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
15215100000020

第20章 象天设都——天文观念与中国建筑(3)

明间的设计思想,贯彻了自董仲舒以来,神化皇权的一贯伎俩:“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谓“天高其位而下其施”,意思是天处在很高的位置,施惠于万事万物,所以至尊。“藏其形而见其光”,说明神看不见形貌,只能看到它的光亮,唯其不见形貌,又无处不在,才更神秘、更具有权威性。这就是天道,亦为人道。人君法天而治,必依此天之范式而行政施恩,教化天下。

另外,太和殿中还存在着神秘数字的运用。九开间,七十二根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六根金龙柱巍立中央。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九为阳数之极,六位阴数象征,九六相交,表现阴阳和谐、得天独厚、顺治天下的意思。完全超出实用需要的林立的巨柱,经过数字的排列组合,表现一种政治语汇,显示出帝王的威严、统治的永恒、天神的护佑、国祚的永久安康……

金碧辉煌、正正堂堂、坦坦荡荡、大大方方的故宫,沉浸在传统精神、传统思想的汪洋大海之中……

二故宫建筑的哲学思想

作为政治性的建筑,故宫以物质形式,实践着民族的哲学和意识形态——精雕细镂的土木构件,巍峨壮观的门阙宫阁,无不闪现着理性与睿智的晖光。似乎每一局部,都能生发出一串哲人的妙语:“一阴一阳之谓道”,“合阴阳而两仪交泰”、“朱雀玄武避不祥,苍龙白虎守四方”……

的确,在故宫,大到赫赫有名的三大殿,小到砖石门柱,都以固态的形式,编织着深奥的哲学语汇。它无愧于这样的殊荣:人类文化史上以物质形式表现精神语言的绝代佳作。

中国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历代顶礼,百朝遵奉。物化到统治者的生活中,宫廷建筑就成为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故宫是其中最标准的教科书。

故宫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外朝的主殿布局采用奇数,称为五门、三朝之制,这正是中国哲学习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缘故。内廷宫殿多用偶数,如两宫六寝。当然是下方、后方、偶数、负数在中国传统中习以为阴的缘故。

阴阳学说讲究辩证,有“阳中之阳”与“阴中之阳”的学说。故宫忠实地实践这一思想。设计中,外朝的主殿,太和殿为“阳中之阳”,内廷主殿乾清宫,则是“阴中之阳”。中国哲学与美学又讲究同中求异,因而这两座大殿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

屋顶均用重檐庑殿式,室内天花中均装有藻井,殿前设御路,丹墀上设日晷、嘉量,这是“阳中之阳”与“阴中之阳”的共同点。

外朝与内廷大殿又有相异点。仅就台基分析,外朝三大殿,清一色白石钩栏、须弥座。晴天,日光反射,熠熠生辉。千百个傲然的螭首,投影在层层叠退的白石座上,构成一幅色彩明快的水彩画。雨天,三层台基洗刷一新,清新的空气中,螭首有如千龙吐水,蔚为奇观。而内廷乾清宫,前半台基用须弥座、白石钩栏,北朝则用青砖铺基,上面改用低一级的琉璃灯笼砖围栏。与外朝相比,那排场、那气象,相去甚远。这便是“阳中之阳”与“阴中之阳”的区别。

故宫中,阴阳观念流贯,五行思想俯拾。

社稷坛最典型、最直观地体现五行思想。台基做出表现方位的五色土,坛上的四周砌以矮墙,矮墙按五行体系做出各色琉璃瓦顶:东方为青蓝,以应五行之木;南方为赤,以应火;西方为白,以应金;北方为黑,以应水,中央为黄,以应土——方位、色彩,严格纳入规范的五行系统。

五色中的青、绿、蓝,为木叶萌芽之色,象征温和之春与生命初发,方位为东。所以,紫禁城东部的某些宫殿,如原为太子讲学的文华殿,以前用绿色琉璃瓦顶(明嘉靖时因用途改变才改用黄顶)。清乾隆年间所建南三所,系太子宫。由于幼年在五行生化过程属“生”,对应东方木,故用绿色瓦顶。而太后、太妃一类,五行生化过程属“收”,对应西方金,所以,自汉代开始,太后宫室多设在西侧。紫禁城中,寿安、寿康、慈宁等宫室都布置在西部,正是五行哲学的正宗产物。

风水,历来是中国建筑考虑的课题。从日照、风向这些直接关系生活的因素考虑,历代要求做到:冬背风向阳,夏迎风纳凉。从这里出发,背山面水是相地卜宅的最基本条件。

故宫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北高南低,日照、排水便利,可谓形胜之地。为优化环境、背山面水,以合风水术原则,城后堆起万岁山(景山),城前开挖金水河。金水河的开凿与命名,也与哲学有关。根据风水术来龙去脉的理论,水应来自乾方,出自巽方。紫禁城内河自西北乾位引入,沿内廷宫墙之外西侧逶迤南行,至武英殿转向东行,进入外朝的太和门,最后从宫城东南的巽方流出,形成了最理想的流向。河的命名与五行相连。此水从西来,于五行系统西方属金,因此命名为“金水”。

