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成长故事
15240100000009

第9章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意思是,根据实证,求索真相。

现在人们用它表示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真理。

此典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刘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南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徙所论。”

汉景帝刘启有一生十四个儿子。

刘德为栗姬所生,汉景帝前二年封为河间王。刘德研究儒学,十分喜欢儒家经典。

他读书时,总是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真相。他从民间得到好书,一定抄写一个漂亮的副本还给人家,自己留下书的正本,还赠给送书人金帛,来作为报答和鼓励。所以,四方有学问的人不远千里给他送书,有些书是很少见的先祖遗书,也都献给了刘德。因此,他私人收藏了许多书,与朝廷掌握的书籍差不多。

当时,淮南王刘安也喜好书,可是他搜集的大都是华而不实的书。刘德得到的都是先秦古文旧书,如《周官》、《尚书》、《礼经》、《礼记》、《孟子》、《老子》等等,都是经典着作,它们都是孔子七十个弟子的着述。

刘德做了二十六年河间王。他死后,谥号为:“聪明睿智称为献。”皇上和群臣都认为他聪明智慧,因此,刘德被称为河间献王。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吹刮,使它摇动。人们用它比喻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往往相悖,所谓事与愿违。

此典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殁吾亲,失之一也。

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春秋时,孔子外出游历,在路上听见有人啼哭,哭声非常悲痛。孔子说:“追上去,追上去!前面有贤人在哭泣。”近前一看,原来是皋鱼,他身穿粗布衣,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把车停下,同皋鱼交谈起来:“先生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皋鱼回答:“我有三个过失!年轻时喜欢求学,遍游诸侯各国,可是等到回家的时候,我的双亲已经去世,这是第一个过失;自命清高行事傲慢,不愿事奉昏庸的君主,以至岁月蹉跎,岁数很大了却没有任何成就,这是第二个过失;与朋友交谊深厚却中途绝交,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子女想孝敬双亲而父母却过早去世,一去不复返的是岁月年华,不能再相见的是去世的双亲,我要从此与世人永别了。”说罢一下子形同枯木,死去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它足以作为自己的鉴戒了!”于是,有十三名弟子辞别孔子,回家侍奉父母去了。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意思是,水能载船,也能翻船。

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主。比喻群力的伟大。

此典出自《荀子·王制》:“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初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拉车的马惊了,那么坐在车内的人就会坐不安稳;老百姓对政事提心吊胆,君子在官位上就不安稳。拉车的马惊了,没有什么比使马平静下来更好的了。老百姓对政事提心吊胆,就没有比什么施予他们恩惠更好的了。选择贤良的人,提拔忠诚而又严正的人,提倡忠孝,收养孤寡,补助贫穷的人,果真做到这些,那么老百姓就会安于政事。

老百姓安于政事,然后君子就能安于官位。

古书上说:“君子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的航行,也能使船沉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

此典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九卷:“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假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是因,得是果。不因种下,怎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

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柳宣教,胸藏千古史,腹蕴五车书,考中了进士,当上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府尹。上任时,厅下一应人等全都来参拜,独有城南水月寺竹林峰住持玉通禅师不到。柳宣教大怒道:

“这个秃驴太无礼了!”要抓来治罪。各寺住持劝解道:“此僧乃古佛出世,在竹林峰修行已五十二年。望相公宽恕他。”柳宣教只好作罢,可心中仍气忿难平,于是定下一计:就让一个叫红莲的艳色女子去同玉通禅师私通,并取得证物,想借此加害于玉通禅师。

玉通禅师上了红莲的当,却识破了柳宣教的阴谋,索性坐在禅椅上圆寂了。

他死后,投胎于柳宣教家,柳宣教的妻子高民生下一女,叫柳翠,就是玉通禅师的化身,柳翠不守妇道,干尽风流韵事。佛家认为,这是玉通禅师对柳宣教的报复。

玉通禅师有一个好友,即月明和尚。月明和尚认为玉通禅师堕落风尘已久,于是想找个机会度他出世。也就是说,要使玉通禅师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门。所以,月明和尚委派法空长老点化柳翠。

有一天,柳翠在西湖游耍完毕,刚回家门,看见一个和尚在门外化缘,说话不俗,心中似有所悟,于是他便叫丫鬟把和尚唤入中堂,问道:“师父,你有何本事,来此化缘?”法空长老说:“贫僧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说些因果之事。”柳翠问道:“什么是因果?”法空长老说:“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是因,得是果。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一番话,说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们都说是活佛显化,很多人都赶来送葬。

水涨船高

“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此典出自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九》:

“眼中无肄,空中无依,水涨船高,泥多佛大,莫将问我,我也无答。”

章丘人耿崧生,家里非常贫穷,只能靠他的妻子织布卖过日子,妻子织布不停机,耿崧生读书不敢放松。慢慢的,生活宽裕了,他的学问也长进了。偶然有朋友来访,他的妻必定在房内偷听他们谈话,如果是谈论文章,则马上好茶好饭款待来客;如果谈笑说闲话,他的妻就恶声恶气的赶客人走。每次考试,考得个中等,耿崧生就不敢回家,回家必定挨顿痛骂;如果考得超等,则妻子就笑脸相迎,关怀备至。

后来,他岳父请他去教妻弟,年终岳父送了他一些礼品和十两银子。耿崧生不好意思拿,就收了礼物不收银子。这事被妻子知道了,就要求他去把银子要来,说:

“不要因为他是我父亲就不要银子,你教书的报酬是光明正大的,为什么不拿?”耿崧生觉得十分不好意思,于是每年教书就私下留下一点不让妻子知道,积蓄三年才得十两银子,还了岳父。

后来,耿崧生中了进士,做了官,一旦有一点不对,妻子依旧责骂他。耿说:

“我都做了官了,你为什么还这样管我?”其妻说:“常言道,‘水涨则船亦高’,不要说现在只是一个小官,就是你当了宰相,难道就比我大了么?”

