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纳兰性德全集04其它
15232200000009

第9章 杂文(8)

三教中皆有义理,皆有实用,皆有人物。能尽知之,犹恐所见未当古人心事,不能伏人。若不读其书,不知其道,唯恃一家之说冲口乱骂,只自见其孤陋耳。昌黎文名高出千古,元晦道统自继孔孟,人犹笑之,何况余人。大抵一家人相聚,只说得一家话,自许英杰,不自知孤陋也。读书贵多贵细,学问贵广贵实,开口捉笔,驷马不及,非易事也。

儒道,在汉为谶纬所杂,在宋为二氏所杂。杂谶纬者粗而易破,袭二氏者细而难知。苟不深穷二氏之说,则昔人所杂者必受其瞒,开口被笑。

《楞严》云:以世界轮迴取颠倒,故人、畜、仙,其类充塞。世之学仙者守清净而间阴阳。非色界天无女人,但有色身,故名色界。欲念消尽者生于此。玉帝犹在欲界第二天,其上更有四层,皆有女人。有女则有欲,但以次轻微而上耳。神仙统于玉帝,事可知矣。人世事,释典无不言之,谓有力者从修罗、虎、象中来。

唐太宗命三藏法师取经,既至西域,有老僧年已七百,谓之曰:“此间经籍甚多,人命短促,能读几何?须服我延年药,庶可读少分。”藏师以帝命有定期而辞之。

《楞严》翻译在武后时,千年以来,皆被台家拉去作一心三观。万历中年僧交光始发明根性,宗趣暗室一灯矣。钱牧斋研究之工,远过钟伯敬。钟于《楞严》,知有根性,钱竟不知也。生天牧斋必在伯敬前,成佛当在伯敬后。

人不可强所不知以为知。唐荆川博极群书,其作《稗编》,门类议论无不精确,唯所列释氏之徒,宗教不分,为人所议。

万松老人,耶律文正王之师也。其语文正王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王亟称之,谓:“云门之宗,悟者得之于紧峭,迷者失之识情。临济之宗,明者得之于峻拔,昧者失之卤莽。曹洞之宗,智者得之于绵密,愚者失之廉纤。独万松老人全曹洞之血脉,具云门之善巧,备临济之机锋,诚宗门之大匠,四海之所式范。”其倾心至矣。老人有《万寿语》,录释氏新闻。又善抚琴,尝从文正王索琴,王以承华殿《春雷》及种玉翁《悲风谱》赠之。见《湛然居士集》。且作诗寄老人,有“一曲悲风对谱传”之句。又尝寄孔雀便面,附以诗云:“风流彩扇出西州,寄与白莲老社头。遮日招风都不碍,休从侍者索犀牛。”传之法门,亦佳话也。

元人事佛,最可笑者游皇城一事,作史者乃载入《祭祀志》,甚无识见。

明?慈圣太后生于漷县之永乐店,事佛甚谨,宫中称为九莲菩萨。每岁十一月十九日为其诞辰,百官率于午门前称贺,长安百姓妇孺,俱与佛寺前焚香祝禧。享天子奉养四十三年,古今太后称全福者所未有也。

火葬倡于释氏,末俗因之。焚尸之惨,行路且不忍见,况人孤、人弟乎?燕京土俗,以清明日聚无主之柩,堆若丘陵,又剖童子之棺敛而未化者,裸而置之高处,剪纸为旗,缚之于臂,此尤不仁之甚矣。或谓火化俗始自元代,然世祖至元十五年曾严焚尸之禁,且载《大元典章》,论世者未之考尔。

史籍极斥五斗米道,而今世真人实其裔孙,以符箓治妖有实效。自云其祖道陵与葛玄、许旌阳、萨守坚为上帝四相。其言无稽,而符箓之效不可没也。故庄子曰:“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少所见多所怪,见骆驼谓马肿背。《楞严》言十二类生甚详,而谭景升《化书》举之以为异事,人安可不学乎?

释典多言六道,唯《楞严》合神仙而言七趣。神仙在天下之人之上,虽是长年,实有死时,故又言寿终仙再活,为色阴魔也。道士每言历劫不死。夫众生以四大为身,神仙又以四大之精华为身,故得长年。至劫坏则四大亦坏,身于何有而可言历劫?旅次一食可以疗饥,一宿可以适体,谓之到家可乎?

