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宛如梦幻
1522400000047

第47章 血战川中岛 (1)

武田信玄与上杉谦信的战争,把战国时期战略战术运用到极至,是旧时代战争的最后终结。信玄最早将南蛮传来的铁炮大规模运用到实战中,并发明了攻城战中的铁炮密集射击战术;谦信也非常注重火器的使用,在春日山城建立了自己的铁炮作坊。要说双雄不接受新生事物,完全是胡说八道,但他们的战术思想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却是不争的事实。

且说永禄四年(公元1561年),就在上杉谦信关东攻略的同时,武田氏在川中岛地区修筑了一座可容纳上万兵马的大城——海津城,以春日虎纲为守将。如果海津城能够在川中岛站稳,将对上杉氏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谦信从关东归来后没歇几个月就又火速进军,希图一举将海津城攻克。

然而当率兵来到川中岛的时候,上杉谦信却发现尚无大军进驻海津,于是不去围城,重施故伎,东上死地妻女山扎寨,引诱武田军前来围山,好进行主力决战。

第二日,即八月二十日,武田信玄统带两万大军进驻了海津城。诸将纷纷请令,包围妻女山,困死越后军。但是,信玄一眼就看透了谦信之所想,谦信又不是马谡,故意陷入死地,能没有后着吗?他带兵绕过妻女山,翻上了更东边的茶臼山,与海津呈夹击妻女山之势,给越后军以巨大的压力,逼迫谦信下山。

然而,这回轮到谦信以静制动了,整天饮酒练兵,“我自岿然不动”,就是不下山。信玄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装作失去了耐心,原路返回海津城,却于途中设下埋伏,引诱上杉军前来阻击。谦信虽然渴望主力决战,但是没有胜算的决战是没兴趣的,信玄的“移营之计”依旧没能骗过他,就像刘备骗不过陆逊一样。

恰在此时,军师山本勘介献上了“啄木鸟战法”——这位山本勘介(或写作勘助)晴幸入道道鬼,据说本是骏河人,五短身材,独眼、瘸腿,相貌丑陋,因此不被家主今川义元重用,遂流浪四方,来到了甲斐,经板垣信方的推荐出仕信玄。不过山本勘介此人只出现在《甲阳军鉴》一书中,虽然后来发现了姓名接近的其他一些记载,但其身份地位似乎并没有那样重要。

且说所谓“啄木鸟战法”,不管是山本勘介提出的,还是马场信房提出的,抑或是信玄本人设定的,它都立刻被圈定下来。此战法即将两万大军分为两路,一路13万,以马场、春日、饭富、真田四将统带,从背后趁大雾夜袭妻女山,认为谦信见不到信玄本阵,必然避战下山,而信玄便可将本阵8千人埋伏在必经之路的八幡原上,前后夹击上杉军。

当日黄昏,上杉谦信在妻女山上遥望海津城,只见炊烟袅袅,却全无往日欢乐景象,立刻判断出武田军夜间将有所行动。他先发制人,抢先率全部兵力16万人潜下妻女山,夜渡千曲川,于黎明时分来到了八幡原。

时逢大雾,上杉军以两倍兵力汹涌杀来,武田信玄仓促应战,急忙排布鱼鳞之阵,坚固防守,等待奇袭别动队前来。而上杉谦信则布置车悬之阵(车轮战术),向信玄本阵展开不停息的轮番进攻。这一仗惨烈异常,武田方因为少主太郎义信中了谦信诱敌之计,不守反攻,破坏了阵势的完整性,几乎一败不可收拾。这是武田氏最大的两次危机之一(第二次为长篠之战),名将死伤无数,如军师山本勘介、副将一门众武田典厩信繁、老臣诸角丰后守虎定、初鹿野源五郎等,全都战死沙场。

激战至午前,武田军接近全面崩溃的边缘,马场信房等人终于赶到了战场,上杉军腹背受敌,只好停止进攻,向善光寺坪方向撤退。传说上杉谦信就是在此时演出了著名的单骑闯阵的活剧。

谦信分派好撤兵事宜,单人匹马闯入武田本阵,所向披靡,直到信玄面前。当时,信玄正端坐阵后,手持军配(军扇)指挥战事,眼见谦信催马挥刀而来,急忙用军配格挡。第一刀,被军配格住;第二刀,正中肩头,幸好不是重伤;第三刀,武田氏护卫蜂拥赶来,扶走了信玄,挡住谦信。三刀砍罢,谦信仰天大笑,拨马离开了战场。

