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习惯创造卓越
15207500000020

第20章 端正心态,拥有好习惯(3)

如果一个年轻人非常满足于在平凡的生活中随波逐流,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对大部分未被利用的潜力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对他就无能为力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进取心,他就不会付出努力,不会展现自己,也就不会创造出什么成果。

只有做一个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年轻人,他才会努力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才会成为胜利者。

行动是成长的法则,而努力是进步的惟一途径。当人们满足于低标准,不再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时,他就会在体力、精神和道德上走下坡路。相反,如果他们真诚地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就会造就更加高尚的人格。

有人问一位美国薪水最高的职业经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那人回答说:“我还没有成功呢?

没有人会真正成功。前面总是有更高的目标。”

只有小人物才会认为自己是成功者,而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没有达到过他们的目标。因为随着他们的进步,他们的标准会越定越高;随着他们眼界的开阔,他们的进取心会逐渐增长。

只有满足于眼前成就的人才会停步不前。而进步者总是感到不足。不断完善的人总是无法满足已有的成就,总是去追寻更伟大、更完善、更充实的东西。

6用意志战胜和改变懦弱心态

胆小让你压抑、脆弱、唯唯诺诺,胆小让你不思进取,失去机会。只有克服怯懦心理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作为一种性格缺陷,怯懦的基本表现是: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张皇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失败。青年人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就会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学校病”之一的“精神恐惧病”,即指这种性格缺陷:不及格分数困扰学生,使其精神受到刺激,因而一看到评分就恐惧。由于老师的批评而怕老师,因而一看到老师就恐惧,由于恐惧而不能正常思维,教师的大声训斥,甚至是对别的学生的训斥,都会抑制他的智力活动,导致成绩不良。

怯懦性格的产生同家庭溺爱、袒护、娇惯有关,与父母长期的呵斥、打骂也有关,在学校中,没有受到意志力的锻炼也会加重怯懦性格的形成。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青年倘若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和引导,便容易形成怯懦性格。

任何一个怯懦者都不希望自己是怯懦的,但既然已产生怯懦的性格,就要正视,寻求克服的办法。

(1)反条件训练法

反条件训练法就是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多次重复进行登场前的预备演习,以便使语言流畅,临场时能稳定自己的情绪。如,你有开会发言怯场的毛病,那开会之前就先拟好讲稿或提纲,然后自己先念几次。再把你的观点在家人、朋友、同学或同事中自然地说出来,最后在开会讨论发言时,你熟悉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后,语言就流畅了,心情也会因此而镇定。这种训练方法也可以培养认真的习惯。

(2)自律性训练法

有的时候没有条件事先做充分准备,当你临时出场而感到紧张时,这时必须控制紧张情绪外露,使神态保持自然,身体保持舒适的姿势,然后以自慰的心理告诉自己:“我很舒服,很镇定。”这样自律性的安慰,也可以达到消除过敏、放松心情的效果。

(3)模仿法

经常注意观察和模仿一些泰然自若、善于交际、活泼开朗的人的言谈举止风度,对照自己的弱点加以克服。根据自己的气质养成自己的风格。

(4)气氛转换法

在与人交谈或在公众场合发言时,当你从别人的眼神、表现中发现不自然时,千万不要以失败者的心理对待自己,你可以在人们毫不注意时迅速转换话题,使气氛得到缓和。如果你觉得某一阶段连续工作心情过于紧张,那就换换环境,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和休息,使心情平静,增加活力,以消除因精神疲劳而造成的紧张心理。

总之,只要你能豁出去,勇敢地暴露自己真实的自我,当你有了成功的体验时,怯懦从此便会消失。

7保持平和心态,“心静自然凉”

平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有道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纯朴的心灵不被浮尘所染时,您才会享受到平和的恬美。

有人曾问苏格拉底:“请告诉我,为什么我从未见过您蹙眉,您的心情怎么总是这样好呢?

”苏格拉底答道:“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遗憾的东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跌倒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懂得站起来时手里能够抓到一把沙子。

任何一次成功都仅仅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它来源于平实,归终于平实,一个社会格局的开创固然需要很多野心勃勃的人物的创造,但一个社会是否能够持久安定,维持文化的尊严与品格,还是需要全社会都建立培养一种平和的心态。

平和的心态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会平和自己的心态对身体健康乃至事业的成败都是至关重要的。有句俗语:“心静自然凉”,如果人的心态、心境能够悠然、恬静、积极健康、顺其自然,那么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有清凉的感觉。或许有人会说古人生活在田园之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典型的农业文明下,人不需要面对那么多的诱惑,自然能够做到心态平和,这句话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在物欲横流、诱惑重重的今天能够做到平和并非易事。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不断地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不断地吸收五花八门的信息,不断地追求和积累所谓的人生价值。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久而久之,连我们自己都会被搅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这些到底是什么,自己所要的又是什么。我们积累的太多关于名誉、地位、财富、学历的欲念,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兴奋、自豪、快乐、幸福以及烦恼郁闷、懊悔、自卑、挫折、沮丧、愤怒、仇恨、压力种种复杂的情绪。我们会时常为之所动,甚至神魂颠倒;被外界的刺激搅得心神不宁甚至坐卧不安。要重新稳固我们生活的定力,回归平和的心态,就常常得给自己的心理洗一洗澡,经常将这些积累的东西分类鉴别:早该抛弃的是否依旧还在占据你的心灵空间?早该珍视的是否还在被你漠视?吐故纳新之后,就如同你在擦拭掉门窗上的尘埃与地面上的污垢,把一切整理就绪之后,整个人好像心理阴霾得到荡涤一样,获得一种快意无比的心理释放。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对自己不要过于苛求。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仅易于实现,而且心情也容易舒畅;对他人的期望不可过高。很多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大失所望。

