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
15215100000022

第22章 负阴抱阳——中国传统环境理论(2)

除上述九龙分类外,还有八格和十二格之说。总之,通过寻龙捉脉,清楚地认识人居环境中的山体的来龙去脉,山脉的起止。最后辨认其祖宗和父母之山,故又称“寻龙认祖”。经寻根认祖,明确中国群龙之首的昆仑山,为太祖山。由昆仑发脉起峰的高山、亚高山为太宗山,如天山、巴颜喀拉山、喜马拉雅山等。然后依次为:少祖山,即中山;少宗山(低山);父母山,又称主山、坐山、乐砂、靠山,一般呈丘陵或岗地状。

觅龙,就是对山脉的观察选择。因而,在寻龙认祖过程中,传统风水术要对龙脉进行吉凶的分析评价。吉凶评价中,所谓吉龙,要求山脊光滑圆润,尖利秀美,势雄力足,气势磅礴,形神厚重,群山似珠滚,气脉贯注,绿树华盖,气象万千;所谓凶龙,是指山脉无势,崩石破碎,歪斜臃肿,势弱力寡,枝脚瘦小,树木不生的童山。这些评价,大体不离前边论及的“九龙”、“八格”、“十二格”理论。在此不作详细论述。

二察砂

砂,泛指环卫建筑基址的山,是隶属于背景之山——来龙的小山、丘陵,或岗地、台地。在风水格局中,砂乃泛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村庄或单体建筑)的群山,并与城市后倚的来龙呈主从关系。如《青囊海角经》说的龙与砂的关系、砂的环境景观意象:“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位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决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参阅王深法:《风水与人居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龙与砂的君臣主从关系是天人合一文化道德精神的泛化。这说明中国文化传统将风水理论也纳入了观念、教化的系统。

察砂,就是考察居地环境中的龙、砂空间围合格局,即考察居地的地形地貌是否具有“聚气、藏气”的地理环境。风水中,不仅要求龙脉能“迎气、生气”,而且力求能在居住地“聚气、藏气”,这就靠山环水抱的环境来实现。因此,以考察分析居住地山丘、岗阜为主要对象的察砂,是形法风水的重要环节。

风水术忠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框架,是这种原型理论的具体应用。因此,察砂,首先照中国传统天象格局,也就是按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灵”方位的格局具体分析砂的空间布局。《地理人事须知》云:“《典礼》注云,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则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别四方之山,非谓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同上。这里的前后左右,本是依据坐北朝南的传统坐向确定的。但在选址考察的实践中,也可视居住地朝向而定。故这里的“四灵”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只反映与居住地基址(穴位)的相对位置关系。

砂可分为许多种:住宅两侧,遮挡恶风的侍砂;从龙拥护,外围御风的卫砂;绕抱住宅,迎接吹乐的迎砂或乐砂;面前侍立,远处作揖朝拜的朝砂;近处低伏的案砂;耸立在出水口两侧的水口砂。如《博山篇·论砂》云:“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容拥抱,命曰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环抱穴后,命曰迎砂,平低似揖,拜参之职;面前侍立,命曰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转引自王深法:《风水与人居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对砂的吉凶作出评价是察砂的重要内容。《博山篇·论砂》中说:“砂有三类:肥圆正为富局;秀尖丽为贵局;斜臃肿为贱局;……破碎的、直强的、狭逼的、低陷的、斜乱的、粗大的、瘦弱的、短缩的、昂头的、背向的、断腰的皆砂中祸也。”同上,第67页。砂为臣道,以垂头伏行为佳,布秀呈祥为吉;以端庄方正、秀丽为吉,破碎尖削、奇形怪状为凶。在风水实践中,又按“五行”原则,将砂山形态归纳为:木形砂山,头圆体直;金形砂山,头圆足阔;火形砂山,头尖足平;水形砂山,头平生浪;土形砂山,头平体秀。