不过细考整个战役的过程,颇有很多不可思议之处,比如说,武田军为何将2/3的兵力作为奇袭别动队,而置本阵于悬危?还有一种说法,即根本就没有“啄木鸟战术”一说,是武田信玄亲率8千兵马进攻驻扎在善光寺坪附近保障退路的3千上杉军,上杉谦信看破了武田军的动向,遂率主力夜下妻女山,在八幡原赶上信玄并与之交战。等到武田主力闻讯前来增援,上杉谦信恐怕难敌数量庞大的生力敌军,这才转身退走。

对于这场大战的胜负,后世学者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武田军损失大于上杉军,上杉胜;有的认为,上杉军最早被迫撤退,脱离战场,武田胜;还有的和稀泥,说午前上杉胜,午后武田胜——是为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也是最惨烈的一场大战。

此后的永禄七年(公元1564年),又发生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川中岛合战,依旧是不胜不负的局面。三年后(公元1567年),武田信玄统率甲相联军进攻上野,包围箕轮城。箕轮守将是旧管领上杉宪政的重臣长野业正之子业盛,业盛勇猛可比乃父,智谋却差得太远,最终箕轮失陷,长野一族灭亡,上杉谦信失去了半个上野国。

对应信玄的策略,三年后(公元1570年),上杉谦信击灭椎名康胤,又三年(公元1573年)完全吞并了越中。

关于骑和骑马军团

在日本古史料记载中,经常可以看到数千骑、上万骑的说法,比如上杉谦信夜下妻女山,就有所谓的“飞越千曲八千骑”的记载。然而事实上,这8千之数指的乃是步骑混编的军队,并不是真的有8千骑兵。

日本古代战马很少,这也就是相当长时间内只有上位武士才能骑马,下级武士和杂兵都只能徒步的原因之一。越后、甲斐,都号称是著名的战马产地,因此上杉和武田的骑马军团闻名天下,然而据资料记载,当时越后的骑兵不过1300而已,甲信的数量应该大致与此相等。

据说武田信玄麾下有著名的骑马军团“赤备”,由饭富虎昌和信玄长子义信统带,虎昌和义信谋反被杀后,这支部队交给了虎昌的兄弟饭富三郎兵卫(山县昌景)。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一个传说而已,首先,当时很多部队为了便于将领查认和指挥,更为了震慑敌胆,统一铠甲颜色,比如后北条家就有所谓的“五色备”,织田信长麾下也有“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饭富兄弟所部统一把甲胄漆成红色,并非独特之举。

其次,所谓骑马军团,与近现代的骑兵部队并不是一个概念,那仍然是步骑混编的军队,只不过其中骑马武士的数量较多、威力较强,故而得享此名而已。当时国人众大多被收编为战国大名的家臣,但仍拥有领地,必须自己出钱组织武装跟随大名上阵。当有战事发生时,大名会给各家臣派发“兵役账”,规定出兵数目,很多时候连兵种都详细点明,战国大名的部队就是这样组成的,根本不存在大量骑兵单独成军、集合训练的可能。

当然,具体到了战场上,因应形势的需要,各将麾下的骑兵有可能单独挑选出来统一执行某种任务。比如越后骑兵威震天下,就是因为上杉谦信善于将骑兵统合起来,集结成数十支骑兵小队,互相配合以冲击和削弱敌军。

总体而论,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扩大,步兵集群的运用是第一位的,骑马武士的作用大为下降,而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部队,则几乎根本就不存在。十四章关八州独立王国

后北条氏的崛起

日本古代所谓“关东”的概念,并不属于“五畿七道”之划分,在律令制下,习惯上将三关(伊势铃鹿关、美浓不破关和越前爱发关)以东的东日本全土,都称为关东地区。中世纪则以东海道的相模足柄坂和东山道的上野碓冰峠以东地区称为关东,又名坂东。到了室町时代,以关东将军镇守镰仓府,把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上野、下野、常陆十州作为其管辖领地。到了江户时代,去除甲斐和伊豆,将剩下的德川家康之起家根本即广袤的关东平原,总称为“关八州”——也就是我们即将谈到的“关东”地区。

战国时代纵横关八州的是以坚固的小田原为主城的后北条氏。延德三年(公元1491年)四月,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去世,国中动乱,骏河守护今川氏的家臣北条早云趁机攻入堀越城,追放政知之子茶茶丸,并仅用30天时间就平定了伊豆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