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发明
电视是一种传播图像信号的电子技术,在电视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设想阶段、机械扫描阶段、电子扫描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阶段。
1850年,英国科学家巴克韦尔建造了一个能够传输手迹和线条图的电传系统。他用不导电墨水在金属板上书写,然后用几组金属针进行扫描,每根针与一条电路相连,在接收端,每一个金属针线路的电流都在一个旋转的鼓上留下一个印记,原来的手迹或图表就会在接收端再现出来。
1873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发现了硒的光敏性。利用这种材料,出现了许多电视设计方案。其中以德国发明家尼普科1884年发明的扫描图盘,对以后的发展影响最大。这个设计第一次提出了能以足够快的速度传输图像的实际方法。
1897年,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屏的阴极射线管,电子束撞出时,荧光屏上会发出亮光。1906年迪克曼和格拉吉利用布劳恩管进行图像重现。但这种装置只能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
1908年苏格兰工程师坎贝尔·斯温顿提出了一种设计,将阴极射线管不仅用于接收,而且用于发射。1911年他进一步提出,对发射器应有特殊的阴极射线管,它的屏由互相绝缘的光敏元件镶嵌而成。需要传输的图像投影到这个屏上,用阴极射线束对存贮在这个元件上的电荷进行扫描放电,这实际就是现在所谓的“摄像管”。这个相当精彩的设计思想,正是现代电视的基本原理。
1920年,发射和接收电视图像所必需的技术条件都已具备,开始进入实际建造电视系统的阶段。
从1932年起,英国发明家贝尔德就开始从事电视系统研制工作。到1925年,他完成了一种电视系统。他使用一个孔径上带有透镜的尼普科盘来扫描景象,每秒5幅图像,各个图像80条扫描线。贝尔德这个装置中尽量应用电子管放大器,尽管图像很小,暗淡而且摇晃不定,但确实能看出人的面貌。
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始公共电视广播,每秒12.5帧图像,每帧30行。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艾夫斯和他的助手主要研究扩展电话通信中使用的电视设备。他于1927年在华盛顿与纽约之间播送了每秒17.5帧、每帧50行的图像。到1932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发射的图像达每秒24帧,每帧120行。从1930年起,电视机进入市场。
1933年,兹沃里发明了电子摄像装置,这在电视的发展中起着划时代的作用。后来他又成功地研制了更加灵敏的正析摄像管。几年后,英国的麦格里等人也研制出一种更加先进的摄像管。这就为提高电视图像分辨率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在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电子工业开始大规模生产民用产品,电视工业蓬勃发展。在20世纪30至40年代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战后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电视“爆炸”性增长。英国1948年生产了10万台电视机。美国在1946年仅生产6500台电视机,1949年猛增到300万台,1950年又增到746万台。那时显像管外壳是吹制成的,直径为9英寸或12英寸,不可能再大。后来,玻璃工作着手压制矩形“面板”和“锥体”,并把它们焊在一起。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外壳,尺寸相继达到14英寸、17英寸、21英寸和25英寸。
一旦黑白电视机的可靠性、图像质量和价格问题得到解决,电视工业的兴趣就转向了彩色电视。不过,彩色电视的第一次实验演示是在1928年。当时贝尔德改进了尼普科盘,使盘上孔径组成三条螺旋线,每条上有30个孔径。三条线分别对应红、蓝、绿三种颜色,在接收端的光源有两个气体放电管,一个是水银蒸汽管和氮气管,对应绿色和蓝色,氖管对应红色。1929年贝尔实验室的艾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采用的就是机械扫描方法,所不同的是,分别通过三条线路,同时发射三种主要的彩色信号。
英国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都开展了关于彩色电视的研究。英国的贝尔德和美国的戈德马克都在探索用高分辨率标准顺序发射的方法。二次大战前,美国采用这个方法进行实验广播,1951年正式广播,但由于观众不感兴趣,几个月后就停止了。
美国国家电视委员会(NTSC)致力于研究与黑白兼容的彩色电视系统,1953年获得成功,从而为全世界的彩色电视系统奠定了基础。这一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彩色图像信息分解成两部分发送,一部分是图像的亮度信息,另一部分是图像的彩色信息。彩色接收机可将这两种信息组合起来形成彩色图像。
1964年,美国开始普及彩色电视,到70年代初期,全世界已有4千万台彩色电视机。
电视不只用于娱乐,也用于工业和科研。在人不能到达的地方,利用它协助人们监督控制和管理。因此除了广播电视外,还有工业电视、红外电视、高分辨率的空间电视以及能够贮存图像以便随时取用的录像电视。
电视走进家庭
电视机诞生以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美国的发展尤其迅速。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够先进,电视生产的成本高,价格非常昂贵,除了少数富翁有能力购买外,普通老百姓是很少有人敢于问津的。在那个时候,电视机成了财产和地位的代表,如果谁有一台电视接收机,不用问就知道,那一定是豪富之家了。
但是机械电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形状大,又笨重,这也是它不易普及的一个原因。
