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15241700000047

第47章 电子合成器的兴始

电子合成器

电子合成器(英文写作“Synthesizer”),是一种电子音响综合仪器。20世纪50年代末起,流行于欧美各国。

早在1928年,法国作曲家兼电气工程师默里斯·玛尔托诺,曾发明了一种名叫“温德·玛尔托诺”的电子乐器,音域宽广,能奏出颤音和滑音等效果,不仅表现力丰富,而且音色也很独特,被认为是电子合成器的前身。195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声学家奥尔逊,最先运用电子技术来合成音乐。他在1950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合成器,但技术比较复杂。15年之后,另一个美国人穆古博士,通过巧妙地控制电压,使音色、音量自由地改变,才产生了千变万化的音响。19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研制出了电子合成器。随着电子元器件向着小型化、集成化发展,到了1970年代,舞台和家庭使用的小型合成器也研制出来了。以前,只有少数国家生产电子合成器,后来,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荷兰、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都在制作。

电子合成器由一个外表很像电子仪器的音响合成系统和手弹键盘组成。它的结构,是由压控振荡器、压控滤波器、压控放大器、包络发生器、采样与保持电路、键盘构成。振荡器是产生信号的,滤波器把这些信号有选择地加以滤除,使其音乐化。在频率、音色、音量以及其它所有的变化上,都采用直流电压控制,它发展了电子乐器,其特点就在于音色不是预先制作好的,而是由演奏者临时合成的,这就使它在性能和表现力上更为丰富。它能够模拟各种传统管弦乐器的音色和人声歌唱,描绘出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甚至还能制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所谓宇宙太空的各种音响,使演奏的乐曲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又富有空间时代的色彩感。这是普通的传统乐器乃至电子风琴都望尘莫及的。

接着,国外又出现了一些较高级的电子合成器,除可按照传统乐器的方式采用手控来演奏古典或现代乐曲外,由于它从音频产生到音色形成等全部系统都实现了电子计算机控制,可以凭借乐曲信息储存,而让它自己作曲、自动演奏,完成一曲奇妙的电子音乐。

在电子合成器的研制和电子音乐的创作方面,法国的雅尔最负盛名。1971年,他第一次把电子合成器引进巴黎歌剧院。他创作的两部电子乐曲《氧气》和《潮汐》,获得法国著名音乐家夏尔·科洛斯的科学大奖。1979年法国国庆之夜,雅尔应邀在巴黎协和广场举行规模空前的电子音乐会,不仅轰动了巴黎,西欧和日本的2.5亿电视观众也大饱眼福。通过这次世界上最大的电子音乐会,电子合成器和雅尔的名字便风靡全球。音乐爱好者们不会忘记,1981年雅尔带着法国人民的友谊前来我国演出,他的第三部电子音乐作品《磁场》,他乡遇知音,受到我国听众的喜爱。

电子合成器在我国的历史已有30年时间。1981年,北京乐器研究所首先研制成功了普及型电子合成器,经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部分师生,也从此开始了对电子音乐的探讨和研究,创作并演奏了我国第一首电子乐曲《X》。1984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实验组在首都举行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电子音乐会,创作演出了《昊》、《吹打》、《女神》、《补天》、《游园惊梦》、《三月》和《宇宙之光》等电子音乐作品,古色古香的旋律、明快丰富的节奏、浓郁的民族气息,不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为我国电子音乐揭开了序幕。

目前,由于电子音乐的普及,电子合成器解决了相当一部分歌唱的伴奏,可以由一个人制作伴奏音乐或背景音乐,而不需要乐队或部分代替乐队。由于制作和修改方便,成本低,音乐丰满,所以需求量很大;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断地在发展并推出新的电子合成器,每年都要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