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契丹名族史
15214900000033

第33章 金元时契丹族的分化及契丹族的最后流向(3)

《金史》卷一百十二:“移剌蒲河,本契丹人,少从军,以劳自千户迁都统。初哀宗为皇太子控制枢密院,选充亲卫军总领。哀宗即位权枢密院判官,自是军国大计多从之。正大六月以蒲阿权枢密副使。七年,权参知政事。”

《金史》卷一百十四:“石抹世勋……正大中为礼部尚书。”

《金史》卷一百十八:“移剌众家奴,积战功景官河间路拓抚使,遥授开州刺史、权元帅右都监,赐姓安颜氏,兴定四年封河间公。以献、蠡、源州、河间、肃宁、安平、武强、饶阳、六家庄,即山寨隶焉。”

《金史》卷一百二十:“里阿里合,辽人。兴定间,累迁震州刺史。”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石抹元,懿州路胡土虎猛安人。……迁山东西路按察转使。……移知济南府。”

元代的契丹人

关于元代的契丹人,以往很少专文研究,仅有佟宝山之文佟宝山:《论蒙元时代契丹人的贡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公元13世纪,原居北方的蒙古族兴起,公元1218年占领西辽地区,公元1229年灭西夏,公元1234年灭金,公元1279年灭宋。这样所有契丹族居住的地区,都成为蒙古的统治地区。契丹族在蒙古族统治下,并未重新团聚一起,而是继续分散居住。但在元代契丹族仍存在,尚未因融入他族而消失于史。

由于受金朝政府的歧视压迫,在蒙古军队到达之处,契丹人都纷纷响应。继续效忠于金廷的只有少数人《金史忠义传》载:石抹元毅、移剌古与涅。这些先后投奔蒙古的契丹人,按其居住区,大致可分五区,分述于下。

一、今内蒙中部契丹人的投蒙

金代西北路招讨司置于桓州(今锡盟正蓝镇),金桓州一带多契丹人,这些契丹人是最早投靠蒙古的。

《元史》卷一百五十《耶律阿海传》:“耶律阿海,辽之故族也。金桓州尹撒八儿之孙,尚书奏事官脱迭儿之子也。阿海天资雄毅,勇略过人,尤善骑射,通诸国语。金季选使王可汗,见太祖姿貌异常,因进言:‘金国不治戎备,俗日侈肆,亡可立待。’帝喜曰:‘汝肯臣我,以何为信?’阿海对曰:‘愿以子弟为质。’明年,复出使,与弟秃花俱往,慰劳加厚,遂以秃花为质,直宿卫。阿海得参予机谋,出入战阵,常在左右。岁壬戍(1202年)王可汗叛盟,谋袭太祖。太祖与宗亲大臣同休戚者,饮辨屯河水为盟,阿海兄弟皆予焉。……丙寅(1206年)帝建龙旂;即大位。敕左帅阇别略地汉南(辽史为漠南),阿海为先锋。辛未(1211年)破乌沙堡,鏖战宣平,大捷浍河,遂出居庸,耀兵燕北。……癸酉(1213年),拔宣德、德兴,乘胜次北口,阇别攻下紫荆关。阿海奏曰:‘好生乃圣人之大德也,兴创之始,愿止杀掠,以应天心。’帝嘉纳焉。遂分兵略燕南、山东诸部,还经燕之近郊。甲戌(1214年)金人走汴,阿海以功拜太师,行中书省……阿海从帝攻西域……子三人,长忙古台,次绵思哥,次提儿哥。忙古台,在太祖时为御史大夫,佩虎符,监战左副元帅官、金紫光禄大夫,管领契丹汉军,守中都,招安水泊等处。捏儿哥……为右丞,行省辽东。绵思哥袭太帅,监寻思干城,久之请还内郡,守中都路也可达鲁花赤。子二人,灵哥通诸国语,太祖时为奉御,袭其父中都职,子七人志哥,历提刑按察使,入为中书左丞。驴马,备宿卫,为必阇赤,仕至右卫某军都指挥使。子六人,五台奴,袭职;拔都儿,中书右丞;文谦,兴国路总管;蒙花不花,荆湖北道宣慰使;虎都不花,湖州同知;万奴,为人匠副总管。”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耶律秃花,契丹人。世居桓州,太祖时,率众来归。大军入金境,为向导,获所牧马甚众,后侍太祖,同饮班术河水。……有功,拜太傅,封濮国公。统万扎剌儿、刘黑马、史天泽伐金,卒于西河州。子朱哥嗣,仍统刘黑马等七万户……子宝童嗣,总诸军,立成都府。以兄百家奴嗣。自朱哥至百家奴,并袭太傅,总领也可那延。秃满答儿,百家奴之弟,忽林带之兄也,常留中宿卫。后百家奴解兵权为他官,乃授成都管军万户。代将其军。……迁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左丞。……忙古带,宝童之子也,世祖时,袭父职,为随路新军总管,统领山西两路新军。(入云南)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进骠骑卫上将军,遥授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左丞,行大理金齿等处宣尉使都元帅……子火保赤,袭万户。”