但是平和并不是掩饰自身某种退缩、自欺欺人的外衣,这些年来,“平常心”平和心态似乎成了一个时髦的词,在各种媒体中使用率非常高,但是我却认为平和是一种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奋斗努力才能历练出的人生境味,它并不是几句“平常心”、“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等等好像禅味十足的言词所能概括的。事实上就像小孩子不跌倒就不会走路一样,不经过一番血与火的生命洗礼,哪能如此轻易地练就一颗平和的心呢?

犹如一把弦乐器,弦松了紧了,都要变调。只有不时地加以调整,弦音才会纯正。正如马寅初所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只有当心态有了平和而又不失进取的弦音,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中才能左右逢源,许多棘手问题也便迎刃而解,许多人间的美景才能尽收眼底。平和的心态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一种面对荣誉、金钱、利益的达观与豁达。人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内做到平和并非难事,但是当荣誉、地位纷至沓来的时候,在鲜花、赞美中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就非易事了。

8用理智锁住浮躁的心态

锁住浮躁,要靠一种成就大事的决心和旷日持久的恒心,这是一种内心的修炼,更是一种定力,需要长久地磨炼。

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消息:在一次招聘会上,一个单位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有5人同时为同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6人同时为同校同班“品学兼优”的班长。但是走进大学校园里调查一下,发现有人把别人的英语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复印,就变成了自己的“辉煌经历”……有的大学毕业的女生为了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以期能够被录用,更是将自己的简历搞成了豪华本的艺术图片集。当用人单位在慨叹“现在的大学生真是浮躁”时,反过来想一想,用人单位何尝不浮躁,要人就要塔尖上的人才,要求一到单位就能文能武,十八般武艺样样能上……最好一挖就挖个宝,能够马上创造出效益,提那么高、那么偏的要求,那不是逼着求职者去涂脂搽粉,造假注水吗?

再有就是高考的题目,它是比较能折射当今社会的普遍的心态的。记得1999年高考命题作文就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的梦想,要是不用费劲就能一下子变聪明就好了,头脑发热中,大家都忘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宁愿相信立竿见影。他们甚至渴望科学家们能发明“知识注射液”,在数秒钟内使自己成为天才,这都源于焦灼与浮躁的驱动。

再看看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浮躁的心态无时不在,有精心制造“皇帝的新衣”的浮躁,有“移花接木”、“经济实惠”的浮躁,更有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的浮躁。投射到每个人身上不外乎是这样的表现,做事情三心二意、朝三暮四、浅尝辄止;或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要鱼也要熊掌,或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静不下心来,耐不得寂寞,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从来不肯为一件事倾尽全力。但究其实质不外乎是急于求成、渴望结果的超常迫切心态。

的确,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香车美女、豪宅别墅、甚嚣尘上的社会,抵制诱惑需要非一般的定力,流光异彩的大千世界,每个人似乎都难以抑制那颗驿动的心,它簇拥着你义无反顾地冲向前面不可名状的诱惑。这种种的诱惑中有虚无缥缈的名,有金光闪闪的利。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利,是让人浮躁的根源。

当然,我们是凡人,面对诱惑,不可能完全无动于衷。但是当我们真正要选择时,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我们是沦为名利的奴仆,还是面对真实的自我?如果我们头脑发热地被名利牵去,那我们就不但锁不住浮躁,反而会被浮躁锁住。心理学家认为:焦灼与浮躁,通常是动机水平和焦虑程度过高的表现。图安逸、避劳神,敷衍塞责,惰性膨胀,怀着浮躁的心态走得远了,很容易导致理性的迷失,渐变为一种病态的人格。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为此,心理学家一再告诫人们:成就某事的动机水平和焦虑程度以适度为宜。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和顺序。人生宏大的目标应当以累积诸多小目标为基础。当我们被烦恼困扰时,重要而关键的是赶快地调整自己心灵的镜头焦点,排遣出心中的郁闷,让浮躁的沙砾沉淀下来。

现代化还应该包括精神的现代化。现代人的标志,也决不止于会英语、会驾车、能够在寄托的出国考试拿得高分,懂得网络技术、享受名牌服饰。没有对现代社会的冷静认识与思考,没有对个体人格的自觉完善以及对其他社会成员的道义关怀,也不过是个精神上的“现代贫民”而已。

所以,我们更有理由拒绝浮躁,拒绝急于求成。即使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你也还需要找准最初的那个点。这大概就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原因。

给自己浮躁的心一点清凉,并不是要锁住我们奋发向上的雄心,而是要锁住我们永不满足的上进心;锁住浮躁,不是要锁住我们勇往直前的进取,而是要锁住我们投机取巧的钻营;锁住浮躁,不是要锁住我们挥汗如雨的努力,而是要锁住我们琐屑无聊的攀比。锁住浮躁,要靠一种竟成大事的决心和旷日持久的恒心,这是一种内心的修炼,更是一种定力,需要我们长久地磨炼。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我们锁住了浮躁,就是战胜了人生路上的一大劲敌。以此作为一个基点,我们就将一路披荆斩棘,登上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