米尔·赖希。赖希也是一位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道德学家和著名的政论家及历史学家。他于1907年创作成功了《生命中的成功》一书。这是一部论述人们如何才能取得成功的著作。

在《生命中的成功》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影响成功的一些常量因素和变量因素。在分析这些因素时,作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还不时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