这个家族是最早归附于蒙古的契丹人,以后一支率山西两路新军来到云南,据《云南契丹后裔研究》认为火保赤为以后在云南的契丹人的始祖。但并非他们全部家属都迁云南,忙古带所率山西两路新军,也未必都是契丹人,其中应还有山西的汉人。

又《元史》卷一百五十载:“石抹明安,桓州人,岁壬申(1212年)太祖率师攻破金之抚顺州,(明安)策马来降。……命领蒙古军,抚定云中东西两路……中都既下,加太傅、邵国公,兼管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子二人:长咸得不,袭职为燕京行省。次忽笃华,太宗时,为金紫光禄大夫,燕京等处行中书省事,兼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这一家族投蒙古后迁于燕京(今北京)。

《元史》卷一百六十六:“石抹狗狗,契丹人,其先曰高奴。岁辛未(1211年),太祖至咸宁(今乌盟集宁东),高奴与刘柏林、夹谷常哥等以城降。会置三万户三十六千户以总天下兵,遂以高奴为千户。己丑(1229年)从太宗伐金,为征行千户。……子常山,袭为千户。癸丑(1253年),升总管,领兴元诸军奥鲁屯田,并宝鸡驿军,权都总管万户。……子乞儿袭,领本万户诸翼军马……子狗狗袭,至元十七年(1280年)进明威将军,管军副万户,二十四年,迁怀远大将军,夔路万户,移戌重庆。……子安童袭。”这一契丹家族自太祖起兵,投附后,逾数十年已迁四川。

《元史》卷一百九十一:“耶律伯坚,桓州人,至元九年(1272年)转保定路清苑县尹。”此条史料说明,至元代中期桓州仍有契丹人居住。

二、今内蒙东部契丹人的投蒙

《元史》卷一百五十《石抹也先传》:“石抹也先者,辽人也。其先,尝从萧后举族入突厥,及后还而族留。至辽为述律后,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其祖库烈儿,誓不食金禄,率部落远徙。……父脱罗毕察儿,亦不仕,也先其仲子也。……善骑射,多智略。豪服诸部。金人闻其名,征为奚部长,即让其兄赡德纳。……遂深自藏匿,居北野山,射狐鼠而食。闻太祖起朔方,匹马来归。首言:‘东京为金开基之地,荡其根本,中原可传檄而定也。’大悦,命从太师、国王木华黎取东京。师过临潢次高州,木华黎令也先率千骑为先锋。也先……谍知金人新易东京留守将至,也先独与敕骑,邀而杀之,怀其所受诰命,至东京,谓守门者曰:‘我新留守也。入据府中。三日木华黎兵至,入东京,不费一矢,得地数千里,户十万八千、兵十万……定城邑三十二。岁乙亥(1215年)移师围北京,城久不下,及城破将屠之。也先曰:王师拯人水火,彼既降而复屠之,则未下者,人将驻守,天下何时定乎?因之上闻,赦之。授御史大夫,领北京达鲁花赤。时石天应与豪首数十据兴中府,也先分兵降之,奏以为兴中尹。又命也先副脱忽阑阇里必,监张鲸等军,征燕南未下州郡。至平州,鲸称疾不进,也先执鲸送行走所。……也先籍其私养敢死之士万二千人曰黑军者,上于朝,赐虎符,进上将军,以御史大夫提控诸路元帅府事,举辽水之西,滦水之东,悉以付之。后从国王木华黎攻蠡州北城,先登,中石死。子四人曰查剌……查剌袭御史大夫,领黑军。从木华黎攻平阳、太原、隰、吉、岢岚、关西诸郡,下之。遂攻益都,久不下,及降,众欲屠其城,查剌曰杀降不祥,且得空城,将安用?’由是遂免。己卯,诏以黑马分屯真定、固安、太原、平阳、隰、吉、其岚诸郡。及南征,尽以黑军为前列……长驱破汴京……帝悉以诸军俘获赐黑军。……子库禄满袭职。中统三年,从征李璮,中流矢卒。子良辅,袭黑军总管,至元十七年,以功累迁昭毅大将军,沿海副都元帅。二十一年攻沿海上副万户。大德十一年,告老,子继祖,袭万户。(也先兄)赡德纳后亦弃金官来归,为别失八里达鲁花赤。其孙亦剌马丹,仕至辽阳省左丞。亦剌马丹子仓赤,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又《元史》卷一百五十二《石抹阿辛传》载:“石抹阿辛,迪列纥氏,岁乙亥(1215年),率北京等路一万二千余户来归。从击蠡州,死焉。子查剌,仍以御史大夫,领黑军。初其父阿辛所将军,皆猛士,衣黑为号,故曰黑军。……子库禄满袭职……中统三年,以从征李猛,先登,飞矢中额而卒。”中华书局本《辽史校勘记》注十四引《考异》云:“阿辛即也先,译音偶异,史家遂分为二人,各立一传矣。”为是。校对二传,事迹、世系全同。