例如在美国纽约州,1928年5月10日,美国第一套电视节目将在斯克内克塔迪试播,为了收看这次播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根据亚历山德森的设计,生产了12部电视接收机。这是美国生产的第一批电视机,均供公司的大亨们试用。电视机的外型像一架古色古香的五斗橱,而上面的屏幕却只有3英寸。5月10日上午10时,电视节目准时开播。一个名叫科勒·黑格的年轻人出现在屏幕上,图像清晰可见,黑白分明。他用低沉柔美的声调,报道了阿林顿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海军观测站的气象预报,同时插播了自己写的解说。黑格当时身兼数职,既是电视台的总经理、节目监制人,又是道具员、技师和播音员。节目播出后,黑格顿时成了纽约州的新闻人物,电视热也最先在纽约州兴起来。人们以有一台电视接收机为荣耀。但是,这个像五斗橱一样的电视机确实又大又笨重,普通家庭既不适用,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买得起。人们急切地盼望小型轻便、价格便宜的电视机早日出现。
1932年前后,新的电子光电析像管研制成功了,使电视机体积的缩小成为可能。随着电视发射机,电视摄像管的相继诞生,电子电视开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电视工业的研究几乎濒于停顿,电视机的生产亦受到大的限制。大战结束后,1946年9月17日,第一批经过改革、款式新颖、价格便宜、屏幕8英寸的电视机在美国研制出来了,上市后很快抢购一空,从此,电视机开始进入家庭。1948年6月8日,电视台播放了电影喜剧演员密尔顿·贝利主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得克萨斯明星舞台》,这是一出粗野而又喧闹的滑稽剧,但播出后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轰动了全国。仅几个月内,人们为了收看贝利的表演,一下子争购了10万多台电视机。
尔后,喜剧明星西奈、西译和伊莫金·科卡合演的《百老汇讽刺剧大师》又引起了轰动。接着,女明星德伊·埃默丝穿着华丽的超短裙出现在电视里,演出了《弟兄警告者》。这是第一部没有旁白和解说的有声电视剧。
电视剧的诞生和发展,将电视工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电视开始走上了它的全盛时期,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
那么,是谁开创了电子电视的新领域呢?是美籍俄国人弗拉基米尔·科斯马·佐利金和英籍俄国人休恩伯格。
佐利金小时候就喜欢动脑子想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促使他对电子仪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1894年他五岁时,在父亲工作的渡船上发现了一个按钮,便大着胆子按了一下,哪知一阵铃声响过,马上有一个水手跑过来了。小佐利金感到又新奇又好玩,回到家,他就拆下家里的电铃,要看个究竟。后来,他上彼得格勒工艺学院念书,特别关心电子管研究的新动向。到美国后,继续醉心于电子管的研究。1923年他在美国西屋公司实验室用电子管制成了最初的电视摄像管和显像管。以后,又装配出一具可以重新放映活动物体图片的新装置。可惜老板目光短浅,看不到这种新发明的远大前景,不但对他的新装置无动于衷,反而把他的上司叫去训了一顿,骂他不务正业。佐利金一气之下,换了一个工作岗位,仍然醉心于发明创造。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所在的公司耗资5000万美元,让他研究和发明电视,终于研制出了电子电视传真机。
与此同时,英国电子乐器公司也在英籍俄国人休恩伯格的主持下,积极进行电子传真技术的研究。1932年,休恩伯格领导的小组制成了一个电子电视摄像管。由于技术不完善,拍摄的图像不够清晰。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5年,休恩伯格已经研制出了图像清晰度较好的电视摄像管了。但他仍不满足,又进一步着手研究难度更大的具有405条交叉扫描线的电视摄像管。这一次他冒着极大危险,如果失败,他将被迫宣告破产。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呕尽心血,终于在次年,即1936年获得了成功。新的电视摄像管一下子将图像扫描线由几十行提高到几百行,使图像清晰度大大增加,从而奠定了现代电视的基础。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将405条交叉扫描线规定为电视制作的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各国电视使用的525/625条交叉扫描线,大体仍是沿用的这个标准。1937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正式采用休恩伯格研制的电子电视系统,贝尔德的机械电视遂被淘汰。
以后,科学家又相继研制出超光电析像管,正析像管、超正析像管等灵敏度很高的摄像管,让电视机的质量获得了稳步的提高。继英国开办电视广播以后,法国在1938年,美国与前苏联于1939年接踵开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联邦德国与日本也分别于1952年和1953年相继开办了电视广播。此后,世界140多个国家陆续兴办了电视事业。如今,全世界电视机的总数已达五亿多台,大约每八个人就有一台。正是由于佐利金和休恩伯格在发明电子电视传真机上的杰出贡献,才使电视荧屏出现在千家万户成为现实,才导致了电视业在全世界的高度发展。
彩色电视
电视机在诞生之初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虽然奇妙可爱,却不漂亮,像个未经打扮的“灰姑娘”。赤橙黄绿青蓝紫,世界的颜色本来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蔚蓝的天空,火红的云霞,金黄的菜花,绿茵茵的草木……但一到电视里,便变得灰蒙蒙一片了,多么可惜啊!
