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罗浮道教史略
15239900000020

第20章 九天观的观内殿堂

九天观建筑规模不大,但是道家宫观的一切设施完备,殿堂廊宇,同样是雕梁画栋,神像庄严肃穆,灵香缭绕殿中。

观前有一圆形放生池。靠观门处的池边,有龟蛇石雕像,蛇缠龟背,两首相向,四目对视,似是心灵相通。这是玄武大帝的象征。观门楹联大书:“灵应九霄,降魔护道;恩泽万类,佑世安民。”进门便可见道门护法神王灵官神像。神龛联曰:“秉正嫉邪,一方恒资保障;降魔卫道,千年永镇玄门。”

观内的主要建筑有:

1.金阙宝殿

九天观主体建筑为金阙宝殿。道家说天上有黄金阙,白玉京,为天帝所住之地。阙,就是宫殿。殿中主祀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本为玄武大帝,宋真宗时因避宋始祖赵玄朗之讳而称真武。

玄武本是龟、蛇这两种颇有灵性的动物概称。初时,是和青龙、白虎、朱雀一起作为道教的护法神。葛洪在《抱朴子·杂应》中就说太上老君老子“左有二十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呼后拥,好不威风。以后,玄武被逐渐人格化、神化,成为北方之神,被塑造成“披发黑衣、仗剑踩龟蛇”的形象。随后,龟蛇也被神化为威猛的龟、蛇二将。据说真武大帝“神威显赫,祛邪卫正,善除水火之灾”。为此,全国各地普通建有真武庙,奉祀真武大帝。真武大帝也受历朝皇帝封赠。宋真宗封其为“真武感应灵君”;明成祖朱棣更封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将传说玄武修炼始地武当山赐名为“大岳大和山”,把武当山建成全国道教圣地,仅金殿上真武大帝的铜铸镏金像就重达万斤。

作为道教诸神之一,道家宫观中也多有奉祀真武大帝的殿堂。九天观的主殿全阙宝殿就是其中之一。殿中一副楹联所颂的正是真武大帝。联曰:“赤足踏龟蛇,众妙无名玄之至;散发冲斗牛,群魔尽扫武为真。”

2.八仙殿和吕祖殿

金阙宝殿旁之偏殿,分别奉祀八仙和吕洞宾,名为“八仙殿”和“吕祖殿”。对于道教诸神仙,民间之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八仙了。这八仙都是从凡人修炼得道,经神仙点化而升仙的。他们就是: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

李铁拐的来历和所处年代众说纷纭,起码有七八种说法。正所谓:“姓甚名谁何处家,一盘散沙乱如麻。”《列仙全传》就说:“铁拐李者,姓李名孔月,有足疾,王母点化成仙,封东华教主,授以铁拐。”而铁拐李的外貌更是丑陋:黑脸蓬头,卷须乱发,巨眼跛足。但却终日身背葫芦,嘻嘻哈哈,走村过巷,普度众生,就如济公活佛一般,在俗世中名声颇好。正如清代马贻在诗中所写:“垢面蓬头一脚跛,遍行天下真快乐。神仙本有神仙术,岂识葫芦卖甚药。”

钟离权,据传为汉大将军,经东华帝君玄甫传道、华阳真人授刀圭丹诀而修道成仙。传说其打扮也颇古怪:武将出身的他竟是“丫髻赤面、棕扇坦腹、龙晴虬髯、伟体自若。”《全唐诗》收录有他的三首诗,其中一首写道:“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据说他在罗浮山点化刘高尚,布竹叶符驱邪镇魔,以助其修炼得道。刘仙坛至今犹存,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为此赋诗曰:“醉乡不作蝴蝶梦,秘诀犹传竹叶符。草木多情亦点化,仙家灵异有还无。”

张果老是唐代道士,名张果。据说其学得长生秘术,“自言数百岁矣”,故人称其张果老。张果老曾有《玄珠论》、《道体论》等多种述著传世。而他给俗世民众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果老倒骑驴——往后看。清代马贻曾题诗赞曰:“举世多少人,谁知这老汉。不是倒骑驴,凡事回头看。”他玩世不恭,到处云游,敲打竹筒,传唱道情,劝化世人。善男信女都称他为老仙翁。

何仙姑更是岭南一带家喻户晓的女仙。她是广东增城小楼新桂乡人,原名何秀姑。生于唐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据古籍载:“(何仙姑)年十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因饵之。往来(罗浮)山顶。”何仙姑得道后曾赋诗一首,表达了升仙后满怀高兴之情。诗曰:“凤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笑杀狂游勾漏令,却从何处觅丹砂。”至今,增城小楼镇仍有一座何仙姑家庙,门联上书:“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蓝采和本是颇有文才、能边行边唱、踏歌于市的流浪汉。他的形象也很古怪:一件破旧蓝衫披身,腰系三寸阔的黑腰带,一只脚穿长靴,另一只脚却光板子。他的行为更令人不可思议:夏天,要在衣衫内加棉絮;冬天则睡卧雪地中,呼出之气犹如蒸气一般热。至于他的法力,各类志书则极少记载。

