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罗浮道教史略
15239900000012

第12章 清朝罗浮道教的复兴

在清初,满人入关,兵祸四起。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七月二十六日,博罗县城被攻陷,屠城数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盗贼四起。罗浮寺观多遭浩劫。而冲虚古观,也难逃劫难,宏丽宫殿几乎全毁,蓬莱阁、遗履轩、白莲池等古迹尽废,仅中殿尚存。南汉铜玉皇像、苏东坡“葛洪丹灶”题匾等珍贵文物散失。康熙丙辰(公元1676年),惠州提督许贞、惠州知府吕应奎捐资修复了玉简亭和葛仙祠;学使吴鸿补题“稚川丹灶”。但冲虚古观仍是一片荒凉衰落之境。康熙丙寅(公元1686年),时任博罗知县的江苏上元人陶敬游览冲虚时,看到古观破败之境,十分感慨地记道:“迩者贝阙琳宫,香台古碣,满目丘墟。见夫福地荒凉零落之状,不胜扼腕,莫不疾首蹙额。”不久,有“杜祖”之称的杜阳栋住持冲虚,接着维修补建,冲虚古观得以香火不断。

康熙丙申(公元1716年),广东大旱。道教全真龙门派的酥醪道士曾一贯(字山山)应州县官吏之请,开坛求雨,效果显著。于是,道教司委任他为罗浮五观总住持,专驻首观冲虚。自此,罗浮道教南宗灵宝金丹派一千多年来的一统江山,为全真龙门派所取代。

嘉庆壬戌(公元1802年),因兵祸连年,冲虚古观又遭损坏过半。住持陈圆琯四出募捐重修。并将以前被改为金阙寥阳殿的中殿复名为三清殿。

光绪年间,冲虚观由曾久居北京名观白云观的酥醪道士温理文住持。期间,冲虚有一孤寡老道士病故。开箱查验遗物时,发现有巨额遗银数千两。温理文将遗款悉数用于冲虚观的维修。

现存冲虚古观的格局规模,是清代同治重修时所定。计有殿堂、丹房、斋室、库房等一百多间,建筑面积达四千四百多平方米。是岭南乃至全国规模较大的道观。

至清初,全真龙门派遍传全国各地,远超其余六派之上,成为全真道的“龙头”,其盛名可与佛教禅宗的临济宗比美。当时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曾一贯于乾隆年间入罗浮山,为冲虚古观住持。自此,罗浮道教南宗灵宝派正式为龙门派所取代。

据罗浮山酥醪观度牒记载,龙门道派有百字诗,以记其道脉。诗曰:“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维懋,希夷衍自宁。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太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身。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明末清初,随着满人入关,岭南反清义士纷纷隐居山林,伺机反清复明。罗浮山就是他们的首选之地。他们有的遁迹空门,有的隐居道观,“国破家亡”的明代遗民中的一些仁人志士纷纷加入了全真教团。而清代统诒者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其统诒地位,对全真道虽无扶植,但对全真道授戒传度大开绿灯。而全真诸派中,只有龙门派得以中兴。清初以后龙门派传遍了全国各地,其在广东也呈一统天下之势。据清人陈铭圭《长春道教源流》载:“今粤东罗浮及会城诸道观,询其派,又皆全真也。”

康熙初,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山东曾一贯被道司委为罗浮五观总住持,结束了罗浮道教全真丹鼎派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初开罗浮道教全真龙门派。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惠州元妙观恭聘曾一贯之徒杜阳栋为住持,元妙观亦为龙门派之十方丛林。

在清朝,仙名远播的高道有曾一贯、杜阳栋、章复魁、张妙升、江本源等。

1.曾一贯。据陈伯陶的《罗浮指南》载:“康熙年间,道士曾一贯有道术,省中大吏廷之求雨,辄验。乃命为五观住持。五观者,冲虚、黄龙、白鹤、九天、 酥醪也。曾(一贯)亦龙门派,为邱长春第十一代孙。今白鹤、九天、酥醪皆龙门派……惟黄龙观为崂山派,出于孙立清。孙亦长春四代孙也。”“罗浮旧为南宗旧仙祖所居。其变而为长春道派者,盖自兹始。”