以一药遍治众病之谓道,以众药合治一病之谓医。医术始于轩辕、岐伯,二公皆神仙也。故医术为道之绪余。

《楞严》所言十种仙,唯坚固变化是西域外道,余九种东土皆有之。而魏张人元、旌阳地元、丘长春天元为最盛。取药于人之精血者为人元,取药于地之金石者谓之地元,取药于天之日精月华者谓之天元。而餐松食柏如木客毛女辈者,名为草仙,非所贵也。地元、人元有治病接命之术,天元无之。

明?惠安伯张庆臻患痈疾,伏床七年。涿州冯相国请道师梁西台治之,吸真气二三口。再阅日,庆臻设宴请道师,能自行宾主之礼。京师人所共知者。

劳山、青城、太白、武当诸深山人迹不至之地,有宋元以来不死之人,皮着于骨,见者返走,皆草仙也。既入此途,则与三元永绝。故平叔云:“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也。然唯绝于人元,而地元、天元则可作。

《楞严》所谓坚固动止而不休息,即华佗之五禽戏法,庄子所谓熊经鸟伸也,以之治病亦有效,成仙则未闻也。

什师《维摩经》注有云:天人以山中灵药置大海中,波涛日夜冲激,遂成仙药。又在《楞严》十种之外,以非人所能为故也。

兽中唯狐最灵,猿次之。狐多成仙,服役于上帝,如宫奴阉者然。猿,地仙耳。

金华人家忌畜纯白猫,能夜蹲瓦顶,盗取月光,则成精为患也。兽亦知天元哉!

鹿仙,非鹿成仙也。山中道士知人元之法者,以鹿代人取药物以有成者之名也。

人之得药者有洗心之工,丹房器皿,弃之而去,故得成仙。不弃去,只成接命者异类。类为孽,无不击于雷神,淫致祸也。乍能变为人形,以为稀事,奇味耽溺不舍,以致丧命,非药之咎也。

《楞严》又有云:“日月薄蚀,精气流注,著物成妖。”亦天元之意也。古人有不修而得仙者,其偶遇此精气乎?魏伯阳以六十四卦譬喻丹道之药物火候,后人遂引《易》成仙家之书。

仙书唯《参同契》、《入药镜》、《悟真篇》是真书,其外《钟吕问答》、《仙佛同源》等皆伪。谚语云:“剑法不传”。有王老人云:“非不传也,剑以槊比之,锋锷如槊刃,而以身为之柄。徽州目连獶人之身法,轻如猿鸟,即剑法也。”

唐人小说所言剑仙,似乎寓言。而钱牧斋于明末,有客谒之,方巾青布袍,钱以下客畜之。数日后造钱之友冯班,谓曰:“古有剑术,予即其人也。闻牧斋名,故来见之,乃俗流不我识也。”班问其术,答曰:“亦服药,亦祭炼。术成,遇大风即蓦然起行,不觉已乘空矣。后则微风初起而为之,又后则见旭日之光即为之,久久无不如意矣。”言别送至门外,相揖。班揖起,已失其人。

由吾道荣善洞视萧轨之败,言之如目见。盖即道家之所谓出神也。

中行说难汉使曰:“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而室屋之极,生力屈焉。”此老氏之旨,当时文帝尚黄老,故其一时相习成风如此。

张紫阳之丹法,阴阳清净兼用之。不得其全者互相攻诋,终无效也。唯治病则偏者亦有效,接命则偏者不可矣。人唯种禾以取米,则糠自得,本无种糠之法。地元之用金石亦然,而世之种糠者甚多。涿州冯相国之长子名源淮,作元戎于楚时,追取银魂,每两一分,存者散碎为铜铁,天主教之法也。其人来中国,携银甚多,以追取其魂,故行囊不重滞,名“老子藏金法”。

以药汁蒸取黄金之汗以治火病,其效如神。明末宿将曾有之,尝以示客,状如麻油。自云:“攻南方时,有大将被铳伤垂死者,与二匙即愈。”铅汗亦可用,噎隔者进之直下无阻。呕吐之甚者,大肠中粪秽从而出,立刻命尽。非得金石重药,无以治之。草木药轻浮,随呕而出也。故地元家谓草木经火则灰,经水则烂,不可为丹药。金则水火不能伤,故能养命。《抱朴子》中有服金银法。王涯置金沙于井而饮其水,甘露之变受刑,肉色如金。

以药汁浸珠自成粉,能治危病,又能救记性,不健忘。

《相如传》言:在梁著《子虚赋》,天子读而善之。相如曰:此诸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上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义,故虚借此三人为辞。其为“子虚”也,既立此三人名以为上林之地矣。后《上林赋》“亡是公”语与“乌有先生”齐难紧接,无从分段,不知缘何有先后篇之别,岂著《上林》时始改剟前赋而为之耶?不然,则前赋为不了语矣。

注:本篇《渌水亭杂识》,摘自《通志堂集》,包含了其中十五卷到十八卷的全部内容,且按照各卷的原篇章始末将其分为以上四节。纳兰性德于《渌水亭杂识》小序中写道:“癸丑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由此可知,《渌水亭杂识》应当作于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至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年)间,即在他18~21岁之间完成。而且,由小序也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并未将《渌水亭杂识》认为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通过和朋友在聊天中的相互切磋,再加上自己的研究,共同取得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