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罪犯改造心理学
15215800000049

第49章 罪犯的变态心理与矫治(4)

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障碍,具有持久性的情绪低落、沮丧压抑,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无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抑郁症表现,日常生活无明显异常,有自知力。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心境低落

心境低落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常常伴随消极意念。病犯常诉自己心情不好,无用而且无助,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生活充满了失败,对前途感到失望甚至绝望,并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

2.兴趣缺乏

病犯对各种活动缺乏兴趣,离群索居,不愿见人,放弃一切娱乐和爱好,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

3.精力不足、过度疲乏

病犯明显表现疲乏无力,衰弱,打不起精神,说话走路都觉费劲,因而表现语调低沉,语流缓慢,行动迟钝。

抑郁症的心理症状群主要有:①焦虑。主观的焦虑症状可以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胸闷、心跳加快、尿频等。②自责自罪。病犯对自己既往的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认为自己的一些作为给社会带来了损失,让他人遭受了痛苦,自己是有罪的,应当承担责任,接受惩罚。③自杀观念和行为。约有半数左右会出现自杀观念。

狱内罪犯是抑郁症高发病率人群,也是一个自杀的高危人群。抑郁症罪犯的病态心理机制为:第一,绝望;第二,自责和自罪感;第三,自厌。抑郁症是狱内罪犯自杀的主要心理病因,驱使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病态心理背景包括隔离、痛苦、彷徨、失望、绝望等。抑郁症罪犯应被作为狱内自杀防控的主要对象。陈卓生:《抑郁症与罪犯自杀及其认知治疗》,《中国监狱学刊》2002年第6期,页73—76。根据学者曲爱群对512例重刑犯SDS测查分析显示,罪犯的抑郁情绪与刑期长短、服刑时间长短成正相关,罪犯刑期或服刑时间越长,抑郁者就越多。同时,抑郁情绪还与罪犯在狱内受到的否定性评价,以及与管理的严厉程度呈正相关,即罪犯在狱内受到的处罚或管束越严厉,罪犯产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就越大。黄兴瑞主编:《罪犯心理学》,金城出版社,2003年,页304。

罪犯抑郁症的心理矫治,可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有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常见的矫治方法有以下几种:马立骥主编:《罪犯心理与矫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158。

1.支持疗法

此疗法的要点在于:与罪犯建立良好的关系;咨询师耐心倾听;鼓励与支持;解释与指导;合理安排生活。

2.人际心理疗法

罪犯产生抑郁症的常见病因是人际关系的丧失或困扰。打断病犯症状与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以减轻或消除抑郁症状,是人际心理治疗的基本出发点。

3.合理情绪疗法

也称ABC疗法,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C代表在这件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改变病犯的想法与观点(B)来改变和调控其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C),其重要方法是对病犯的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驳,使之转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与行为。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和紧张情绪障碍为主的神经症,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和运动症状。它往往指向未来实际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或危险,焦虑紧张之程度常常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称。

罪犯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

一是表现出急性的焦虑症,又称惊恐障碍,发作时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四肢发麻、出汗发抖,病犯惊恐万分,似乎死亡迫近,大声呼救,发作时间1—20分钟,有时达数小时,可反复发作多次。

二是表现出慢性焦虑症状,又称广泛性焦虑,是焦虑症的主要类型。病犯表现出心理障碍症状,在大多数时候体验到一种对各式各样的威胁危险和不良情况的持续担心、紧张害怕和不安,虽认识到这是杞人忧天,但不能控制,颇为苦恼;容易激惹,对光、声音过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认知上可表现为不能控制的担忧性思考,对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危险总感到担心不安和害怕,内容主要涉及身体不良、精神崩溃、家庭破裂、妻离子散、刑期漫长难以出狱、余罪被揭发、狱内人际关系不良、被警官教育等,并都带有灾难性、泛化、绝对化的特点。病犯还有躯体症状,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口干、恶心、胀气、腹泻、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尿频、月经不调、阳痿、面色潮红等。慢性焦虑症还有运动症状,如紧张性头痛、肌肉紧张、强直或手震颤等,多有睡眠障碍。