陈铭圭在《长春道教源流》卷七中,更详细地记述曾一贯的生平道:“曾师一贯,号山山,其师李清秋,龙门第十代孙,得至人传授真诀。一贯传其学,恬修道成,以符药救人。康熙间入罗浮,筑道场于紫霞洞。(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广州旱甚。吏道邀请求雨,雨大注。因委管冲虚观。山中五观,余四曰酥醪,曰九天,曰黄龙,曰白鹤,俱延为住持。后迁紫霞洞道场于酥醪洞,令弟子柯阳桂主之。师遗有佩剑,能辟邪。有病祟者,取剑悬于卧内即愈。”

据《博罗县志》(民国版)载:“曾一贯曾建云霄阁于上界三峰。”云霄阁,在紫霞洞内,地近上界三峰。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道士曾山山建。

东莞赖洪禧在《浮山新志》详记道:“紫(云霄)阁在紫霞洞内,有巨钟,康熙四十四年曾山山炼师奉道所营也。地近上界三峰,群峭摩天,沉烟翳荟,窅然洞开。压岩成宇,架木为巢,下临瑶池。中多鲫鱼,往来倏忽,菖蒲被之。此外云气空濛,日光下射,飞湍一线,半堕窃冥,真山静太古也……柯善智师(即柯阳桂)开复酥醪观,于是移置此钟于雷祖殿,殿左有紫霞阁,犹紫霞洞之云霄阁云尔。”为此,曾一贯道名远播,在罗浮道教乃至岭南道教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2.柯阳桂。字镇陵,号善智,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据陈铭圭《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载:其“家世仕官,师习举子业。然性耽清静,慕孝庄之学。弱冠弃家游罗浮,拜曾一贯为师。罗浮酥醪洞相传安期生与神女于此会饮,醉后呼吸水露,化作酥醪,故名。晋葛洪隐罗浮,曾建北庵,宋代旧有观,遭乱久废。一贯与师择今地重为兴筑。师道行清洁,住山三十余年,度弟子百余人。”

据《罗浮县志》(民国版)载: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秋,广州总督杨应琚游罗浮,至酥醪,柯阳桂(善智)陪,为酥醪留下忘机石胜迹。杨应琚后来写了《忘机石序》一文记录了当日的游踪。文中写道:游罗山之日,酥醪院道士善智谓余日:“去院八里许,有一境佳绝,盍往视焉?”余欣然起行。道士前导,肩舆三里许,山渐高……策杖步行,四望皆峻岭危岩,深林密竹……下临渊溪,水声聒耳。善智指示曰:“此西溪也。”溪转峰回,有巨石当中流,可坐二十余人,高数丈许。山泉经此石上始流入溪中。岁久,凹者成渠,水循行不至散漫。游人坐卧其上,无湿衣之虑……因相坐石上,听泉观山,不知身之在何境也。日暮将返,善智为石请名。余曰:“游人坐此石可以忘机。”遂以忘机名。复举杯笑谓善智日:“凡人之情,莫不喜新厌旧。一旦来此坐,白石青松间,与鸥鹭为伍,其机械变诈之心,一洗如遗。虽身坐石上,心驰人间……”善智之道名,也与罗浮道教一起,因此而名扬羊城,驰誉岭南。

