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高起点——挺起精神脊梁
15208500000003

第3章 信仰是生命的崇高亮色(3)

爱就是我们的信仰之光,它具有穿透苦难的无上的力量。

曾有人问过拿破仑·希尔,生活给予他最重要的教益是什么?拿破仑·希尔经过一番深思,回答说,就是“爱”。

“‘爱’并不是一种朦胧盲目的情感,而是一种体现于工作和行为之中的对善与智的渴望。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他赋予每一个人以智慧,使其远离罪恶的渊薮。他总是为我们创造出新的自我发展之路,指引我们走在追求文明、艺术和人道主义的阳光大道上。

我拥有这种信仰并非由于我对人类的苦难和罪愆视而不见,而是坚信人性本善。人性之善必得阐扬,人性之恶必渐遁形,生命必将以其充沛的活力开辟新天地。”

许多自私的人们只梦想改善自身的生活。真正的美国梦则要求人们在其专业领域内竭尽所能、造福人类。这正是乔治·华盛顿·卡弗一生的真实写照。内战结束后,他出生在密苏里州的一个乡村。由于家境贫寒,他学会了自立,对贫苦农民的困境也有了切身体会。他笃信宗教,坚定的信念增强了他舍己为人的决心。卡弗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他从衣阿华州立大学毕业后留校执教。像他这样一个奴隶的孩子,能取得如此成就,足以让他卓尔不群了。

1896年,卡弗获得硕士学位,随后被任命为阿拉巴马州塔斯克吉学院农业研究所所长。他置身于贫苦农民之中,甘愿为改善所有南方人的生活奉献自己的一生。一次,一场棉铃虫灾毁掉了南方的商品作物——棉花,卡弗鼓励农民改种其他作物,如花生和白薯。他从这些农作物中开发出400多种产品,开辟了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他深恶痛绝浪费现象,为农民提供了一些有效利用垃圾的途径,制造出包括染料、肥皂、肥料等在内的有用之物。他从没为他的任何发现申请专利,而是无偿献给人们,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对卡弗来说,成功的含义就是让崇高的信仰闪出光芒。做一个思想高尚、行为无私的人,世界将成为人类工作、游玩、服务的幸福光明的场所。

海伦·凯勒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她出生时很正常,但后来一场大病使她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由于父母无法与她沟通,也无法对她加以控制,她几乎就像动物一样成长着。家人陷入了绝望之中,他们想方设法寻求帮助。安妮·沙利文便是他们的救星。安妮·沙利文通过理解和挚爱使海伦·凯勒“重归现实世界”。海伦的父母和医生当初都对此束手无策,安妮·沙利文却何以能创造这一奇迹?安妮的这种挚爱与耐心从何而来?这得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家精神病院说起,在那里有一个狂暴的小女孩精神完全失常,人们不得不把她关在地下室的笼子里。医生们已放弃了对她的治疗,认为只能让她做一辈子的“活死人”了。然而,有一位年老的护士对这小女孩动了恻隐之心。

这位护士开始在小女孩的笼子外边吃午餐,时不时在小女孩够得着的地方留下些小蛋糕。护士在的时候,小女孩装着没看见这些小蛋糕。可是当她一走开,小蛋糕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笼中的小女孩渐渐地对老护士的爱作出反应,她开口说话了,也不再那么狂暴,并且开始配合医生的治疗。终于有一天她获许从笼子里出来与其他病人相住,而且她还开始帮助他人。这个小女孩最终走出了那个精神病院,她就是安妮·沙利文。

当我们周游世界时,我们听见了处处都有渴望精神真理的美妙呼唤,以及对那些失聪、失明等所有不幸之人的关怀和责任感。若是人们之中没有一种对大众幸福的强烈向往和追求,这一切就不可能存在。

面对命运我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仰视它,一种是俯视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置身于命运的洪流之中,只能任其摆布,别无他法,我们时刻都在担忧着命运的那些不可预测的因素:战争,无知,贫困和野蛮。但当我们仰望真理之钟时,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进步至今不过区区几秒而已。我们相信,从那些困扰人类智慧的头脑和善良的问题和冲突之中会迸发出启明之星,给宇宙带来祥和。

在这充满了困惑和愤怒的世界上,我们曾像其他人一样,努力地寻找自我,以期生而有用。

我们相信,如果我们从此时此地开始真诚对他人付出,那就是天堂之境了。任何一项有用的工作都是促进人类福利的一部分。即使是最卑贱的工作,也超越了仅为谋生之目的,而是服务于一种精神或社会的需求。

我们从未让自己被那种超自然的天堂想法所困惑,但我们确有一种连绵不断的且无限上升的幸福感。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正如尘世的生活一样真切而充满着变化和奇迹。但上帝赐予人眼睛和耳朵,让他能更真切地感知尘世间隐藏在肉体下的人之善和创造性的思想。

我们吸取着一种又一种的宇宙元素,创造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从支离破碎的外在环境之中营造起一座明亮的心宇。

这种思想使我们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一个人无论他是否耳聪目明,只要他的心中没有一个永不凋落的太阳照耀他就不可能幸福。而上帝就是这样一个太阳。只要你坚诚地信仰他,他总会以某种方式让你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用他圣洁的光辉将你灰暗的日子照亮。

10坚定的信仰可战胜屈辱和不幸

有人为了事业的成功,愿意去死;而有人却为了同样的理由,坚定地活下去。其实,这两类态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都有一个至死不渝的信仰和信念,他们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完成某种使命,达到自己的目标。

著名作家柳青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了完成《创业史》的写作,忍辱负重,病中偷生,度过了他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

《创业史》第一部发表以后,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许多外国作家都对《创业史》的写作推崇备至。

然而,正当柳青准备完成《创业史》第二部的写作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柳青被作为“走资派”、“黑作家”揪了出来,游街、批斗、挨打,有时一天被拉出去“示众”十来次。当时的柳青已是一位老人,并患有肺气肿和哮喘病,然而却被残暴的造反派强迫着坐“喷气式”。一场批斗会下来,柳青连走路、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柳青在乡下的住所被捣毁了,被揪回城里,住在一间狭小的平房里。房子周围是厕所、厩棚和醋厂,无论白天黑夜都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刺激着他,这对患有气味过敏性哮喘病的柳青来说,无异于每天都在受着酷刑。他被这种气味折磨得死去活来,常在夜间犯病,有几次差一点死去。

柳青的妻子马葳也被迫跳井自杀,“文革”弄得他是家破人亡,然而柳青却并没有丧失信心,忘记自己所负有的使命。每当病情稍有缓解,他或聚精会神地看书,或是专心地思考《创业史》第二部的修改和写作。

柳青在“文革”前所拟定的创作计划已不能如期完成了,但是他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他要勇敢地活下去。一次,他对儿女们这样说:

“如果我的病严重发作时,我不告诉你们,也可以结束我的病痛,不再受这种折磨。可是,不行啊,广大的读者在期待着我啊,就是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捎话来,希望我把《创业史》写完,我怎么能……”

“我活着就是为了把这个工程做完。个人算得了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看到更远的将来,算啥呢?我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志、思想和追求,一切都是暂时的,只有人民是永恒的。”

有时,死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而痛苦地活着则显得更为艰难。没有坚定的信仰作为支撑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一位与柳青交往甚密的记者在回顾了柳青的一生以后说:“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不向恶势力低头,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这是柳青的人品性格。”

从柳青对事业执著追求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如果你觉得有一项事业值得你去努力奋斗,你就应该为此忍受一切的屈辱和不幸,你应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奉献给所追求的事业,直至最后一息,成功将非你莫属。

11人生失落理想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