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
15215100000016

第16章 时空宇宙——天道与哲学(5)

关于八卦的起源,古来说法比较一致。《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雾灵叟:《易经探微——六十四卦经解读》,气象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页。《史记·日者列传》也说:“伏羲作八卦。”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215页。孔安国、刘歆等大学者也有类似说法。此后,古籍对此均无异议。近代以来,渐有学者认为,此说虽广为流行,却失之于笼统。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其由来上矣。而八卦,如前所述,是文化和思维相当成熟以后的产物,晚于“河图”,近于“洛书”。李晶伟《太极与八卦》一书认为:“八卦的形成当在结绳之后。结绳用来纪事,改结绳为书契时产生八卦。”《太极与八卦》,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考之以《说文》、《尔雅》等经典,此说大抵可信,但也尚需稍加修正——改结绳为书契时“方有可能”产生八卦。增加这四个字,似乎就更有点余地了——进入比结绳而治更进步的书籍时代,使八卦的产生具备了条件,但也不是立即就产生出来的。事实上,根据现代的研究,八卦从产生到定型当经历了一个相当长久的演变期,甚至在基本数字上也经历了几次转换参阅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0—64页。。故此,八卦的产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从思维发展与人类认识的进化规律来看,在“河图”的历法体系流行时期,华夏民族尚只有四正方向的认识,还不能够明辨四正与四隅之间的差别。“洛书”的流行,意味着八方观念的确立,晚于“河图”的年代。如前所述,从四正到八方,是一个认识史上的飞跃,如果说这飞跃来得艰难持久,当不是想像之词。人类对方位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一些落后的民族,至今只有东西两个方向的认识。所以说,八方观念确立之后,才可能产生于进一步抽象化的八卦体系。“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古训,恰可印证我们的推理。古来治《易》的人又大都承认八卦与九宫的关系,这就更有助于理解八卦形成的年代问题。

据上节所述可知,九宫的确立来自“洛书”的格局,而九宫的格局又为八卦图式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模式。请看所谓伏羲先天八卦与九宫数字相配合的序列:

乾配九,坤配一,巽配二,兑配四,艮配六,震配八,离配三,坎配七,中央配五。

由此,先天八卦的序列完全吻合于九宫——各方之数的和等于十五,形成一个“魔方阵”。至此,八卦与“河图”、“洛书”的内在联系已不言自明。

二八卦与时空

八卦在中华文化的流传中分为三种组合图式。第一种据说是依伏羲八卦方位序排,叫做先天八卦;第二种依文王八卦方位序排,叫做后天八卦;第三种融先天、后天为一体,叫做孔子八卦。

先天八卦

所谓伏羲八卦方位的先天八卦和文王八卦方位的后天八卦,其理论根据皆来自《易·说卦传》。关于两者的不同功用,邵雍《皇极经世书》说:“先天乃对待之体”,“易之本也”。后天为“流行之用”,着眼于功用方面。邵雍说:“先天非后天,则无以成其变化,后天非先天则不能以自行也。”李晶伟:《太极与八卦》,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引《序卦传》。这就是二者的关系。说得通俗点,伏羲的先天八卦,体现自然之象,是《易》学之根本;文王的后天八卦,具有运用之妙,体现《易》学的功用。先天八卦离开后天的体系,就缺少了穷尽世间变化之理的途径;后天八卦没有先天的体系则缺少了立足的根本。

孔子八卦依据“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道理,排列成一种融先天、后天为一体八卦方位。乾卦之左(坎、震、离)为天道之象,乾卦之右(巽、艮、兑)为地道之象。孔子八卦乃是一种统天地、合时空、兼体用的综合卦。此卦惜后世不传,古籍中也少有记载。

后天八卦

八卦如此排列的文化心理基础是什么呢?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说:“乾南坤北,列天地配合之位,离东坎西、分日月出入之门。”同上,第33页。显而易见,先天八卦记录着先民的宇宙观念:那八卦排列成圆图,来自于古人对天体宇宙的印象,是所谓“天道曰圆”的形象表现;那乾?瘙椸在上,坤?瘙椺在下,是所谓天在上,地在下的象征。由此出发又确定在乾南在上,坤北在下,离东在左,坎西在右的四正方位。所有这些都与先民的生存空间以及空间意识的自觉有关。

这种空间意识的自觉渗透在先天八卦的每一卦画中——其中一爻的变动都有着天文与时空的依据:根据太阳在空间的移位,光线照射之强弱,地球表面上接受阳光热量之多寡,安排卦画的奇偶之象,蓄存天文与时空信息。根据它的符号语言,我们可以复制出昼夜运行的不同时段与朝、昼、夕、夜模拟天象图。如:

?瘙楀(离)为朝日之象。李晶伟先生说:“离卦为日,卦画上象征一轮红日冉冉上升,它初露地平,天空还是处于白昼和黑夜的过渡状态,因此卦画阳中含阴。少阳之象。”李晶伟:《太极与八卦》,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孔子八卦