3.李明彻。清末罗浮道教中,有一个在嘉庆年间曾得到清仁宗称赞的名道李明彻(字青来)。他是广东番禺人,生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卒于道光十年(公元1832年)。据陈铭圭《罗浮指南》载:“李明彻年十二入道冲虚观。深悟道妙,兼通推步之术,著有《圆天图说》四卷。粤督阮元以为隋张宾、唐傅仁均崛起一人。会修《通志》,聘主绘图事。道光甲申(公元1824年)于潄珠江万松山创建纯阳观,阮为书额。又题其后礼斗台为颐云坛。丙戌(公元1826年)春,彗星见南方。阮疑有兵,召询之。(李)以旱对。先是阮因明彻言奏请免洋米入出境口之税。而米舶出口货税仍照征。明彻复言:‘宜并免出口货税,使米大至以备旱。’阮如其言。是秋旱,米价反平。自后粤虽旱潦不存饥,明彻之发也。”又著有《黄庭经》、《道德经》注证道书。壬辰(公元1832年)年七十八羽化。

从这段记述颇详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李明彻不仅有道行,而且懂天文,明数理,善测绘,工丹青。据志书所记,他在青少年时曾潜心学油画和测绘地图。而当时的嘉庆皇帝偏爱油画,常派使至粤收购油画。李明彻所绘甚为此使者赏识,遂推荐他入京献画,深为嘉庆皇帝器重。就答应李在钦天监学习天文、占侯和推步术。后来李明彻还到澳门向洋人学习天文测绘,并购回有关仪器,观天测绘。在广州玄妙观编著《圆天图说》这本近代广东唯一的天文学专著。此书共三卷、续编二卷,还配有全国地图、京城地图和大部分省图,价值较高。当时两广总督阮元正主持编辑《广东通志》,就委任其编纂《舆地略》,编绘广东各县地图。李明彻利用所得的酬金,在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于广州濑珠岗五凤村兴建纯阳观,两广督阮元亲自为此观题匾。为清末岭南道教的一大盛事。

4.张妙升,号云仙,山东人。陈伯陶在《罗浮指南》中称其“本崂山道士,有奇术,与杜阳栋同兴冲虚观,为道俗所仰”。又称“观中长生井味甚冽,妙升所凿也”。据《罗浮县志》(民国版)载:“掘土时,得古器数枚,疑为葛洪丹井。”张妙升久居冲虚,其道行深受当时社会名流的器重,他们在游山访观之时,纷纷题诗相赠。“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名诗人梁佩兰赠诗写道:“蒙蒙太古云,留我世上客,红泉映入沙,朱草络幽石。”长州人顾嗣立则赞其:“道人特爱长生水,移住罗浮四百峰。”东莞陈阿平更赞道:“朱明列璇官,上有餐霞客。黄芽养丹砂,宝鼎煮白石。”这些诗篇,都洋溢着他们对张云仙和罗浮道教的敬仰之情。

5.童复魁,号慵庵,浙江绍兴会稽人。据陈铭圭《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载:他是柯阳桂再传弟子也。乾隆辛亥(公元1721年)入道罗浮酥醪观,时三十八矣。精进有得。复云游二十载乃归,众共推为住持。制府重之,复举任道会司之职……山中道释俱奉命惟谨。客有避迹入罗浮者,所历寺院,款给优厚,询其故,俱云:‘童住持预言有佳客至,不敢慢。’及至观,相蓄如弟子,扫一室令人静处…一日呼客语曰:‘君可归矣!’别时付以隐语,语不可解,及归,乃释然。其神异多类此。嘉庆辛酉(公元1801年)九月初三日坐化,寿九十八。其徒江本源葬之柯阳桂莹次,黄培芳题其墓称曰‘仙师’”。南海人谢兰生慕名来游酥醪洞天,曾作童复魁像赞曰:“游衍洞天,一何自在。簸弄耳目,一何狡狯。老子之道,其犹龙欤。谁其乘云,上下从欤。嘻睡睡一,庵其慵欤。其非慵欤,观此其道,行可知已。”

6.江本源,字瀛涛,号松竹山人,广州番禺人。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载:其“入道罗浮酥醪观,继童复魁为主持”。并赞其“有戒行,通儒释之学,能诗文,士大夫喜从之以游”。

