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洞察术
15219700000024

第24章 这些地方要多留意(2)

再如,1968年,英国皇家学会为研究碰撞问题而向世界高价悬赏征文。荷兰人惠更斯的文章得到很高的评价,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因为惠更斯不是英国人,而连累到文章的发表。后来,惠更斯的论文在法国被赏识并出版,因此,惠更斯也当上了法国科学院的院长,为法国在科学上赶超英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带着有色眼光去看人,结果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损失。有色眼光还包括“罗兰夫人的错觉”。罗兰夫人的错觉是什么呢?列宁在《新的任务和新的力量》一文中谈到,在法国大革命进行到高潮之际,罗兰夫人写道:在法国是没有人才的,那里遍地都是些侏儒。

列宁不认为罗兰夫人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并根据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实际情况说:“人才既多又缺……这个矛盾现在尤其突出。现在,到处都在呼吁寻求新生的力量,很多人都埋怨组织内缺乏人才,而同时在很多地方又有大量的人才自请效劳,那些年轻的力量,特别是那些正在成长的工人阶级中的年轻力量。那些做组织工作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说缺乏人才,就是陷入了法国大革命进行到高潮之际罗兰夫人所陷入的同样的错觉之中。”

不要因一事一时去评判一个人

在识人问题上,管理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多层次、多方面去考察、了解人才,不能因为人们以前有小过错就毫无根据地怀疑他现在有大问题。不要因一事一时的成败去评判一个人,而要全面地看。在识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管中窥豹”的现象,从而影响对一个人做总体的认识。“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以点概面,并不能把一个人的全貌真实地反映出来。

开屏的孔雀是非常漂亮的,如果一个人不看孔雀那美丽的羽毛,只看到孔雀开屏后露出的屁股,就认为孔雀是丑陋的,那实在是有失公允了。

有的时候,有些人做了不该做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看人不能一棍子打死,仅因为一点就否定他的全部成绩和品行。

有一群因重大变故不得不横穿一段荒芜地区的人,他们只剩下了一袋大米,大家就推选了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负责保管大米和烧水做饭。这群人当中的长者在活动筋骨的时候,发现那个做饭的小伙子正在偷吃米饭。长者有点难过,认为一向诚实的人也会因身处危难之中而失去本性。

长者没有张扬此事,但心中对那小伙子的看法已有了彻底的转变。后来小伙子牺牲在了战场上,长者重提此事时,有一个曾随行的人告诉他,那个小伙子当时并非在偷吃米饭,而是鸟屎掉在了锅里,他不忍浪费,悄悄地捡了那团米饭吃了。长者听了以后,呆呆地坐了良久。

全面地看人就是要对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长处和短处作全面的考察,把人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不可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方面的缺点,就把他的优点全部否决了,也就是说知人识人不能苛求。

管理专家杜拉克说:“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决不会先看他的缺点,至关紧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和医生看病完全不同,因为医生是要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手段发现异常,找出病因,做出诊断,对症下药,把病治好。

三国时期的钟会是一名出色的谋士。钟会7岁时,钟会的父亲带着他和哥哥去见魏文帝曹丕。钟会的哥哥见到魏文帝很惶恐,汗流满面,而钟会却从容镇定。曹丕问钟会的哥哥为什么出汗,他答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曹丕又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曹丕、司马懿听了后,对钟会的才华都表示惊叹。如果从钟会的不流汗中看到的是他的野心,那么,世上就难有可用之才了。钟会非但不能脱颖而出,恐怕还会受到打击。

实际上,人有所长,亦有所短,只要能扬长避短,天下就没有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着眼点应该是先识其长,后识其短。

唐代柳宗元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木匠出身的人,自己的床坏了却不能修,足见他锛凿锯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却自称能造房,柳宗元对此满脸的疑惑。后来,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见到了这位木匠。只见他发号施令,操持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各自奋力做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为惊叹。

对这人应当怎么看?如果见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放在一边不用,结果无疑是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前前后后,看似没有什么,其实十分重要。

这个故事说明:如果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让他充分施展才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如果先看一个人的短处,就容易掩盖和忽视他的长处和优势。因此,看人应先看他的长处,而不是千方百计挑其毛病。