顺者昌,逆者亡

“顺者昌,逆者亡”比喻不可抗拒。

此典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逃亡)。”

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就规定了一整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称之为礼。并认为,“齐之以礼”是维护其统治的手段。所以,以“礼”为重点,尤其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成了权威的维护封建等级制的道德教科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封建社会的史官,所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鼓吹伦理纲常是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世界观所决定了的。

司马迁指出,遵循这些“纪纲”是“天道之大经”,就像要遵循阴阳四时一样,顺从就生存,违抗就会灭亡。

罔与勿耨草

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就会把事情办糟。

此典出自刘基《郁离子》:“罔与勿析土而农,耨不胜其草。罔并以焚之,禾灭而草生如初。勿两存焉,粟则化而为稂,稻化为稗。胥顾以馁。”

罔和勿两个人一起开荒种庄稼。地里的杂草总是锄不完。罔把禾苗同野草一起焚烧掉,最后禾苗被烧死了,而野草又像以前一样又生长起来。勿让禾苗和野草一同生长,最终谷子变成了狼尾草,稻子变成了稗子。

他们两人都只好干瞪着眼饿肚子。

未分香臭

比喻光有良好的愿望,而对实际缺乏了解,仍得不到如期的效果。

此典出自《金楼子》:“昔玉池国有民,婿面大丑,妇国色鼻。婿求媚,此妇终不回家,遂买西域无价名香而熏之,还人其室。

妇既矣,岂分香臭哉?世有不适物而变通求进,尽皆此类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从前,玉池国有一户人家,丈夫长得非常丑陋,妻子却长得倾国倾城,但是她患有鼻塞病。

丈夫向妻子讨好,但这妇人一直不愿回家。

丈夫就买了西域出产的名贵熏香拿回来点燃,把妻子接回家来。可是妻子鼻塞不通,怎么可能分辨出香臭来呢?

世上凡是用不适当的办法去求得变通的,都是这一类人呀!

未始知味

知味是根据食物的品尝而判定其好坏,不知味者是根据主观的概念而评定,世界上尚有多少并不知味的主观唯心者。

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务训》:“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以为狗羹也,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食。此未始知味者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楚国有一个人烹煮了一只猴子,请他的邻居来吃。邻居还以为是狗肉汤,一直称赞味道很鲜美,后来听说是猴子肉,便趴在地上呕吐起来,把吃的肉汤全都呕吐出去了。

这就是根本不曾知道狗肉汤味道的人呀!

问牛知马

“问牛知马”的意思是说,为了弄清马的价钱而先问牛的价钱。人们用它比喻对同类的事物进行研究、推理,以辨事物的真相。

此典出自《汉书·赵广汉传》:“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同“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汉代有一个人叫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他当过郡吏、州从事、京兆尹。汉昭帝去世后,赵广汉与大将军霍光等决定,尊立刘询为帝(即汉宣帝)。汉宣帝赐给赵广汉关内侯爵位,又任他为颍川太守。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廷派五将军出击匈奴,赵广汉以太守的身份领兵前往前线。回来以后,又任京兆尹,食禄二千石。

赵广汉为人聪明、能干,他天性善于管理政事。接见官吏、百姓,有时彻夜不眠,一直谈到天亮。他的办事特点是,遇到事情善于寻根问底,以便把事情的真相弄明白。

他怎样盘问呢?比如说,他想要了解马的价钱,就先问狗的价钱,已经问清了羊的价钱,又去问牛的价钱,直到最后才回到马的价钱。参考各种牲畜的价钱,互相加以比较验证,才确定马的价钱高低,比较符合实际。只有赵广汉精于此道,能够做到这一点,有些人仿效他,但却都做不到。

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程度不同,本质一样。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战国时,梁惠王常常为了一点小事情就和别的国家打仗。有一天,他问孟轲:“我对于国家大事,已经是做到尽心尽力了。河内(古代总称黄河以北为河内)年成不好,有了灾荒,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同时还把河东的粮食调剂给河内,如果河东的年成不好,遭了灾荒,我也照样办理,在我看来,邻近各国的国君,没有哪一个能够像我这样爱护百姓,然而邻近各国的百姓却不见减少,我国的百姓也不见得增多,这是到底什么原因昵?”

孟轲回答说:“大王,你是喜欢打仗的,就拿打仗做个比方吧。双方军队到了战场上,战鼓一响,兵刃相接,一场厮杀的结果,打败了的免不了要丢盔弃甲飞跑逃命。在那些逃命的士兵当中,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如果一个士兵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看见前边一个士兵跑得快,已经跑了一百步,所以就嘲笑那人‘贪生怕死’,算不得英雄,而说自己胆量大,对敌人追击并不害怕,这样对不对呢?”梁惠王听了说:“当然不对,那兵士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跑的慢而落后五十步罢了。”

孟轲接着说:“对了,大王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你的问题又有什么不明白呢?你虽然在小的方面比别的国家多照顾了一点老百姓,可是你爱好打仗,一打起仗来老百姓成千上万的死亡,这和邻国比起来,不也像‘五十步笑百步’吗?”

物腐虫生

天地间的万物,必先从自己内部起了变化,才会表象于外。这是真理。

此典出自《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蠢,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这段话意思是说:

这句话最初见于“荀子”的“勤学篇”:“肉腐生虫,鱼枯生蠹。蠹:蛀虫也。但后来成为一句能广泛地应用的成语,却是因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范增论》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