由于酥醪观处于“浮山最深处”,江本源开辟了佛子坳山路,在路旁筑玉液亭,为行山者和路人提供“义浆”,时人称之为功德无量的“善举”。江本源还在酥醪古观之南阁筑一幽居小楼,杨应琚名之为“浮山第一楼”,作《题酥醪观小楼》诗。诗序中写道:“仙人好楼居,而罗浮颇鲜精构。道人江瀛涛筑小楼于酥醪观之阳,擅一洞之胜,余颜曰‘浮山第一楼。’杨应琚还为之题联曰:“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

为缅怀安期生仙事,江本源又在广州白云山葛蒲涧左侧建安期仙祠。而在酥醪观重修斋堂,始祀仙人安期生。谢兰生在《酥醪观斋堂记》中赞曰:“是役也,可谓能知本矣!”“皆能不离其宗矣!”

江瀛涛又将酥醪胜景汇之为十景,这酥醪十景之名为:酥醪洞天、蓬莱丘壑、茶山飞瀑、梅谷幽蹊、山潭凝碧、 石灶煎琼、水门春花、符峰晚照、陂流写韵和涧石忘机。山因人而著,人因观而仙。文人骚客,社会名流久慕十景之名,纷纷入酥醪,访宫观,寻幽境。酥醪因而名声大振,罗浮道教在岭南尤其在增城、东莞和南番顺等地更有崇高的声誉。

江本源曾营生圹于安期仙祠左之望岗墩。嘉庆,丙子(公元1816年)汤贻芬为其圹题曰:“江瀛涛藏于此。”江羽化于酥醪后,其徒即将他葬于此。据陈铭圭《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载:江本源“仙蜕于圹中”。书中并记其一段仙事:江徒孙杨教善扩建安期仙祠,“比旧更宏敞,香火日盛历二十余年。一日,山馆中童子忽闻叩门声,启视,则庞然胖道士。请姓名,曰江某。俄而由小门出往仙祠。童子请导,不许。明日童子见杨师而述之,杨愕然问状,则真瀛涛也!当时相传,以为得仙云。”此段传奇,足见本源的道行深为道侣和信众所折服。

7.陈铭圭(公元1824-1881年),字京瑜,一字友珊,派名教友,广东东莞人。清咸丰壬子(公元1852年)年科副贡。

酥醪观住持谢菊斋羽化后,方瑚洲(原名文炳,字合矩)于同治己丑(公元1865年)邀陈铭圭入山,道侣请(方)师为住持,(方)要陈铭圭同为住持。据陈铭奎所编著之《浮山志》卷二记道:“因捐募万金,重修观宇,重建酥醪观,于光绪戊寅(公元1878年)十一月落成。观中道侣因作黄箓醮。醮日,五色云现,纷纷郁郁,遍复高轴,朝日丽之,采绚万状。时人咸以为瑞。”

陈铭圭在酥醪观中还大兴儒学之风。他在《浮山志》卷二中记道:“余入山后挚儿子(陈伯陶)读书观中。门人负笈至者甚众。洞中高、陈两生亦相从,并刻苦力学。数年间出应院试。归课村童,峒氓鄙塞,渐有弦诵风矣。”

陈铭圭对罗浮道教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广泛搜索了道教全真派的有关资料,编成了《长春道教源流》一书。他在《序》中说:“余中年感异兆,学道于罗浮酥醪观中。观为全真之龙门派,源出邱长春,暇因考史册,并取《道藏》诸书核之……余因溯其源流,辑成是编,是告世之为全真学者。”全书分八卷:卷一:全真教总论;卷二:邱长春事迹汇纪(上);卷三:邱长春事迹汇纪(下);卷四:邱长春弟子纪略(上);卷五:邱长春弟子纪略(下);卷六:邱长春再传以下弟子纪略;卷七:邱长春后全真法嗣纪略(下);卷八:辨证十二则杂钞三种。由于此书收集的历代全真道士众多,史料丰富,渊源广远,至今仍是研究全真教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