于是,科学家们便想给这个可爱的“灰姑娘”穿上一件漂亮的五彩衣裳。
早在电视诞生之前,奥地利物理学家劳伯兰克就研究过彩色图像传送的原理。他根据色彩可以分解为三原色的道理,于1902年提出了一个设想:通过传送三原色来传送彩色图像。1928年,英国的电视工程师贝尔德,依照劳伯兰克的设想,用红、绿、蓝三原色的尼柯板,做成一个发射图像的机器,在试验时,尽管传送的图像只有30条横线,得到的却是彩色的图像。这个结果大大鼓舞了科学家们的热情。从那以后,欧美科学家研制彩色电视机的兴趣越来越浓。但当时采用的是机械的方式,效果不甚理想。
美国在1940年开始用电子技术作试验。这一年,美籍匈牙利人彼得·戈得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视机。他将拍摄物体的色彩分解成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用编码器把它们组合成一种信号束,发射出去。接收时,电视机里安有解码器,能将信号分解还原成三种颜色的光束。当这些光束同时照射到屏幕上时,奇迹出现了:玫瑰变成了红色,树叶变成了绿色,天空是蓝的,云朵是白的……“灰姑娘”一下子变得艳丽动人了。
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彩色电视的研究中断了。直到13年以后——1953年才最后试验成功。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6年后,日本开办,又过了7年,前苏联、法国和前联邦德国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以后,世界各国也陆续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
目前,世界上通行三种彩色电视制式:一是美国制,二是法国制,简称“塞康”制,三是前联邦德国制,简称“帕尔”制。三种彩色制式的设备基本相同,差别在于信号编码和解码的方法不同。
由于美国的彩色制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容易受建筑物的反射乃至恶劣气候的影响,使图像的颜色发生变化,因此,科学家们力图改善它。1958年,法国现代电子公司总经理亨利·戴弗朗斯发明了“调频”制,即“塞康”制,消除了美国制的一些缺点,降低了干扰对色彩的影响。1963年,前联邦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教授、德律风根公司研究部主任瓦尔特·布鲁兹博士,吸收了美国制的优点,创造了性能更好的“帕尔”制。
多路电视广播
英国广播公司在1976年研制出了一项新技术——文字多路电视广播,并马上用于第21届奥运会实况转播。当观众正在观看足球比赛的实况转播时,荧屏下方增加了一路文字节目,公布田径比赛的结果。有的时候,电视台正在播送故事片,奥运会上决出了某个项目的冠、亚军,也用这种办法及时告诉观众,让观众大开眼界。1978年,日本的东京与大阪首次出现了伴音多路电视广播,开播那天,电视台转播了一场歌剧,荧屏前的观众正在屏声静气地观看时,忽然听到观众席上的鼓掌声、喝彩声,仿佛坐在剧场里,亲自观看了演出一样,惊叹不已。从那以后,多路电视广播逐渐推广,很快普及到全世界。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进入了电视多路广播阶段。如果以20世纪40年代的黑白电视为第一代,50年代的彩色电视为第二代的话,那么,多路电视广播就应算是第三代了。
多路电视广播能在一个频道内传送多路节目,所以它不需要中断原来的节目,就能增加一路文字节目或伴音节目,大大增加了荧屏的信息容量,扩大了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