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
15215100000034

第34章 养生与修炼——养生中的传统哲学(3)

呼吸修炼也是一种道教气功的炼“气”之法。传统医学认为,气有与天气自然相通的呼吸之气,生而俱来的先天之气,水谷滋生的后天之气等。而道家的呼吸修炼,正是通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和调周身之气,并使之祛病延年的一种功法。《庄子·刻意》所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意即指此。

在具体的修炼上,道家的方法名目繁多,然而从养身角度看,比较实际的还是鼻纳口吐,纳一吐六之法。这种方法,《服气经》介绍道:“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洪丕谟:《中国古代养生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7页。又说:“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同上,第157页。这里明确指出了吐气的重要性。

呼唤修炼的最高境界是胎息。《后汉书·王真传》说有一个叫王真的长于养生,活到将近一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注解解释胎息的方法和名词道:“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胎胞之中,则道成矣。”葛洪《摄生三要》则认为:“须要其气,如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胎胞中,故曰胎息。”同上,第158页。

葛洪所说的“不以鼻口嘘吸”,从人体生理说,其实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道家的胎息大致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探究:其一,是在修炼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至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像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处在母亲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

对于胎息,前人还有《胎息铭》以述其秘: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

吐唯细细,纳唯绵绵。

坐卧亦尔,行立坦然。

戒于喧杂,忌以腥羯。

假名胎息,实曰内丹。

非止治病,决定延年。

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洪丕谟:《中国古代养生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页。

看来,铭中所说“细细”“绵绵”,还是比较实际的。其中所谓“假名胎息”,实际上与内丹有着一定的联系。

叩齿鼓漱。我国道教徒有一种每日必做之功,就是所谓的“叩齿鼓漱”功法。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出:“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宋代王玮《道山清话》说:“人之叩齿,将以收召神观,辟除外邪,其说出于道家者流,故修养之人多叩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却病延年笺》也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清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数遍,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及凡小解之时,闭口咬牙,解毕方开,永无齿疾。”关于“叩齿鼓漱”诸法,至今民间流传很广,基本做法是:清晨起坐,闭目绝虑,舌抵上腭,调匀呼吸,然后叩齿十四遍或三十六遍。叩后用舌左右前后上下沿着齿龈搅转十四遍,这样舌底两脉自然汩汩流出津液,等津液满口之时,再鼓漱十四遍,最后才把鼓漱之液,分三次用意念吞送丹田。此法简便,受人欢迎,有民间歌诀为证:

热极风生齿不宁,清晨叩齿自惺惺。

若要坚持常无隔,老来满口百齿生。同上,第161页。

综括前人论述,我们可看出,叩齿鼓漱的好处不仅在于无齿疾,同时还有收召神视、辟除外邪之功。

三、辟谷与炼丹

道家修炼术中,辟谷服饵之法占有一席之地。所谓辟谷,就是断谷、绝谷,意即不吃谷物的意思。《史记·留侯世家》说:“留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谷。”裴骃集解:“服辟谷之药而静居行气。”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华书局标点本,引裴骃集解注文。为什么要辟谷呢?原因是道家认为,人体中有一种“三尸”,也叫“三彭”或“三虫”的邪怪,专靠五谷而生存,为了驱除这种“三尸”,不让它留在体内兴风作浪,于是就想出了这种辟谷的办法来。

裴骃所说“服辟谷之药”,是因为辟谷不吃谷物,为了避免饥饿并营养身体,辟谷者在辟谷之时大多进食一些如白术、山药、茯苓、黄精、枸杞、大枣、核桃、栗子、花生之类的药物,所以称之为“辟谷之药”。

《昨非庵日纂》说:“辟谷咽津为上,咽气为次。”说明辟谷服饵的同时,还要咽津咽气,咽气难而咽津易。对于咽津,《黄庭经》早就提出:“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对此,陶弘景有“名曰饮食自然”的说法,并认为:“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则不饥也。”洪丕谟:《中国古代养生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当然,咽津之外服水也是必不可少的。

炼丹术是道家希祈通过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的一种秘法。丹有外丹、内丹的不同。外丹主要以黄金、丹砂等金石药为原料,经过炉火烧炼,并经化学反应凝聚而成。我国烧炼丹砂在汉武帝时已经开始,东汉末年炼丹术被新兴的道教吸收过去加以发展,并从而推上了高峰。关于丹药服食长生的原理,晋代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丹(丹砂,亦即朱砂)之为物,烧之愈久,变之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不老不死。”当然,这种比拟是荒谬的,因为黄金、丹砂之外,自然界的石药也可长生不老了。