五行系统中,赤象征喜庆,所以宫墙、山墙、宫门、立柱、窗棂多漆为红色。而平民建筑中,门户、立柱等只能油为黑色。因为,五行系统中,黑为水,为“恐”,象征对圣明君主的诚惶诚恐。如果百姓漆红门、立红柱,则被视为犯上作乱。只有在过年过节,皇上与民同乐时,才允许贴红对子、挂红灯笼;结婚等终身大事,才可以送红笺,贴红喜字,穿红服饰等。

旧中国的繁文缛节,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用主义的传统哲学,与政治结合,无处不显现它的存在。

三象征:天人合一的建筑特色

作为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是一种伟大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主要表现在,用象征来寄喻理想。

其表现手法由来已久。《考工记》说:“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取六甲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

根据《考工记》的上述思想,中国建筑是一种象征艺术。尤其宫廷建筑,象征之意,灿若繁星,触目可见。正因为如此,虽然并无明文表记,先儒们却可根据它们的象征意义,进行文化学阐释。

中国建筑中的象征,主要是政治意义上的。上古人从天体运行中,发现了北极星的神秘莫测,把它看成是超自然的神力所在,拥戴它作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当时,建筑只是从格局上模仿,讲求“象征物”(想像中的天体世界)与“存在物”(建筑)的物物对应;或以内城建筑群体象征紫微,以外城建筑群象征二十八宿及全天星斗。这是纯粹的“法天”、“象天”的象征阶段。如秦代唯天象是则,追求天上人间混而为一,从建筑布局、样式到名称,一律以天象为准:以渭水为天河,皇宫为紫微,阿房为离宫等。

从具体的比附到抽象的象征,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最初是汉代人的“览秦制,跨周法”,引入象征性对应手法,到隋唐较大幅度的京城格局革命,最终定型于以一条中轴线来统领宫廷建筑布局。出现了对称、整饬、起伏、错落,而又完整统一的明清故宫式的,象征意味极浓、天文色彩深蕴不显的理想化建筑群。

两期相较前期以突出“天权”为主,通过对天的“再现”,来显现神圣的权威;后期以突出“皇权”为主,通过对天的象征性“表现”,来显现帝王的权威。前期的象征,手法简单明白,参照物十分清楚,多是形似的象征;后期的象征,手法抽象隐晦,参照物不十分清晰,大多神似而已。前期建筑,多因追求具体形象而建筑样式多变;后期建筑,多因以命名的方法象征之意,建筑形式整齐而化一。

中国建筑,命名非常考究。其中,多寓以鲜明的政治象征意义,一般以“长治久安”、“天下和谐”为中心。以故宫为例,总括为紫禁城,即已是天朝的象征。而故宫的中心——太和殿的命名,更是寄托了强烈的统治意识。

太和殿的“和”字,既能体现当权者的政治观点,又能体现他们的美学观点。从政治上看,所谓“太和”,乃是对君主制下所形成的一切秩序的得意的自诩。它象征着天朝秩序处于最原初、最高境界的“和谐”状态,天经地义、神圣难犯。这里字面的象征意义。作为建筑实体,太和殿的设计可谓名副其实。它不仅是故宫最高大、最宏伟的主体建筑,而且位于北京城、紫禁城之中心,处于故宫对角线相交的焦点上,恰是一个“居要”而统领一切的“枢轴”。因此,它从名到实都意味着和谐秩序,表现出统治者的绝对自信!

从审美观点看,从太和殿建筑为中心的建筑群体,体现了专制统治的理想秩序,因此是一种和谐的美,是华夏民族的数千年理想追求的完美物化。故宫建筑群,虽然有主有次,有高有矮、有大有小,琳琅满目,然而各建筑间彼此沟通、彼此连接、彼此呼应、相安为一,形成一个面积宏大、气势磅礴、高度和谐统一的整体,整座故宫像是一件工艺细腻、通体无瑕的完美工艺品。

这种和谐的美,又体现在一系列象征性名字与建筑物相互结构,构筑专制理想大厦的多样的统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建筑与名字交相辉映出“和谐”的光芒;“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诸门的命名,于“天—地”、“东—西”几组对立的要领中,表现出的是完整的统一,是普遍的“安和”。这种和谐统一之美,多是在对立中显现的,它显现中华文化的辩证智慧,形成了故宫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

总之,在整个宫廷建筑的营造中,无论三大殿也好,诸门阙也好,其和谐的立意通过大与小、宽与狭、明与暗、高与低、动与静、繁与简、圆与方等矛盾法则错综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多样化的统一。或雕梁画栋、镂金错彩,或单色红墙、单色黄瓦,或巍峨挺拔,或低矮回曲,或欲放先收,或欲收故放,充分体现了“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这一辩证的艺术法则,是实用、艺术的尽善尽美的结合体,表现了华夏民族伟大的创造力、集体智慧与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