《水浒》中的时迁,其短处(偷鸡摸狗成性)非常突出。然而,他也有突出的长处——飞檐走壁的功夫。当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经过改造后,他的短处就变成了长处。在一次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中,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时迁成了促使这些军事行动成功的重要人物。因此,识人,即使是对毛病很多、很突出的人,首先要看到的应该是他的长处,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才干。

在用人所长的同时,也要能容其所短。短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第二个方面就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一般情况下,才能越突出的人其缺陷也暴露得越明显。比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常常不拘常规;谦和的人大多胆小怕事。另一方面,错误和过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因此,如果不能宽恕贤才所犯的小错,就会埋没贤才,世间就几乎没有贤才可用了。

违背常情之事不可信

说起管仲,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虽然我与他相隔几千年,但仍为他的智慧所赞叹,为他的洞察力所折服。

管仲为周天子平定了戎族叛乱,从周地返回齐国后就病倒了。齐桓公到处请医问药,常常去看望,但管仲的病情却不见好转。

有一天,他看管仲精神稍好,便坐到床头,拉着管仲的手恳切地说:“仲父!您的病没有什么好转。以后万一有什么意外,您看在大臣当中,选谁来接替您的重任比较合适?”管仲慢慢地坐起来,惭愧地回答说:“以前臣下极尽一切精力和智慧,也没有物色到一个理想的人。今天重病之中,朝夕就要归天,还能说什么呢!何况对大臣们的了解,臣下不如国君啊!”齐桓公恳求地说:“仲父!这是国家的大事,希望您教导寡人。”于是,管仲微微点头,然后轻声地问道:“那么主公打算拜谁为相呢?”

齐桓公暗自思忖:鲍叔牙是自己的师傅,为人很正直,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而且自己即位之初,就要拜他为相,可是他一定要荐举管仲,以“五不如”管仲为由坚决辞让相位,这样的人实在难得。同时,他是齐国的元老重臣,对国家有很大的功劳,又是管仲的好朋友、大恩人。于是便说:“鲍叔牙可以吗?”

不料管仲回答说:“鲍叔牙是我的知交,确实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称得上清正廉洁。但是,他的毛病是过于爱憎分明,对于别人的过错总是牢记在心里,这样谁能受得了呢?做国相的人,度量一定要大呀!”

齐桓公沉思了一会儿,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又问道:“那么隰朋怎么样呢?”管仲马上说:“隰朋为人非常谦虚,遇事能不耻下问,又能公而忘私,关心百姓。凡是用道德来教化人的,称之为仁;用财物接济人的,称之为良。隰朋具有仁与良的品德。他做事情,又能量力而行,讲求方法。所以任相是完全可以的。国相是最大的官职,国君对于大官,不要苛求细察,不要只注意一些小的事情,应该懂得‘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的道理。”

说完,管仲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可惜隰朋的年纪太大了,恐怕在世的时间也不长了。”

这样,齐桓公又问道:“易牙如何?”管仲突然板起脸孔,皱起眉头,严肃地回答说:“易牙、竖刁、常之巫、开方这伙人,您就是不问,我也是要说的。这都是一些危险的人物,您可千万不能亲近他们。”说起易牙、竖刁、常之巫、开方,确实使管仲不高兴。因为易牙本来是齐桓公的一个普通臣子,但心肠毒辣,野心很大,他为了往上爬,攫取高位,便削尖了脑袋去接近齐桓公。他有一手高超的烹任技术,通过竖刁的关系,开始时做了许多美味佳肴送给齐桓公的宠妃卫共姬吃,极力奉承讨好。慢慢地就到内宫为桓公烹调,后来听说桓公想尝尝人肉的滋味,他就把3岁的亲生儿子,活活杀死,做成人肉羹献给桓公品尝,从而骗取了桓公的信赖。竖刁,原来是个低下的臣僚。他为了能够接近桓公,博得宠信,获取高位,竟然阉割了自己,从而经常跟随桓公左右,自由进出宫门。常之巫是个巫师,开方原是卫国的公子,他们都是一些野心勃勃的无耻之徒。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好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样,便奇怪地反问道:“易牙为了让我尝尝人肉的味道,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这说明他尊敬我超过了爱他的儿子,这样好的人,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

管仲呆呆地朝桓公看了一眼,然后苦笑了一声说:“人们最疼爱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女,易牙对自己最心爱的幼儿,竟能残忍地宰杀,说明他的残忍超过一切。这种连牲畜也不如的东西,难道对国君会有什么真心吗?没有人情的人,千万不可重用。”

齐桓公又问:“那么竖刁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他为了侍候我,把自己都阉割了,他对寡人的忠诚不是超过了爱惜自己的身体吗?”