吕洞宾之事迹前面有关章节已记叙详尽,不再赘述。

韩湘子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之侄孙。据说他年纪轻轻,已是法力无边。韩愈曾力勉其刻苦攻读。他却赋诗一首作答:“青山云水窟,此地是吾家。一壶藏造化,三尺斩妖邪。解道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韩愈根本不相信他有这种法力。韩湘子就拿了一个木盒装上泥土,稍作遮盖。再打开时,已见牡丹朵朵,芳香扑鼻。更为奇怪的是花朵之中,隐隐约约有一个个蝇头金字。韩愈把字联起来一读,竟是一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明其意,只好请教侄孙。韩湘子笑而不答,只是劝他淡出官场,以图逍遥自在。韩愈此时正是官场得意之时,因此不以为然。后来,韩愈因上表谏迎佛骨而得罪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他被大风雪阻于蓝关。韩湘子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在举杯对酒之时,韩湘子问他:“叔祖还记得花中联句吗?”韩愈这才猛然醒悟:花中联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正是今日被贬生涯的写照。于是,他感慨万千地提笔疾书,将那联句嵌入诗中。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如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湘子花中谶语,隐含玄机,后人敬佩万分。在八仙中,他被视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之仙。

曹国舅在八仙中出身最为高贵。既称国舅,其姐必是当朝皇后。据说他是宋仁宗赵祯皇后之弟。后因“其弟骄纵不法。他深以为耻,遂隐迹山岩,精思元理,野服葛巾,经旬不食”。一日,遇钟离权、吕洞宾。两仙问他在深山干什么。他说在修道。又问他道在哪里,他说在心里。两仙认为他深悟到“心即天、天即道”的玄机,就点化他成仙。

道教八仙是最受俗世民众熟悉和喜爱的神仙群体。八仙神话成为历代诗文、雕塑、美术、影视等方面的重要题材。

3.千年古木

九天观放生池边,有七株质朴苍劲的古树。碧水漫干,但依然翠枝绿叶,生机勃勃。这就是有九天观“镇观之宝”之称的水萝松。民国版的《博罗县志卷八·古迹》中记道:“(九天)观外,池圹水萝松数株,甚奇古,殆千百年物。”这七株水萝松分列九天观两侧。这些古树主干粗壮,树基浸泡在近半米深的池水之中,基干粗大,成扁棱形,树皮呈锯纹长条形而微裂,叶片呈鳞形或羽形,生机盎然。西侧一株水萝松,树高近15米,傲然独立,直耸云天;东侧六株水萝松枝条交错,宛如并肩挽手之六君子。此树为杉科水松属,又名水石松,因其树冠、基干似松,又喜生在湿润之地,树根耐浸耐腐,故称之为水松。博罗人则称水萝松,是我国南方独有的第四纪冰川后的孑遗树种,它们多亭亭玉立于水中,主干高大,枝繁叶茂,给人以生气勃勃、蒸蒸向上之感,甚为游人喜爱。清代博罗人李宝芳就曾在诗中赞之:“活活溪流漠漠烟,村南村北桃花然。与君酩酊醉千日,看我扶摇上九天。雪海抱琴成往事,云章题壁可能仙?怪他池上萝松树,独傲风霜不记年!”这诗中所说之萝松树,正是九天观门前池中之千年古木水萝松。可惜观外东侧的七株水萝松,近日已有一株颓然而倒。

4.西华道院

西华道院原来就在九天观内。清代九天观日渐颓废,西华道院也随之渐圮。民国时期重修九天观之时,西华道院在九天观内已无一席之地。1986年香港玄圆学院赞助重修九天观时,就有重建西华道院之计划。20世纪90年代,西华道院终于九天观后山西侧重建。观址为明代叶春及石洞山房遗址附近。在山间平地依势拾级而上。重建的西华道院,简朴、宁静。门联上书:“仙圣灵福地;道古胜洞天。”