?瘙楃(兑)?瘙椸(乾)?瘙椼(巽)三卦为白昼之象。?瘙楃(兑)卦在东南,表示太阳逐渐升高,温度逐步上升,因此是“居阳二分,阴一分之地”,卦画因而以二奇一偶来表示,意为阳中之阴。太阳经东南至南天,以乾卦象之。乾为纯阳之卦,系阳中之阳,象征正午太阳普照大地,日过中天而西斜是为西南?瘙椼(巽)卦之地,也是“居阳二分,阴一分”的地位,二奇在上,一阴在下,为阳中生阴之象。

?瘙椾(坎)卦为夕,日落西山之象。地球于时仍有一段光亮时间,俗称“黄昏”,因此,卦画在阴的包围中,尚有一阳爻。

?瘙楁(艮)、?瘙椺(坤)、?瘙椻(震)三卦皆为阴爻为主,表示黑夜之象。其立说的依据大体同上,此不细赘。

三八卦时令举隅

与“河图”、“洛书”的作用一样,八卦从开始起即与观影纪历有关。有述八卦所记录的自东而西、自西返东的朝、昼、夕、夜四个天象,与地球运行的规律竟完全一致,且方法简单——一组含有象征意义的线段组成一个基本格局,从这个基本格局出发,却可以推衍出年、季、月、日、时一个完整体系。其蕴含之丰富、令人折服。所以,《易·系辞》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智)。”雾灵叟:《易经探微——六十四卦经解读》,气象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只要真正懂得了八卦所表示的昼夜夕替这一基本格局的道理,就会举一反三,搞通天人关系。于是,他就将被众人视为“智者”。

以如此简括的图式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华夏先民在科学上的早慧以及抽象认识能力的早熟。下面简介一二,以了解八卦是怎样表现天文历象的。

年的表示法。古人在不断测定日、月和其他星球对于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动中,发现了四季变迁及月亮圆缺等天文知识。根据自然规律与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定出年、月、日、时的长度,以用于农事生产、打渔狩猎。《易·系辞》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这里的“日月运行”,其实是指时令推移。在古人眼中,一个寒暑周期即是一年,称之为“一寒一暑”,阴生起于北,阳生起于南,寒暑相易,起始于冬至与夏至两个节气。先天八卦以其初爻象征一寒一暑的气候变化,如先天八卦图所示,乾、兑、离、震四卦的初爻皆为阳,乾为夏至;巽、坎、艮、坤四卦的初爻皆为阴,坤为冬至。其意是用阳爻和阴爻表示整个宇宙在总体上是阴阳均衡、寒暑对立的统一。

四季的表示法。八卦中,离、乾二卦的上爻为阳爻,坎、坤二卦的上爻为阴爻。这四个上爻是用来表示季节气温变化的。春暖花开,阳气上升,离卦上面的阳爻就成为春的象征。夏季暑热,阳气鼎盛,故以乾卦的上爻显示炎夏的特征。摇落秋为气,金风发微凉。寒天将至,阴气上升,故以坎卦上面的阴爻记录萧瑟秋季的特征。冰天雪地,阴风刺骨的冬季,恰适于坤卦阴爻的特征。

八卦亦可以用来显示月的运行。以八卦象征月亮的圆缺盈亏的方法,古称“纳甲法”。《参同契》绘有月相变化的“纳甲图”,其所示与当今天文学对月亮的观察基本一致参阅李晶伟:《太极与八卦》,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八卦》部分。。此外,八卦可以配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与天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限于篇幅,于此从略。

无论先天、后天,还是孔子八卦图,当年都以至简之理,说明“天下之赜”,从八卦所“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同上。的现象看问题,它不只是包括天文、地理,还内涵着哲学、数学、物理、乐律等各方面的学问。其内涵远比“河图”、“洛书”要丰富得多,实用得多。它是晚于二者又与二者有着内在联系的更成熟的文化物。这也是它长年风靡的重要原因。

天体论争的文化含义

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是一种色彩斑斓的古国文化。其多元性来自其幅员辽阔的地域,来自于不同族团在各自地域内的天才创造与独立发展。沧海桑田,风云巨变,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出现,带来一次次版图的重新组合,然而,如此辽阔的疆域,最终走向稳定的一体化,几千年无大变化,真真得力于华夏先民理性的早熟,观念、哲学的早熟及其稳定的延续发展。一句话,得力于文化的巨大的整合力与向心力。在诸多观念中,天圆地方观念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垂青,尽管文化的发展曾带来长期的天体论争,然而,最终的结论却几乎始终围绕着对这样一个中心观点的认同。

一天圆地方说

《大戴礼记》记录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参和一个叫单居离的人对话,谈到古已有之的“天圆地方”宇宙模式,单居离表示不理解,因而向曾参请教。曾参回答说:“天圆地方并不是说天就是圆圆的,地就是四方形的,而是说,在观念和道理上,天应该是圆的,地应该是方的,它们是在阐述一种古人认定的道理和政治概念。假如自然界真的是天圆而地方,那么,地的四个角就有可能因圆掩盖不住方而暴露于天外了。”曾参的这番解释,使单居离茅塞顿开,表示折服。

故事告诉我们,进入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天圆地方”这一中国原始时代形成的理论,受到了一次理性与科学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