元许谦撰《总管黑军石抹公行状》:“公讳库禄蒲,姓石抹氏。金灭契丹,易萧为石抹氏。公四世祖库烈儿,闵家国沦亡,誓不食金粟,率部落远徙穷朔,以复仇为本。曾祖脱华罗察,且招徕怀辑,徒众益盛。祖野仙(也先)饶智略,善骑射。……太祖皇帝(成吉思汗)龙兴,挺身而归,出奇计,单骑掩取金辽东。……从下北京,定幽燕,席卷青齐,收地数千里,拜御史大夫上将军,持将击蠡州,死之。子查剌,刚勇善射,有父风。先是,大夫募勇士为前行,号黑军,所向无敌,常自将之。至是仍授查剌公御史大夫领黑军。从下平阳、太原,降益都,南征,力战克敌,直取汴州……以功除真定路达鲁花赤兼北京路达鲁花赤,公其长子也。……袭父职授总管黑军。”

元黄缙撰《沿海上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公讳明里贴木儿,别名继祖,字伯善,迪烈纥人。其先……至辽为述律氏……金灭辽,改命为石抹氏,曰库烈儿者,于公为六世祖,义不仕金。……曰脱罗华察耳者,于公为五世祖,承先志亦不仕。其第二子曰也鲜,公高祖也。……闻太祖皇帝龙兴朔漠,乃杖策来归,公(明里帖木儿)初以沿海军分镇台州(今浙江)……昭毅公(良辅)既老,每怀乡土之念,捐馆之日,家存遗书数千卷,公鬻其故庐,为舟车之费,奉柩还葬柳城(今朝阳)。……公初从昭毅公在四明,师事前进士史先生蒙卿……为学一本于朱子。……自经传子史,下至名、法、纵横、天文、地理、数术、方技、异教外书,靡所不通。而韬钤之秘,则家庭所夙讲,商榷古今亶亶忘倦,妙法征谋如指诸掌。……自号‘北野兀者’。年逾强仕,即请纳禄,……乐台州山水之胜,买田筑室而居焉。”陈述:《大辽瓦解以后的契丹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五辑。

《元史》卷一百八十八:“石抹宜孙……其先辽之迪烈纥人。五世祖曰也先,……也先之曾孙曰继祖,字伯善,袭父职为沿海上副万户,初以沿海军分镇台州。……宜孙性警敏。嗜学问,于书务博览,而长于诗歌。尝借嫡弟厚孙荫,袭父职,为沿海上副万户,守延州。及弟长,即让其职之,退居台州。”

从这一契丹家族世系来看,本迪烈纥人,辽亡,率部落“远遁穷朔”。据陈述考证:“现在根河北岸山地(今额尔古纳河东),尚称苦烈儿温都儿,按达呼尔语‘温都尔’是山或高地的意思(蒙古语同)。……自库烈儿等在该地打牲射猎,该地就形成了契丹遗人的一个据点。”陈述:《大辽瓦解以后的契丹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五辑。成吉思汗起兵,也先投之。据《神道碑》良辅“还葬柳城”,则也先至良辅间数世当居于柳城(今朝阳)。其子明里贴木儿及孙石林宜孙则改居台州(今浙江台州临海),并未回到根河。

这一支契丹人为元征服金朝各地,起了重大作用。但元朝统治稳定后,被远遣浙江。而也先所领黑军,当系他祖先招集的契丹遗人及兴兵后北方契丹人参加者。虽亦屡立战功,但据《石抹公神道碑》载:成宗、武宗之世(1295—1311年)“黑军已式微,多散落他属”。看来也是散在各处,未必能回故土。