风水模式图

就青龙、白虎两砂而论,风水认为“左为上”,称“上砂”,故青龙砂要求高大;“右为下”称“下砂”,故白虎砂应低缓。口诀称:“青龙要高大,白虎不抬头。”

玄武砂,又称乐砂、迎砂、主山、坐山、靠山等,是所选建筑基址横枕背靠的山。玄武砂通常以山体圆秀,植被茂盛为吉。

案砂,又称案山、朱雀砂,一般指建筑选址南面所面对的小山。要求低小形美,如玉几、横琴、眼弓蛾眉,呈笔架、天马、龟蛇、金箱、玉印、书筒、席帽之类。形状是居住环境的“对景”和“聚焦点”,可使“穴前收拾周密,无元辰直长,明堂旷阔,气不融聚之患”。

朝砂,又称朝山,也是朱雀砂,相对于案山较远的一种山体。要求“远朝宜高”“贵于秀丽”,呈“远峰列笋天涯青”之势,单独发脉,特来为贵。要有情朝拱,特异众山而独秀者,凡迢迢远来,两水夹送,拜伏而至者谓之“特朝山”,为最上格。

除前朝后乐和左右龙虎砂以外,在外围远山围绕,起到补缺障空作用的“山外之山”,状若城之垛,称“罗城”。“罗城”之山,要求重叠高耸,恰如“拱役环抱无空缺,宛然造就一乾坤”,是风水格局中的“局外局”。它构成地貌学中一个相当独立的地貌单元。如河谷盆地中盆边的高丘、低山、围合成一个盆地的“世外桃源”。

三观水

水,在传统风水术中指水源、水流。观水,就是考察地上水和地下水的水源、形态、布局及水质。在自然界中,水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生命活动必备的条件。因此,水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中国风水认为:水能“载气纳气”;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养万物。大山脉虽能“迎气生气”,山环能“聚气、藏气”,但还需水纳气、载气,才能形成理想的气场,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古人认为,山和水虚实相生,可以带来生气,有益于生产、生财。这种信念使古人形成一个朴素的共识:“山主贵”、“水主财”。因此,山水成为风水中重要的内容,所谓“地理之道,山水而已”。

观水的内容,首先是水口、水源的考察。水口由水口山(即水口砂)构成峡谷流水通道。两山挟一水,即为水口。犹如人之鼻息道,命运攸关,故风水喻为“气口”,极为重视。一般在水口间设桥梁、置庙宇、种林木,叫做“建台立塔本相宜”。水口,分入水口和出水口。入水口,风水中又称“天门”,来水不见源头的,称“天门开”,吉。出水口,风水中亦称“地户”,不见去水,谓“地户闭”,吉。天门宜开,则财源滚滚,地户宜收,则财气不散。

水口砂要求“不可空缺,令水直出;必其山周密稠叠,交节关锁”。在形态上,既须险要,又须至美,以壮观瞻。《风水与人居环境》一书指出:“《地理大成·山法全书》说:‘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直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日本学者郭中端在《入山观水口论》中认为:‘所谓探寻两山之间的水口,从地理环境来看,就是观察寻找一种环境与另一种环境的接点。’”参阅王深法:《风水与人居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金龙环抱

观水中其次是观察水系的布局和形态。水系布局分“到局”和“不到局”:所谓“到局”,指水流入明堂,也就是水流到山前平地,为吉;所谓“不到局”,是水流反跳,即建筑基址处在河流的凹岸,为凶。水流形态可分四种:随龙水,顺山势而来,贵有分支;拱揖水,左右相从而至,贵在前面;绕城水,前后环抱,贵在有情;腰带水,弯弓左右流过,贵在环流。《水龙经·论形局》云:“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对水形的总体要求,古来讲究来水屈曲者有情,去水盘桓者有情;水抱有情为吉,直去无收为凶。风水中又将“坐下而出”的水流称为“元辰”,“入穴而聚”的水流称为“交合”,元辰之水不宜直流,交合之水则要分明。

