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15241700000006

第6章 简谱的来历

在音乐中,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唱作“do、re、mi、fa、sol、la、si”)记录的简易乐谱,称为“简谱”,也有人称之为“数字简谱”。

简谱产生于法国。最早正式提出简谱的人是17世纪法国巴黎的一名叫苏埃蒂(Jean Jacques Souhaitty)的天主教僧侣(方济各会会士)。苏埃蒂的工作是专心领教徒们唱歌。由于歌曲的难度越来越大,很难使教徒们唱准唱好。为了便于教群众唱宗教赞美诗,苏埃蒂决定把歌曲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苏埃蒂在1665年写了一本书,名叫《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书中不仅介绍了一种新的学习音乐的方法,而且创立了一种“数字简谱”,即用七个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代替音阶中的七个音符。

到了18世纪,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深深感到五线谱记谱方法的复杂,造成了一般群众在音乐学习上的困难,便大声疾呼,要简化记谱的方法。他自己在简化记谱法方面,也做了不懈的探索。1742年8月22日,卢梭在法兰西科学院作报告,提出了他的数字记谱制度,不久,又在他的《论现代音乐》一文中,具体地阐述了这套数字记谱制度的内容;1767年,卢梭还把这种记谱法编入了他的《音乐辞典》一书中。但是,由于当时音乐界许多职业音乐家的强烈反对,这种记谱法未能得以实施。

此后,数学教师加兰把简谱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接着,他的信徒帕里斯对简谱又做了深入的改进和广泛宣传;最后,一位名叫谢维的医生,吸取诸家之长,将整个简谱记谱法重新进行系统的组织,编写成书,并通过兴办群众性的合唱团,对简谱进行大力推广。这个记谱制,在法国就被人们称做“加兰—帕里斯—谢维记谱制”,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

由于简谱简便易学、易于普及,所以,这种记谱法很快传遍了世界各地,为许多国家的人民所接受和欢迎。1878年至1882年间,美国有一位名叫麦森的音乐教师,受聘到日本讲学,将简谱传到了日本。随着资本主义势力日益侵入我国,加上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到清代末年,简谱由日本传入了我国。至今,简谱仍然在我国及东南亚和欧美等的许多国家中广泛使用。

五线谱与简谱的音符时值对照表

名称五线谱记谱时值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简谱记法全音符四拍(或5555)5——二分音符二拍(或555-)四分音符一拍5八分音符12拍(半拍)5十六分音符14拍(四分之一拍)5全休止符四拍0000二分休止符二拍00四分休止符一拍0八分休止符12拍(半拍)0十六分休止符14拍(四分之一拍)0(注:简谱在音符的后面每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增加一拍的长度。)

附点音符

附点二分音符·(即)三拍5——附点四分音符·(即)112拍(一拍半)5·(或55)附点八分音符·(即)34拍(四分之三拍)5·附点二分休止符·(即)三拍000附点四分休止符·(即)112拍(一拍半)0·(或00)附点八分休止符·(即)34拍(四分之三拍)0·(或00)记在音符(或休止符)右侧的小圆点,表示将这一个音符的时值延长二分之一。(或者说附点的时值是它左边音符长度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