三、今东北地区契丹人的投蒙

今东北地区,是金的北京路、东京路、咸平路、上京路所在地。这些地区在金代也有不少契丹人居住。蒙古兴起,这些地区的契丹人都纷纷投附蒙古,其著者如耶律留哥、王珣、移剌涅儿、石抹孛迭几等。

1.耶律留哥的起兵及为辽王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耶律留哥,契丹人,仕金为北边千户,太祖起兵朔方,金人疑辽遗民有他志,下令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防之。留哥不自安。岁壬申(1212年),遁至隆安(今吉林省农安)、韩州(今昌图八面城),纠壮士剽掠其地。州发卒追捕,留哥皆击走之。因与耶的合势募兵,数月众至十余万,推留哥为都元帅,耶的副之。营帐百里、威震辽东。太祖命按陈那衍、浑都古行军至辽,遇之,问所从来,留哥对曰:‘我契丹军也,径附大国,道阻马疲,故逗留于此。’按陈曰‘我奉旨讨女真,适与尔会,庸非天乎!然尔欲投顺,何以为信?’留哥乃率所部会按陈于金山,刑白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以盟。按陈曰:‘吾还奏,当以征辽之责属尔。’”

从以上所引看,耶律留哥本非东北地区人,而是逃亡而来。他首先起兵之地在今辽宁省的东北部和吉林省的西部,他所纠集的应当大都是契丹人,因此他自号契丹军。留哥与按陈的盟誓,表明留哥没有独立起义的决心,自始就准备投奔蒙古。

《元史耶律留哥传》载:“金人遣胡沙帅军六十万,号百万,来攻留哥。……留哥度不能敌,亟驰表闻,帝命按陈、孛都欢、阿鲁都军引千骑会留哥,与金兵对阵于迪吉脑儿。留哥以侄安奴为先锋,横冲胡沙军,大败之。癸酉(1213年)……众以辽东未定,推留哥为王,……国号辽。……金复遣宣抚万奴领军四十余万攻之,留哥逆于归仁县(今昌图四面城)北河上,金兵大溃,万奴收散卒奔东京。安东同知阿邻惧,遣使来附。于是尽有辽东州郡,遂都咸平,号为中京。金副元帅移剌都,以兵十万攻留哥,拒战,败之。”

这是留哥义兵达到的鼎盛阶段。实际上这些胜利都是靠义兵自身的战斗,所求援的蒙古仅派千骑,根本起不了作用,但留哥却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缺乏信心。

2.耶律留哥投元及义军的失败

《元史耶律留哥传》:“已亥(1215年)留哥破东京——耶厮不等劝留哥称帝。留哥曰:‘向者吾与按陈那衍盟,愿附大蒙古国,削平疆宇。倘食其言而自为东帝,是逆天也,逆天者必有大咎。’众请愈力,不获已,称疾不出。潜与其子薛阇奉金币九十车,金银牌五百,至按坦孛都罕入觐。……帝命赐金虎符,仍辽王。又问户籍几何,对曰六十余万。帝曰:‘可发三千人为质,朕遣蒙古三百人往取之,汝亦遣人偕往。’……耶厮不等绐其众曰:‘留哥已死。’遂以其众叛,杀所遣三百人,惟三人逃归。”

这里充分表明了留哥对自己力量缺乏信心,坚决拒绝群众请他称帝的要求,甚至偷偷带着金银去蒙古求封,并允先发三千人为质,导致义军反叛。

《元史耶律留哥传》:“丙子(1216年)……耶厮不僭帝号于澄州(今海城),国号辽,攻元天威。……方阅月,耶厮不为其下所杀,推其丞相乞奴监国,与其行元帅鸦儿,分其兵为左右翼,屯开(今凤城)、保州关(今鸭绿江东)。金盖州守将众家奴引兵攻败之。留哥引蒙古军数千适至。……鸦几引败军东走,留哥追击之,还度辽河,招抚懿州(今阜新)、广宁(今北镇),徙居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乞奴走高丽,为金山所杀,金山又自称国王……统古与复杀金山而自立,喊舍又杀之,亦自立。戊寅(1218年)留哥引蒙古、契丹军及东夏国之帅胡土兵十万,围喊舍,高丽助兵四十万,克之,喊舍自经死。徙其民于西楼。自乙亥岁留哥北觐,辽东反覆,耶厮不僭号七十余日,金山二年,统古与、喊舍亦近二年,至己卯(1219年)春,留哥复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