观水还讲究观势,包括水体类型、水深和流速。1.按水体类型有不同要求:海水,以潮高水白为吉;江水,其势浩荡,弯抱屈曲为吉;湖水,万顷平镜,湖滨广阔为吉;溪水,屈曲环绕,聚注深缓为吉;池塘,天然为贵,人工次之;泉水,味甘、色莹、气香、四时不涸为嘉泉;冷、喷、漏和瀑布泉为凶泉。2.看水深,以深水为吉,浅水为次。3.察流速,缓流为吉,急流为次,洪流为凶。观水中最后还要尝水质,水质清明、甘甜为吉;浊暗、苦涩为凶。这一点最重要,也是最实惠的。

四点穴

穴,是风水系统的一种比拟,以人与穴位的关系比拟建筑基址和周边环境的关系。现代科学已证明,中医学的人体“穴位”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体电阻最小之处,是人体内外交流最敏感的窗口。中国风水的“穴位”,是阴阳之气交融之处,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建筑基址的理想所在。晋人郭璞《葬书》说:“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穴又引申为龙脉止聚、砂山缠护、川流萦回,“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之区域点。故有称“区穴”、“明堂”、“堂局”,穴为它们的核心之点。

“明堂”一词为周代所通用,但它的起源更早。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神农之治天下的时代,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而当时的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所谓“以时尝谷,祀于明堂”,与《礼记·月令》中记:“天子居明堂,以时尝谷之始”是一致的。儒家把“明堂”与“王政”等同。史书记载,孟子曾劝齐宣王说,明堂是君王之堂,“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至于“明堂”的建筑形式,是“有盖而无四方”,但具有“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的功能。由此可见,以“明堂”来类比人居地或“区穴”,就意味着这环境处于中央,在精神上具有与神明感通的神权功能,生活中又具有“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的生态功能。

明堂自古为“祭祀之所”,故有明堂素有“以洁净为德”、“以宽平为贵”的说法。在穴位确定后,在规划布局中一般城镇主街道十字相交处定在穴位上。古时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县衙以公厅为正穴,宅舍以中堂为正穴,陵墓以葬口(金井)为正穴。

所谓点穴,就是寻找天地之气聚会地,点出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的地方;就是标定“取得气出,收得气来”之地,作为建筑基址。也就是通常所谓:“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阳齐全而又平衡,为最佳境地。”点穴,是风水选址的关键之关键,是选择人居环境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困难的。《葬经》有云:“三年寻龙,十年点穴。”也就是说,穴位不是一般人凭眼睛能看得出来的,而必须借助有形的山水、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间接判断、验证“天地之气聚会”之处,这就要求风水家具有渊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实现“穴不虚立,必有所倚”,“以龙证穴”、“以砂证穴”、“以水证穴”的要求。

点穴的几种位置

穴,按其自然山水围合的形态,即地貌单元的形态,可分为四大类:窝穴、钳穴、乳穴、突穴。

窝穴,又称开口穴或窟穴,形像燕窝。《葬书》说:“如燕窝,法葬其凹处是也。”窝穴常出现在山区,如浙江龙泉县城。

钳穴,两脚叉开如钳子,又称开脚穴、叉钳穴、虎口穴等。沿海平原较多,如温州的乐清县城旧址。

乳穴,呈现开臂,中间延生乳头的形状,又称悬乳穴、乳头穴等,丘陵平原皆有之。如宁波的慈城镇、象山县丹城镇均为典型乳穴。

突穴,呈现平中起突、起顶的形状,又名泡穴。《葬书》言:“形如覆釜,其颠可富”,丘陵盆地常有突穴地形,如杭州市富阳县的新登镇旧址。

受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影响,建筑风水中常类比人体,点穴的过程也是这样,自上向下划分三种穴:一在头部,二在脐眼,三在阴部。如《雪心赋正解》中云:“上聚之穴,如孩儿头,孩子初生囱门未满,微有窝者,即山顶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脐,两手即龙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转引自王深法:《风水与人居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在《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卷二的“穴场”评述中,将穴类比人体的“三穴”与“四穴”:“自顶至腹皆不作乳突之穴,以露风不成也。胯下有窝乳二穴,乳男形,窝女形,此为生生之根于穴,有穴以此为正也。”同上。

