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15241700000071

第71章 学堂乐歌的兴始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瓜分。全国各地纷纷组织抗捐、抗税等活动,以此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知识分子也联合起来,抵御外侮,力图自强。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废科举,兴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久,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又纷纷增设了“乐歌课”,时称“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绝大多数是填词之作,其曲调主要来自日本和西欧。最早的“乐歌课”是在日本教习的。当时的很多歌曲,也大都是在日本排版、印刷。“学堂乐歌”的演唱者,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因此,它在知识分子中有很大的影响。

“学堂乐歌”内容多是以反帝、强兵、御侮等爱国思想为主题,如《中国男儿》、《国耻》、《抵制美约》等等;也有提倡民族资本主义的歌曲,如《劝工》等等;还有反映妇女求解放和新式婚姻的歌曲,如《女子体操》、《婚姻祝词》等等。随着“学堂乐歌”的出现,当时涌现了一批热心填词、创作和教唱“学堂乐歌”的音乐教育家,最著名的有沈心工、李叔同等。当时,还出版了很多这类歌曲集,如《民国歌唱集》(一至四集)、《学校唱歌集》(一至三集)、《重编学校唱歌集》(一至六集)等。这些歌集中的作品虽说绝大多数是以旧曲填新词,但注意到歌词的形象鲜明和通俗易懂,也注意到使外来曲调与中国语言在音调、节奏上的结合。有很多作品的词曲非常自然、吻合,因此,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学堂乐歌”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反对帝国主义、改革教育制度,以及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