患有焦虑障碍的罪犯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多表现为过分要强、爱面子、对现实期望值过高等特征,有的对躯体健康过分关注,遇事总爱往最坏处想,担心结局不妙等。病犯长期处于一种高度警觉中,势必会对真实的环境和事实产生歪曲的认知,这是疾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所以认知治疗是目前用于焦虑障碍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此外,行为治疗对惊恐障碍患者的回避性行为和预期焦虑有明显的疗效,技术上使用系统脱敏较好。

(三)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是持续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使大脑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表现出易兴奋、易疲劳、睡眠障碍、头痛等,伴有各种躯体不适症状,病情迁延,时重时轻,病情波动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有:易兴奋,回忆联想增多,学习劳动不专心,对光和噪声敏感,易激惹。易疲乏,工作和学习时间稍长就感到头胀、头昏和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劳动效率低下,有力不从心感。有睡眠障碍,会出现入睡困难、难以睡熟、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梦多、因噩梦而苦恼等。头胀痛或紧张性头痛,无固定部位,有恶心、无呕吐,学习劳动时头痛加剧,如果情绪松弛或经过充分休息则头痛明显减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多汗、厌食、便秘、腹泻、尿频等。继发性反应,过分关注自己的症状,产生疑病,焦虑不安,使症状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患有神经衰弱的罪犯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多表现为胆怯、自卑、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任性、急躁、自制力差等特征。多发于罪犯入监初期,尤其是女性罪犯和职务罪犯的发病率相对要高。病犯由于劳役负担过重、持续的精神过度紧张、改造压力大、改造目标与实际不符、人际关系紧张、竞争激烈、婚姻家庭问题和改造生活受挫等原因,而引起恐惧、悲伤、抑郁等负性情绪,以致大脑长期过度紧张而导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机能失调。

罪犯神经衰弱的治疗应以心理矫治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其心理矫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的核心是使病犯对疾病本身能有正确认识,即认识神经衰弱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对生活事件不能正确认知和评价,导致精神过度紧张而发病,大脑无器质性损害;通过治疗,让病犯主动参与改变自身状态的活动中,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以消除衰弱症状。

2.森田疗法

森田认为神经衰弱是病犯假想主观臆断的,患者具有疑病素质,由于精神的交互作用,使某种感觉越来越过敏,形成精神内部冲突。治疗的原则是任其自然,为所当为,对症状和情绪变化完全服从,放弃抗拒,就会消除精神内部冲突,切断精神交互作用,以消除衰弱症状。如睡眠障碍者,越企图赶快入睡,就越难入睡,如果任其自然,不强求入睡,由于睡眠的本能会自然入睡。为所当为是要求病犯该做什么事就继续做,不受症状所困扰。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的和不合理地害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性障碍,病人虽能明显地认识到没有必要,但仍不能控制恐惧发作,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犯将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带着惧怕的心情去忍受。

恐怖性障碍可分以下三种:场所恐怖(广场恐怖)、社交恐怖(社交焦虑)、特殊恐怖。恐怖性障碍共同的临床特征有:强烈的恐惧体验,这种恐惧由特定的客体或情境所引起。恐惧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悸或心慌、出汗、震颤或发抖、头昏、恶心等。预期焦虑,是在即将面对恐惧客体或进入恐惧的情境之前所出现的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心会头昏、心慌、做得不好或出丑。对恐惧客体或情境的极力回避,恐怖障碍的病情加重主要是回避行为和预期焦虑恶性循环的结果。对病情都存在自知力,知道恐惧和担心不合理、不必要,但又无法自控。这种恐惧给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痛苦,且妨碍其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

罪犯恐怖症的心理治疗有以下方法:

1.认知行为治疗

目前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的融合已成为主流,在各种恐怖障碍特别是社交恐怖中的应用很被推崇。多项的研究证明,对单纯恐怖和非广泛性社交恐怖的疗效与系统脱敏法相当,如与系统脱敏法合用则疗效巩固持久。