由于罗浮山由罗山和浮山合二为一。而浮山一境,人迹罕至,因而历代《罗浮山志》的记述多重于罗山,而疏于浮山。为了弥补这些志书对浮山的仙踪胜迹记述的不足,陈铭珪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编撰《浮山志》五卷。其卷一收录黄培芳之《浮山小志》和赖洪禧之《浮山新志》;卷二为其自撰的《浮山续纪》;卷三为唐至清时之浮山记文;卷四为唐至清时的浮山咏诗;卷五为清诗及词。陈铭圭在此志的目录之后特别注明:“所辑杂文及诗词,俱属浮山,其标题罗而所作实关系浮山者,则录之。”此志收编时间至“乾(隆)嘉(靖)”,其本人的诗文也收编在内。《浮山志》对罗浮道教尤其是酥醪观的沿革、历代住持的奇人逸事记述颇详,对酥醪洞天十景的描述颇细,有极高的文史价值。

8.陈铭圭的儿子陈伯陶更是罗浮道教中一个传奇人物。陈伯陶(公元1855-1930年),字象华,号子砺,晚号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他少时随父入酥醪观,据其孙陈昭南所编著之《代代相传·陈伯陶纪念集》载:其聪敏于学。光绪丁卯(公元1879年)中觧元,举乡记第一。己丑(公元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壬辰(公元1892年)科,中进士,以一甲第三名(探花)及弟,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入直南书房。以淹雅称。光绪三十二年赴日本考察学务。宣统辛亥(公元1911年),出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清帝退位后,以遗老自居,移居九龙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八月二十日病卒于九龙寓所。

陈伯陶著述颇多,有《孝经说》三卷、《东江考》四卷、《西部考》二卷、《宋东莞遗民录》二卷,《重修东莞县志》九十八卷等著。而对罗浮道教贡献良多的是《增补罗浮志》。他在明人陈琏的《罗浮志》(十卷)的基础上调整和增补为十五卷,丰富了罗浮山水和罗浮道教的不少文史资料,如《卷八·释子》就是原志卷五,卷九、卷十就是原志卷六;卷十三就是原志卷十;而卷十四、卷十五则是新增补。因而,此书又名《罗浮志补》

《罗浮指南》原名《罗浮志补》,陈伯陶在卷首中说:“余之补此志,搜旧闻,存古迹也!惟自永乐迄今五百年余年,山峰岩谷,则流俗改其名;寺观庵庐,则后人易其地。而又中更兵燹,陵谷变迁,遗迹既湮,世多附会。琴轩(即陈琏)而后,凡所为图志,大都言人人殊使执往,籍以求今之罗浮,不几同刻舟求剑耶?”此书记述道观沿革颇详,对罗浮全真龙门道脉述著颇细,对明清罗浮名道记述颇丰,不仅对罗浮山水文化,而且对罗浮道教文化都有较大的贡献。陈伯陶集名儒、名宦、名道于一身,慈禧太后曾赐以一笔草书“寿”匾(陈宝琛书),宣统皇帝曾赐“玉性松心”(朱汝珍书)和“忠肝古谊”之匾。光绪帝更御笔亲书“至诚通神”以赠。三朝皇帝赠匾,这在中国道教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9.道名载于陈铭圭《长春道教源流》中的清代罗浮高道还有:赖洪禧(字介生)广东东莞人。他礼酥醪观住持童复魁为师。著有《浮山新志》和《红棉馆诗钞》传世。

