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学者,您尽管在大洋彼岸,但对中国经济的观察却如此深刻。不知道您对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向,是持乐观还是悲观态度?陈志武:长远来看,我对中国发展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我本人对人类历史演变的进程,以及对具体国家,包括中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中国以后的发展会跟发达国家一样,最后也会实现基于民主宪政的法治社会。回首过去30年的革新,不管是在经济、法制还是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改革的趋势应该得到肯定。所以,从增量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很乐观的。尽管短期之内,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人们从类似金融危机中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但从长远而言并不是那么悲观。值得一提的是,也许是人类本性的原因,基本上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态度,进而不得不需要一些危机,促使社会进行一些制度上大刀阔斧的变革。这就是为什么说,危机尽管会给社会和一些个人带来一些伤害,但无奈的是,没有危机社会就没有自我修正的压力。
极具悖论的是,一方面,所有的学者和决策层都希望社会能够避免经济危机和其他危机;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把社会上的所有危机都完全根除了,那对人类社会未必是件好事。客观地看,要把危机完全克服掉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危机人类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进而张狂,也就成为了危机的伏笔。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我自己也有着如您所说的比较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我也在想办法帮助不同的国家尽量减少危机的概率;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危机有时候不是一件坏事,它有它正面的影响。我唯一要补充的是:这次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本来很多人抱着良好的愿望,以为中国会本着经济长久增长的考虑,利用此次金融危机的时机,推进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举措,特别是民有化改革。但现在看来,经济开始复苏了,压力越来越小,改革的声音停滞,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从长远来说,除非进行民有化的改革,否则,想靠民间消费的增长来拉动内需、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这种愿望会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