5.石门仙踪

西华道院后,“洞多石,大小积叠,有曰挂冠石者,一砥一峙。峙者高数寻,砥者可坐百人许。”还有高耸而扁平的大石互相对峙,“白云封之,乍开乍阖,曰石门”。

石门是罗浮神话传说中“邝仙骑牛入石”之处。《博罗县志》(民国版)就写道:“在明福观后,即邝仙骑牛入石处。”传说邝仙在石门隐居修道,自耕自乐。他日出而耕,日入而息,人健牛壮,悠然自得。只是人们从不见其屋冒炊烟,牛吃青草。附近村民都认为他是个不吃不喝的神仙,为此都称其为邝仙。一日邝仙耕罢归来。夕阳西照,晚霞织锦,天边传来仙乐。村中青年见邝仙骑在牛背,长笛横吹,隐入石门之中。自此邝仙骑牛入石为仙的逸事传遍了岭南大地。宋代惠州知府郑康佐在游览石门时,曾感触万分地写道:“横笛骑青牛,岩扉自开启。修然乘风驭,云收烟灭迹。真人不可见,空遗旧泉石。我来独徘徊,日暮千山碧。”明代嘉靖年间御史涂相在罗浮畅游时,写了《游罗浮》一诗。诗中写道:“多年有梦到罗浮,天下名山此胜游。云顶几人曾跨鹤,石门何处觅骑牛。空濛日照千岩雨,迢逶虹飞万壑流。竹叶桃符总奇异,漫凭木客问来由。”诗中所写的“骑牛”,正是邝仙之神仙逸事。

6.明代古刻

西华道院左侧数十米处,“有石如砥,方广丈余,有南海朱完书《逃暗记》刻之,字大六寸许,至今犹存。”这《逃暗记》乃是明代归善(今惠阳)人叶春及所撰。叶春及字化甫,号斋,曾任福建惠安知县,为奸臣所害而避难罗浮山石洞之中。《逃暗记》简明扼要地记叙了他为官、被诬、避难的经过,全文一百一十八字。石刻全文如下:

叶子迁宾州守,倦游至境,上书乞骸骨归。广西巡抚郭应聘劾守春及逃。两广都督殷正茂劾如郭。奉诏削为士伍。臣春及顿首:世之尘垢欲逃久矣!天地囿我,阴阳缚我,臣安逃哉?逃于罗浮间,无所往矣!四百三十二君闻之,邀于石洞,辟逃暗以居,遂不复出。

万历丁丑(1577年)冬,石洞居士叶春及撰,南海朱完书。

《逃暗记》石刻是罗浮山现存年代较久、字数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摩崖石刻。是难得的史实资料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珍品。

在西华道院右侧,有一块平坦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打拳石”。此石似被天斧壁为两半,石中之隙,仅可容一人而过。石壁陡峭平整,上有明代状元罗洪先题赠叶春及的两首诗为叶春及的门人题刻,诗曰:“君向我浮住,罗浮深若何?难随黄鹄举,空望白云多。海月宵偏近,杲风晚更和。世人不到处,独醒对烟萝。”“罗浮山下白云深,一室萧萧几岁阴?折得杲苍随所赠,莫言千里少同心。”诗刻后题款为:“右念暗先生寄斋先生诗。先生时居朱明,因名异暗,独醒后卜石洞。洞口名白云下,若有谶焉。门人梁伯鸾、谭嘉猷、周炜识。”“念暗”就是罗洪先,字达夫,号念暗,江西吉水人。嘉靖年间状元。石洞的诗文石刻皆为隶书题刻,古朴、端庄,凝重,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

7.洗耳泉

在西华道院下左侧山涧之中,幽静深邃。明朝欧必元《游罗浮山记》云:“奇石纵横涧中,水势激漫,悬注旁洒,泉池中真如喷雪。”溪润之中,浑圆之石大小积叠。急流扑石,水花四溅。溪旁,蝉鸣蝶舞,碧草茵茵。这就是为历代游人所倚重的避暑休闲胜地——洗耳泉。

溪中一块两人多高的黝黑圆石屹立在急流之中。泉声哗哗,飞流涮石。石壁上“洗耳泉”三个楷体字刻,分外醒目。下面题款刻着:“闽沧州林民止为化甫先生题”十二个小字。“化甫”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叶春及。据说有一个老朋友从远处来探访他,看到石洞山房“一室萧萧”的清贫境况,就劝叶春及重出官场,再振抱负。叶春及拉着他到泉边,掬水洗净自己耳朵,才说:“浊言污耳。公岂不闻白玉蟾道长之《沁园春·题罗浮山》之阙。”原来,白玉蟾之词中末句云:“仙家好,这许多快活,做甚时官。”他与罗浮青山绿水为伴,不再涉足官场的决心,令人感动。后人就称此泉为洗耳泉。自此以后,洗耳泉就成为罗浮山中名胜,为文人骚客、善男信女、道羽僧侣所钟爱。诗人词客对此泉中美景流连忘返,明代博罗人韩晃就曾赋《洗耳泉》诗曰:“长啸吹高松,流影乱泉水。只恐云未深,有人来洗耳。”道家羽客也多有在此对泉苦索,参悟玄机。明代罗浮名道姑罗素月所题之诗,更深悟玄机。诗曰:“水疑天际来,声自云间起。耳根本无尘,对此何以洗?”

罗浮道教黄龙观史迹黄龙观位于罗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下的黄龙洞中。是迄今现存罗浮寺观中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规模最为宏伟之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