风水中一般认为,穴以乳、突为佳。因为它可与周围环境的基相景观(或称背景),形成某种空间上的隔离与对比,如大山中求小山;小山中求鹤立鸡群者,使穴场相对独立,形成类似“九龙戏珠”、“五凤朝阳”等地形格局。《撼龙经》云:“凡穴星起顶谓之突”,“穴不起顶非真穴”。要求穴突于明堂上,如盘盛杯,如茵籍足,能“俯视明堂,环视罗城”。穴星呈依靠祖宗、父母山怀胎分枝而出,但需枕山(主山)“结咽束气”,似绵又断(鞍部),这就是所谓山龙之“胎”。穴星自父母孕育之后,以似连似断的“脐带”(起伏岗地)与父母山气息相连。这就是地理上所谓的“胎息”。这个脱离父母山、相对独立的突穴可称之“玄武脑”,也就是在玄武的龟头部分点穴。

穴的选择,关键在于找到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的真穴。对于一个单体建筑,如住宅、墓地,“穴的”就是要正确地定出“穴点”。形法风水在穴区确定后,再用两种“土石测量法”完成“点穴”。一是“尺度测量法”,也称“土坑法”。在大致选定的建筑基址中心,挖一个土坑,将挖出的土捣细过筛,再将细土回填入坑,不能压实,填土至地而齐平,过一夜。次日早晨看土面变化,若松土隆起者,则地气旺,为吉,真穴。这是一种以土证穴的方法。回填松土隆起抬升,实为生土壤毛管水作用,使地下水回润上行土壤吸水膨胀的结果,达到“以水导气”的目的。二是“重量测量法”,亦可称‘容重法”。这是一种秤量单位体积自然土壤重量的“土块法”,从大致选定的建筑基址中切取一立方寸体积的土块,秤重,九两以上者为吉地;七两者居中;三四两为不吉,或用“斗”量土秤量的“斗土法”,将基址之土捣细,量斗秤重,确定所选建筑基址的等级。相传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在温州旧城选址中,就用此法舍江北,取江南,定鹿城。说明古人在城市和宅基地的选择过程中是十分重视点穴这一环节的。

五取向

取向,就是决定方向、朝向,大至城市主轴线的走向,小至单体建筑朝向。这也是园林设计中“对景”的选择,“视线走廊”的决定。建筑朝向,一般指与建筑基址垂直相对的方向,是建筑基址选择和布局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朝向的抉择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景观和建筑功能等环境和美学因素。

取向中气候因素,首先考虑风向和热辐射。风是构成气候环境的重要因子,空气运动形成风,风是流动的空气。风水中选址取向必求“藏风纳气”,避免强风、恶风。中国古人按风向方位定风的性质,绘制成占风图。认为:西北风为折风;北风为大罡风;东北为小罡风;西风为冲风;东风为宄风,都是对人不利的风。西南为谏风,南风为大弱风,东南为小弱风,均对人有利。其中以东南、西南为最好。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冬天刮西北风,夏天刮东南风,以趋利避害为原则,一般取朝南方位,已形成“面南文化”和中国式的方位定式。但具体到不同纬度热量带,还有待主导风向和地形的围合而定。如长江以北的温带、北亚热带,人居环境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冬冷”和风沙,故建筑朝向接近西南“热轴线”为主,与西北“风沙线”垂直;长江以南的中、南亚热带,夏秋闷热成为主要矛盾,故应偏向东南季风的主导方向为好,偏向程度应随纬度增加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