2.分析性心理治疗

通过分析性解释来帮助病犯理解恐怖症状的来源与性质、继发获益的现象,了解其回避性行为产生机制和作用,使病犯寻求对付恐怖性对象或情境的健康行为模式。

(五)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以过分关注自身健康,怀疑身体某部或某一类器官异常,对自己身体状况存在不切实际的疑病恐惧,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的先占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持久地认为自己有病,不仅常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诉述自己的病因、病症等,而且反复就医,不相信医学检查和化验结果,不能认同医生的解释。病人由于长时间地伴有感觉性疑病症状或观念性疑病症状,因此,还常引起烦恼、恐惧、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罪犯疑病症的病因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如婚姻家庭变故、人际关系紧张、孤独、缺乏安全感等;也有可能是因为监狱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引起病犯多疑;还有部分病犯在躯体病后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生疑。一些罪犯久病不愈,怀疑监狱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反复强调自己有重病而要求到社会医院检查。有时,将其送到社会医院检查没有发现什么新的问题,罪犯仍会纠缠要外出治病。在这种情况下,虽不排除疑病可能,但也确有一些罪犯想以此获得保外就医或逃避劳动。疑病症罪犯有其人格特征: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要求十全十美等;男性病犯多有强迫人格特点。

对疑病症主要实施心理治疗,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比药物治疗有更好的效果。不挑动病犯的症状,也不要强迫病犯承认疑病不可信,重在改变不良认知,认识其病的非躯体性性质。单独的心理治疗对于疑病症大多难以奏效,催眠和暗示治疗可能获得戏剧性效果。

(六)癔症

癔症,是由心理因素或暗示自我暗示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起病短暂的精神障碍,躯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没有相应的器质性基础,可用暗示疗法使症状消失。

癔症的临床表现有二类:

1.躯体症状,又称转换症状。如突然双目失明或弱视,出现视觉障碍;突然失去听力,出现暂时性耳聋;偏侧感觉麻木或过敏,但不符合神经分布区域特点;出现抽搐发作、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四肢抖动、呼吸急促、扯头发衣服、表情痛苦;瘫痪,不能站立或行走;失音或缄默,口吃耳语和声嘶,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思想。

2.精神症状,又称分离症状。如情感爆发,突然尽情发泄、哭笑、吵闹、扯头、撕衣、撞墙、打滚;出现意识障碍,缓慢晕倒、情感丰富、行为夸张,有表演色彩,有问必答,答案近似正确;遗忘,不能回忆某段经历;神游症,双重人格和附体体验也会出现。

罪犯癔症的病因与其心理因素相关,使病犯感到委屈、气愤、惊恐、羞愧、窘迫、悲伤的精神刺激常常是直接病因,也可通过触景生情、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个别情况下,由于他人暗示或自我暗示,还可能在特殊的罪犯群体中出现流行性癔病,即由一人癔病发作,其他在场的人也相继出现类似症状。患有癔症的罪犯,其性格常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情感丰富、暗示性强、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喜欢表现自己等。

罪犯癔症的治疗可以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相结合:张理义主编:《神经症(神经官能症)现代诊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页225。

1.心理治疗

(1)暗示治疗

暗示治疗是治疗转换症状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适用于急性起病的病犯,可分为觉醒暗示和催眠暗示。

觉醒暗示方法为:治疗开始时应向病犯说明检查结果,再简明地向病犯解释他的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即将用什么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可完全恢复正常。由此让病犯产生很强信心和迫切的治疗愿望,这是治疗成功的基础。配合的方法有10%葡萄糖酸钙和感应电刺激。

催眠暗示方法有语言诱导性催眠和药物诱导催眠。前者适用于暗示性强的个体;后者适用于暗示性弱的个体,或治疗者对催眠方法不熟练时。

(2)分析性心理治疗

运用精神动力学方法,探寻病犯无意识的心理动机,消除阻抗,通过移情和反移情,使病犯意识到其目前的症状与其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之关系,进而学会用成熟的、积极的方式解决冲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3)行为治疗

常用的有系统脱敏疗法。通过系统脱敏治疗,使那些原能诱发分离与转换症状的精神因素逐渐失去诱发症状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及预防病症复发的目的。

2.药物治疗

有人认为药物治疗的价值十分有限,但临床实际表明,多数病犯在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抑郁药物后,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可能是因为许多病犯常伴有焦虑、抑郁、疼痛、发胀和失眠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往往可成为诱发分离或转换症状发作的自我暗示之基础。

3.针灸和电刺激等物理治疗

这些物理刺激对转换性障碍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暗示作用有关。

思考题

1.罪犯中常见的精神病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你对罪犯人格障碍治疗的困难与可能性有哪些认识?

3.谈谈监狱中同性恋的特点与心理矫治。

4.对罪犯的神经症治疗各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