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15241700000051

第51章 二胡探源

二胡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重要的拉弦乐器,是由唐代乐器“稽琴”演变而来的。“稽琴”,是由唐代的“奚人”部落(其居住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传入中原的,所以又叫“奚琴”。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有“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落泪”的诗句。陈旸的《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由此可见,“奚琴”起初是弹弦而发音的,后来改用竹片擦弦发音。陈旸指出“奚琴”是由“弦鼗”演变而来的。“稽琴”和现在的二胡的外形已很接近了,只是当时的乐工还不知道用马尾做弓拉奏。马尾胡琴最早的记载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予在鄜延时,制凯歌数十曲,令士卒歌之……其三曰:马尾胡琴随汉军,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这种用弓擦奏的胡琴后来广泛地使用在元朝的宴乐中,在元人散曲中有“引玉杖轻拢慢拈,赛歌喉倾倒宾宴”的描述。其中的“玉杖”指的就是演奏胡琴时所使用的弓子。马尾胡琴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今天的胡琴大家族。这个大家族的主要成员有:二胡、京胡、京二胡、板胡、四胡、二弦、高胡、椰胡、忽雷、大擂、坠琴、中胡、大胡等等,而二胡则是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关于二胡的命名,有各种说法。有的说,因为这种乐器主要是用弓在内外两条弦上拉奏发音,故名二胡;有的则说,在早期的戏曲伴奏乐器中,二胡是居第二位的低声部,故称二胡。

早期的二胡,音色低沉,奏法简单,只有固定把位的一个八度音域,也并非是民乐中的主奏乐器。到了近现代,经过我国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和民乐家刘天华等人的改良、发展,二胡在音域范围、演奏技法、制作质量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扩展和提高。音乐家们还创作了大量的二胡独奏乐曲及练习曲。而今,二胡不仅是我国民乐合奏、戏曲及歌舞伴奏中的主要乐器,而且成为很有特色、极富魅力的独奏乐器,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并在群众中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