现代化学分析测定,道士们炼制的所谓“金丹”,多半含有剧毒成分。比如金丹所用朱砂,原是汞在自然界中的化合态形式。以朱砂为主要原料的金丹在烧炼过程中,不仅蒸气有剧毒,并且在出现一系列分解和化合反应之后,还常产生有一定量的砷。因此,人们为了长生不死而服用金丹,就难免要出现种种中毒的反应了。实践证明,汉魏唐宋以来难以计数的金丹服食者们,他们中非但没有一个获得长生,相反,被金丹断送性命的却比比都是,连历史上赫赫有名、聪明一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因服金丹而断送了性命。再如唐宪宗、唐敬宗、唐武宗、唐宣宗等人之死,也和服金丹中毒有关。

冷酷的事实终于使人们清醒,于是道家们又纷纷把修炼的目标,对准了内丹。

所谓内丹,这是汉唐以后道教徒为羽化登仙而修炼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原理完全仿照外丹而来:外丹烧炼要用炉鼎,内丹修炼则以人体为炉鼎;烧炼外丹要用黄金、朱砂、雄黄、雌黄、硝石、云母等为原料,修炼内丹则以人的精、气、神为原料;外丹要用炉火烧炼,内丹则用胎息、服气、导引等气功之法修炼。

内丹家认为,人身有精、气、神“内三宝”和口、鼻、耳“外三宝”。人禀父母先天精血,又可在后天人为的种种作践中消耗殆尽,从而会导致短寿。为了保存这些先天而来的精、气、神“三宝”,于是道家们便通过有关内丹的修炼、小周天等法,把精、气、神“三宝”凝练成“丹”。

内丹的炼法,道书记载尽管有大、小周天等多种名目,但一般先要在耳不听、目不视、口不言的“外三宝”上做修炼文章。这种排外炼内的内丹功法如果得当,可以便人容光焕发,精神舒畅,内气往来川流不息。所以《道经》有诗说:

颜面浸以润,骨节益坚强。

辟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

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

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洪丕谟:《中国古代养生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页。

房中养生术

“食、色,性也”,这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要妙,在于从与天俱来的天生禀性上,剔出了人生中难以回避的两大问题:饮食和性生活。

由于中华文化长期推崇来自天的道德秩序,信奉道德理想主义原则,注重人伦与血缘关系,似乎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错觉,就是对于性的问题,往往讳莫如深,其实,这仅仅是现象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祖先对性却又有着极为深广的涉猎和探究。从学科的角度归类,中国古代的性科学,称为房中术,或房中学科。房中术主要包含有关性的常识、性技巧、性功能障碍治疗与受孕等方面,同时它又不局限于性,而是把性与气功、养生结合在一起,和追求长生不老或延年益寿的社会思潮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由于它与养生的这种特殊关系,研究中国文化的养生现象,不可不谈及房中术。

一、房中发展大略

目前所见的关于房中术专著的可靠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初年。淳于意对汉文帝自述师承时,谈到他的老师阳庆传给他的书中有《接阴阳禁书》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可见汉代初年已有关于房中术的传授与师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书《合阴阳》、《十问》、《天下至道谈》与帛书《养生方》、《杂疗方》等,都属于房中术著作。武威医简中也有性功能障碍治疗的内容,而这正是房中术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看来,房中术的著作在汉代已是不少,《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载有“房中八家”,这些著作今已全部佚失。

从汉代开始,房中术和道教即有着特殊的渊源。道教是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崇庆境内。,凡入教者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称为“五斗米道”,这是道教定型化的开始。因为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所以又名“天师道”。张道陵,东汉沛国人,永平时拜江州令,后来弃官隐居洛阳北邙山,章和二帝时累召不就,杖策游江西龙虎山,修炼道成。张道陵不仅是道教的传播者,而且是个房中术专家,他“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载《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这里所说的“玄素”即《玄女经》、《素女经》,后者流传至今,前者也有一些内容保存下来,都是房中术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张道陵用房中术来矫治疾病,以求长生。《神仙传·张道陵》还记载了张道陵向其徒众传授房中术作为修炼之法:“故陵语诸人曰:‘尔辈多俗态未除,不能弃世,正可得吾行气导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岁之方耳。’”转引自刘达临:《中国历代房内考》,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可见张氏修炼法包括了前述的引导行气、服药及房中之术。

