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15241700000062

第62章 箫的来历

箫,也叫“洞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编管吹奏乐器,即“排箫”。箫的历史悠久,《风俗通义》上记载:“舜作箫,其形参差,以像凤翼。”说明箫在远古舜时代前就已创制出来了,那时的箫并不是单管,而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直排制作而成的,形制很像飞鸟张开的翅膀。

据史料记载,古时的箫有大小之分。大者24管,小者16管。由于竹管长短不齐,吹出的音就有高有低,“长则浊,短则清”。生活在我国春秋时代的萧史,吹的正是这种直排横吹的排箫。

现在,人们吹奏的箫为单管、竖吹。古代称之为“笛”,或叫“竖篴”,又叫“羌笛”,原为羌族人民所用。这种乐器,大约在汉武帝时才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最初,它只有四个孔,经汉代音乐家京房的改造,才成为五孔。唐代,箫又叫“尺八管”,其形制与今相似。后来,箫在流传过程中,又多了一孔,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

箫的音色典雅悠扬,恬静柔和,非常美妙。在我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吹箫能使金凤飞舞、百鸟合鸣。这虽有些神话色彩,却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箫和它的演奏,在古代已发展到了何等高明的地步。

箫的音量较小,宜于表达深刻、内在的感情。除了《鹧鸪飞》外,它的独奏曲不多。箫在合奏中经常用于领奏,是江南丝竹最常用的乐器。当人们听着醇厚圆润、古朴委婉的箫声时,“如听仙乐耳暂明”,仿佛进入了一个幽远古老的境界里。

萧,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骄傲,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标志。从1956年8月起,我国就以排箫作为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