10.余明志,号笑尘子。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年逾不惑,入道罗浮之酥醪观,杜门不出,惟焚香斗室,昼夜诵《道德》、《黄庭》,虽风雨寒暑无少辍。尝谓:“吾侪修道,丹药本无可凭。不若诵经以存心,使心无欺念。还吾本体,自能超凡人圣神游太虚。”住山十年,计所诵经不啻数千万遍。每语人日:“吾诵经有得,血气调和。冬不慄,暑不汗,饥渴可忘,疾病罔作。”一日……天将晓,跌坐榻上化矣!……时甲戌(公元1874年)八月也。遗书诸道侣,勉以梵修。后数年游客于观中扶乩,称笑尘子至,询知旧事,众遂信以为仙。(见《浮山志》)他著有《笑尘子诗集》,诗中多有悟道颇深之作。如:“雪冷风寒步亦稀,绕阑别有好心机。枯枝一一芟除去,免使春来坏蝶衣。”“荒堤偪仄欠宽平,难使摩肩互送迎。偶遇鹤来还却避,不妨让路与它行。”“久住仙都岁月深,山间风味熟沉吟。年年最好三冬候,烂煮畦中白菜心。”“别传香味透心田,山上蟠桃几颗悬。意欲摘来还自寿,却忘今岁是何年。”

11.萧集虚。元末琪林观道士,自号止庵。后居罗浮修炼。颇能诗。翰羽待制黄哲曾赠诗两首曰:“昔寓朱明洞,神游碧涧阿,庭临栖鸦树,衣拂挂猿萝。凤吹青云曲,龙吟白云歌。仍惭句漏令,坐梦入槐柯。”“颇弃人间事,来参内景篇,借骑缑岭鹤,相访大罗天。稽首传丹诀,长歌入紫烟。琼花不着处,同扫石床眠。”

12.梁可澜。字元叔,顺德人。博学能诗,隐居罗浮,慕葛稚川修炼故事,自号“三十二峰太狂长啸仙”。博罗县令连继芳敬重其人,访诸山中,酬和竟日。其所著有《狂仙诗》、《修真要语》行世。卒年八十。顔色如生,举尸轻若空服,葬白郁峰。后十年,其侄永楚遇一黄冠踵其门曰:“太狂仙约游罗浮,果行否?”言讫不见人。益知其为仙也。清《粤东诗海》收录其诗六首。其《游罗浮》诗曰:“独携筇杖入罗浮,四百名峰今始游。鲍靓葛洪如有待,洞云岩月似相留。一封茅屋梅花古,半址松坛药灶秋。谁谓铁桥人不到,我将双袖挹飕飀。”

13.草衣道人与全真子。见本章第一节所述。

14.黄真宇。黄龙观道士,光绪初(公元1875年)游东莞中堂圩。借卜巫教人为善,人皆敬之。其戒杀尤力。一日汲河水作粥,粥成,有小虾。(黄)痛哭三日不食。羽化后,圩中人立庙祀之,称黄真人,祷则验。(见《东莞志》)

民国时期罗浮道教的遭遇随着清末封建社会的最后崩溃,道教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堡垒”而受到民主革命潮流的冲击。袁世凯为复辟需要而继续利用道教收买人心,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家对旧宗教的封建迷信观念和偶像崇拜、祭祀等予以鞭挞,清末民初当局甚至规定道士为不准参与议员选举的五种人之一,毫无政治地位。

民国初年,住持余宗耀、梁信友先后对冲虚古观作了较大的维修。在观西扩建了几十间砖瓦客房以备香客之需。因而民国以后,冲虚古观仍能耸立于麻姑峰下。

1928年,政府颁布了神祠废存标准。吕祖、城隍、关帝等道教神庙都被废除,不少道教宫观庵堂被改建为学校、机关和军营。岭南道教当然也逃脱不了这个厄运。不少宫观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难于自拔。有的被占,有的被拆,连正常的弘道活动也被迫停止。但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之《广东年鉴》载:“今罗浮山共有冲虚、黄龙、白鹤、酥醪四观,徒众数百。”罗浮道教仍在岭南道教中雄踞首席。