管仲又语重心长地回答说:“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爱惜自己的身体,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惜,难道还能对您尽忠吗?这种人决不能亲近。”

齐桓公听听感到有些道理,于是又问:“那么开方呢?他是卫国的公子,侍奉寡人已经15年了。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都不去奔丧,说明他侍奉我超过了对自己的父亲。这又有什么可以怀疑呀?”

这时,管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接着就说:“人们最孝敬的莫过于自己的双亲,开方对于自己的父亲如此残忍,连死了也不去看一看,难道对您还会忠心吗?他放弃千乘之国的太子地位,前来侍奉国君,可见他的野心比太子的地位更大,您可千万不能重用他,否则会给国家带来祸乱。”

最后,齐桓公想了一想,又问:“常之巫能知人的死生,可以去除苛疾,这难道也值得怀疑?”

管仲说:“死与生,是命运所决定的。重病只有经过医治才会好转,国君不命他去守本业,反而听任他搞什么巫术。这样,他借此机会什么坏事情都能干出来的。你要警惕呀!”

齐桓公听完管仲这番论贤辨才的道理后,又追问道:“竖刁这伙人在我身边已经很久了,为什么仲父以前不说呢?”

管仲低下头沉思片刻,然后回答说:“河岸的大堤可以挡住大水,不让它泛滥成灾。我管理政事好比大堤一样,多少能挡着他们一点,不让他们在您面前胡作非为。现在大堤就要垮了,水就会泛滥成灾,所以您得当心啊!”

齐桓公只是点头不语。过了几天,管仲的话传到了易牙的耳朵里。这一下,易牙气得咬牙切齿。他马上跑到鲍叔牙家里,对鲍叔牙说:“您是世上最公正的人,谁不知道管仲做相是您推荐的啊!可是管仲这个人却忘恩负义,国君让您做相,他却说了你一大堆的坏话,还极力推荐隰明,我真替您抱不平啊!”

易牙满以为鲍叔牙听了这番话,一定会怀恨管仲。谁知道鲍叔牙反而哈哈大笑起来,竖起大拇指振振有词地夸奖管仲说:“管仲忠于国家,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当初推荐管仲的缘故啊!隰朋是个人才,确实比我强得多,应该由他来担当重任!”易牙碰了一鼻子灰,满面羞愧地走了。

公元前645年年初,管仲病故。齐桓公依照他的遗言,任命公孙隰朋为相。但是,只过了10个月,隰朋又去世了。这时,齐桓公就请鲍叔牙出来主持国政,但鲍叔牙仍是再三推辞,齐桓公再三恳求,鲍叔牙只得出来任相,但要求齐桓公把易牙、竖刁、开方和常之巫这伙人赶走。齐桓公就说:“这件事仲父和我说过,就照着仲父的话办吧!”当即把这4个人驱逐出朝廷。鲍叔牙治理齐国,齐国继续保持霸主的地位。但是,齐桓公始终看不清竖刁一伙的险恶用心和伪善面目,在他们被逐的3年中,竟然不理朝政,生了大病。加上常之巫等人的到处活动,齐桓公反而认为是管仲对他们有偏见,把他们说得太过分了。

这样,到了公元前643年,他又将竖刁这伙人召入宫廷。不久,齐桓公患病卧床不起,常之巫就放出小道消息,说国君将于某日薨,接着易牙、竖刁、开方发动宫廷政变。他们堵塞宫门,筑起高墙,禁止通行,矫发命令,屠杀齐桓公手下的一批大臣,并将齐桓公禁闭起来,不给饭吃,不给水喝。此时齐桓公后悔不及,气恼而死。他的6个儿子为争夺君位,无人敛丧。一直过了3个月,公子无亏夺得君位后,才将尸体收葬入土。从此,齐国开始衰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