到北周时有个叫甄鸾的人,曾官至司隶校尉、汉中郡守。此人精于步算,尝释周髀等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数学家、学问家。他本来是个道教徒,后来叛道而皈依佛门,对道教反戈一击,写了《笑道论》,对道教大肆揭发、批判。他说:“臣就观(道观)学,是教臣《黄书》合气之法,三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四目四鼻,两口两舌,两手两心,正对阴阳,法二十四气之数行道。”《广弘明集》卷九。这里的所谓“合气”,是当时流行的术语,即指男女性交。天师道不仅向教徒传授房中术作为修炼之法,还要举行充满神秘气氛的仪式,称为“中气真术”,又称“合气”,其目的则为“释罪”。这种仪式在朔、望之夜举行,在这以前,男女都要戒斋三日。仪式上先舞蹈,然后男女们成对地实施“合成”《广弘明集》卷九。。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所奉行的房中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他的孙子张鲁在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达30年之久。张鲁政权为曹操所破,他降曹后被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许多书籍中所称的“三张”,即指他们祖孙三人,而房中术的继续传授,总是和“三张”的名字连在一起。

到了南北朝时,不少人进而要改造道教: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和宰相崔浩的支持下改造道教,说什么太上老君命自己来“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宋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魏书·释老志》。但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等改造道教,却是“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连“合气”之术也照例依照继承。

在历代,道家的房中术都有不少传人。汉、魏之际,房中术的流行达到一个高潮,那时首先应提到冷寿光,他和华佗为同时代人,“年可百五六十岁,行容成公御妇人法,常屈劲息,须发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又有前面说过的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汉武内传》云:

封君达,陇西人。初服黄连五十余年,入鸟举山服水银百余年,还乡里,如二十许者,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闻有病死者,识与不识,便以腰间竹管中药与服,或下针,应手皆愈。不以姓名语人,闻鲁女生得《五岳图》,连年请求,女生未见授,并告节度。二百余岁入玄丘山去。转引自刘达临:《中国历代房内考》,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晋代葛洪,是房中术的大理论家之一。南朝梁、齐的陶弘景影响也很大。唐代的孙思邈也是一位房中术大师,所著《千金要方》中有不少房中术的重要理论。到了宋朝,宋徽宗赵佶也曾向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求“广嗣之法”,这是很含蓄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请教房中术。到了明、清,传授房中术的道士仍不乏其人,其中著名的有明朝自称是张天师后裔的张三丰等,但这时房中术的理论家已很少出现,而出现了不少“烧金御女”之士,欺世惑众,反而败坏了道家与房中术的名声。

自汉代以来,房中术是盛行一时,而首先自宫廷始,以汉武帝、汉成帝、王莽统治者为代表。因为房中术中的御女、养生等内容都符合他们追求淫乐同时又追求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所以从皇宫到各诸侯王封地都大行此道。

到了汉末,曹操也是一个房中术的信奉者。他热衷于招募方士,“魏时方士,甘陵甘始,房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后汉书·方术列传》。。道家的房中术包含许多生长之术,曹操作了一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其中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名句,看来和他钻研房中术大有关系。

曹操带头修习房中术,于是邺中的官僚、贵族们纷纷效仿,趋之若鹜。曹丕在《典论》中生动地叙述了当时人们对此如痴如狂的情景:

颍川却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名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至之所,伏苓价暴贵数倍。……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阉竖真无事于斯术也。转引自刘达临:《中国历代房内考》,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在以上的这段描述里,说到寺人(太监)也去学房中术,这真可谓荒诞至极。

又如,王莽“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凡百二十人”。在群臣一片歌功颂德声中,“莽日与方士涿郡昭君等于后宫考验方术,纵淫乐焉”《博物志》卷五。。不难看出,王莽和昭君等也是在搞房中术的性技巧、壮阳那一套。到了晋朝,宫廷中此风仍不衰,“孝武帝、会稽王道子及会稽世子元显等东晋当日皇室之中心人物皆为天师道浸淫传染”《汉书·王莽传》。。直到南朝,王室及宫廷中信奉者仍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