在抗日战争时期,冲虚古观曾被作为“博西片青年抗日救国自修班”的所在地,1942年秋,更作为罗浮中学的校舍。白鹤观则作为罗浮中学补习班的校舍。1945年2月,东江纵队的江北支队、西北支队和纵队领导机关先后集结在罗浮山。司令部就设在冲虚观,政治部设在白鹤观,《前进报》报社设在朝元洞。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广东军政委员会都设在冲虚观内。1945年7月6日至20日,中共广东省临委在冲虚观召开扩大会议。一时之间,冲虚古观成为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党政和军事指挥中心。

新中国罗浮道教的复兴全国解放后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酥醪观、陈孝女祠等先后被作医院、小学或大队部之用。九天观曾被罗浮山制药厂作为厂房使用。至“文革”前后,罗浮道观在“破四旧”的狂风暴雨中,一片破败。黄龙观、白鹤观等荡然无存。唯有冲虚观因解放军一九九医院的进驻,宫观建筑得以完整保存。和其他宗教一样,罗浮道教全面停止了一切活动,道士尽遭遣散。

自中共中央拨乱反正以来,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逐步得以落实,被占用的宫观建筑得以逐步归还。四散的道士也逐渐回到重修的宫观中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罗浮道教的主要宫观陆续得以交回道教人士管理和使用。冲虚古观于1985年由驻军交回博罗人民政府接管,并于1986年重修后隆重开光。九天观也于1986年重修开光。而黄龙观更于1992年由香港青松观捐入巨资重修,成为罗浮道教历史上占地最广(35048m2),设施配套最为齐整的宫观。曾被改作为医院、小学的陈孝女祠,酥醪观等官观也在博罗教育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收回重修得以恢复原貌。

罗浮道教在开放改革政策的指引下,又重振昔日辉煌。据《惠州市志》(2008年3月版)记载:至2000年,全市的佛寺有22间,而博罗仅有3间(南楼寺,华首台,普福祥院);全市有道观14间,而博罗就有12间,约占90%。

据有关部门统计:至1988年,广东全省道教宫观有52座,其中惠州市12座,而罗浮道教宫观就有10座,占惠州道观总数的83.3%。据《惠州市志》(2008年3月版)的统计:自1949年至2000年,罗浮道教中的教职人员和教徒如下表:

年份教职人员教徒1949253595196612105020001025934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罗浮道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在其爱国、宏道的精神指引下,不断发展,继续保持其在岭南道教中的龙头地位。

更为值得庆贺的是: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罗浮道教中的不少重要宫观都被各级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受到各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和保护。冲虚古观、酥醪观、九天观都被在1978年10月11日被博罗县人民政府列为博罗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冲虚观还于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二十一个对外开放的重点宫观之一;于197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和统战工作的需要,道教人士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罗浮道教中的一些住持先后被吸收为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冲虚古观住持赖保荣荣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和惠州市道协会长,同时还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等职,显示出罗浮道教在当今社会仍享有崇高的地位。

近年来,罗浮道教在维护合法权益、严格宫观管理、重视人才培养、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积极参与了广东道教文化系列活动,广东道协举办的讲经比赛、广东道教第四届万缘法会、园玄道观开放十周年志庆和省道协与中国道协主办的道教与养生研讨会等,并为之作出较大的贡献。

2009年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冲虚古观为灾区捐资15万元,黄龙古观也捐了8万元,并于5月9日至10日举办“为汶川地震灾民祈福,为地震罹难亡灵超度”的大法会。充分体现了罗浮道教关心民生疾苦,构筑和谐社会的热忱。

在2009年10月13日于广州召开的广东省道教协会第四次代表会议上,冲虚观住持赖保荣连任新一届的会长。黄龙观住持黄健虹被推荐为副会长。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罗浮道教必将作为岭南道教的主力军而在办道、弘道的大道上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罗浮道教冲虚观史迹冲虚古观为罗浮山现存的最古老的道家宫观,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它背靠层峦叠翠的麻姑峰,面临波光潋滟的白莲池。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是千百年来的罗浮道教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