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缺什么
1520900000030

第30章 城镇化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

——艾丰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您对中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有何看法?“五对”思维会进一步发挥功效吗?艾丰:这次经济危机不同于1929年的那场危机,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美国经济模式出了问题而爆发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模式就是超前消费,整个国民就是超前消费。美国人从银行借的钱超过往银行存的钱。美国政府是世界最富的政府,可是它也是借债最多的政府。挣500花1000,能够持续下去吗?中国的问题是国内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农民的购买力太低了,要以城乡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这个问题存在多年了,这次金融危机逼着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也是一件好事。需求不足主要是农村消费不足。

1998年,我向中央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议,后来写入第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 特别指出农村不光是解决农业的问题,还应解决拉动全国经济的问题。因为中国主要的问题是要变成一个以内需为主的国家,而不是依存度过高的外贸国家。中国农民当务之急是增加现金收入,那么就必须推进城镇化。近20年来,中国城镇化的模式也有问题,几乎等同于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其实大多数回过头来,身份还是农民,只不过是劳动力的局部转移。艾丰:那不叫城镇化。城镇化的严格意义是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它的家庭必须是生活在城市,生产和消费模式必须城市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道路就是减少农民。长远来看,就要采取“以一对二”的政策,一体化代替二元化,必须改变二元化。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这些年的政策一直断断续续没有衔接,各方面没有综合起来的意识。

比如,我们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县域经济,这两个口号就没有衔接。其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应该是发展县域经济,建设村庄、拨款修路都是起不了大作用的。 我们知道,县城是城乡结合部,它有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也可以直接联系农村。如果县域经济发展起来,就可以作为突破口,比较快地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是不可能解决城乡一体化的问题的。农民收入低就是因为劳动生产率低。我们的小麦好的亩产可以达到2000斤,亩产已经很高了,但是农民为什么还穷呢?因为土地少。澳大利亚小麦亩产150斤,为什么还一直出口啊?因为它的人均耕地面积达到2000亩,劳动生产率高。意思就是不减少农民数量,生产效率就提高不起来,农业就业没有太大需求,必须转移出来。城镇化之后就形成了规模,才会有广大的县型级的工业化和现代商业出来,没有聚集不可能有现代商业,农村没有第三产业。现在大村庄制也是集中化和规模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