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
15242900000027

第27章 袁隆平(5)

此时此刻,天地一片寂静,只有他那动人的琴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轻轻地流淌着……

至此,按照袁隆平起初对杂交水稻的理论设计——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宣告成功!

“三系”的配套成功,预示着我国率先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时刻即将到来。

袁隆平成功地开创了我国杂交水稻的高产之路,他用自己的成果对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的质疑作出响亮的回答:高科技养活中国人!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左连生说:“袁隆平的世界观突出地表现在他崇高的民族自尊心上。他潜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致力于创新。他的科研成果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说:“袁先生是智慧、勇敢、坚忍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因为有了这些美德,他注定要在高科技杂交水稻研究中获得成功。”

1973年10月,袁隆平赴苏州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这里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他的又一篇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他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学家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袁隆平在宣读完论文后,又针对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的质疑,意味深长地讲了下面一段话: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为之自豪。我们不曾卑微,因为在人类长长的生命链条中,我们承前启后,正在从无限走向无限;

我们也不曾骄傲,因为人类创造辉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未来的路依旧很长很长……

袁隆平的论文和讲话,在这次会议上引起极大的震动。

回长沙以后,袁隆平写了这样一张纸条挂在自己的书橱上:“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造中一样,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作用。”

袁隆平从在稻田中发现水稻的杂交优势,到寻觅“野败”,都表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突破性,袁隆平把这种思维上的突破称为“灵感”。

1974年新春佳节,邓哲到广东出席生物防治会议,她趁此机会顺道到海南看望丈夫。

大年初一那天,袁隆平带着邓哲来到三亚的天涯海角,他们看到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只海鸥,正张开强劲的翅膀,搏击着狂风巨浪,向前奋飞。袁隆平触景生情,对身旁的妻子说:“我们过去只不过是洞庭湖边的麻雀,现在却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鸥了!”

1974年,袁隆平培育出强优组合的“南优2号”,并于当年试种成功。

1974年春天,袁隆平将自己育成的我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杂交稻种子,拿到安江农校去试种。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结果是“南优2号”杂交中稻亩产628公斤;他耕作的晚稻示范田20多亩,平均亩产511公斤。

攻克制种高产难关

杂交稻“三系”配套已经完备,高产优势也已经呈现在眼前,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当年,他们制种试验田的产量很低,每亩生产杂交种子只有5.5公斤。

如果按这种产量来计算,那么,平均每公斤种子要达到73公斤普通稻谷的比价,也就是说,这种种子的价格应该是常规稻种的73倍。虽然杂交稻的用种量只需常规稻的20%,但是单位面积的种子成本还是要高于常规水稻70倍以上。

如此昂贵的稻种,农民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农民如果不授受,推广杂交水稻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因此,提高制种产量,又成为袁隆平科技攻关的新课题。

这一新课题能否攻克,成为杂交稻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

这时,反对研制杂交稻的人又有了新的话题,他们说:“水稻是白花授粉作物,花粉量少,花粉寿命短,柱头弱小,且多数品种不外露,每日开花时间短,这些特征都不利于异花授粉,因此制种产量非常低,难以大面积推广。”

袁隆平在“制种低产论”面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当时,袁隆平的一个学生唉声叹气地说:“难啊,干成一件事真是难啊!”

袁隆平对他的学生们说:“一个人的一生,顺利是相对的,不顺利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有走向成功的决心和信心,也应该有承受坎坷、承受不幸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够把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化做动力,我们就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袁隆平环视一下周围的学生,又接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真正打败我们,除非自己打败自己。在挫折面前,一定要激流勇进。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前奏,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也就将要看见成功的背影了。没有挫折与失败,我们就不会懂得成功的艰难,就不懂得奋斗的可贵。”

袁隆平面对“制种低产论”者的嘲笑,丝毫也没有畏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制种高产这一关。

此时,袁隆平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最低限度需要多高的制种单产,才能开始使种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有利可图,从而开始乐于接受杂交水稻。

从此,袁隆平不分昼夜地守护在自己的制种田里。在如火的烈日下,在狂暴的风雨中,他也不肯躲避。他戴着一顶破斗笠,在制种田里,忘我地观察着,思索着……

袁隆平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高低,与花粉数量虽然有关,但主要并不取决于花粉数量,而取决于父、母本扬花的时间能否一致,即双方能否在花期相遇。

袁隆平知道杂交水稻是异花授粉,父、母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品种,因此,彼此的生长发育时间肯定会有一定差别。

此时,袁隆平意识到如果母本和父本的花期一早一晚,不能同时,那么,父本散发的花粉再多,也是白搭。

昏黄的灯光下,袁隆平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他断定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袁隆平忽然扔下铅笔,在桌子上猛拍一掌,站起身来,欣喜若狂地叫醒了所有正沉醉在梦乡的湖南组科技人员,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了每一个人。

接着,袁隆平兴奋地对大家说:“我们从明天开始,就必须认真研究气温、水肥、土壤,以及叶龄等等与杂交制种的父、母本花期之间的关系,摸清父、母本之间的生长和开花习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然后准确地计算出它们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从播种到开花所需的不同生长期,以及开花、盛花和谢花的具体时间。”

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袁隆平,认真地听着他说的话。

袁隆平环视一下大家,又接着说:“以后,我们要依据它们的不同生长期,采取父、母本分期播种的办法,以及利用温度、水肥和施用生长激素等办法来调节它们的花期,使它们尽可能完满地重合。为了防止万一调节无效,我还想到一个办法:除父、母本分期播种之外,我们还可以围绕着母本的开花、盛花和谢花时间,再将父本也分三期播种,分别把三批父本的盛花期,连接不断地对准母本的开花、盛花和谢花时间,这样,即使第一批父本的盛花期没有和母本的盛花期重合,第二批、第三批,总有一批能重合。这样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这是今后我们必须紧紧把握的第一条准则。”

大家都鼓掌叫好,袁隆平面带微笑,又接着说:“我还制定了第二条准则,以前你们以为制种产量低是因为花粉不足,主张多栽父本,那是不对的。在一定的单位面积内,多栽父本,就必然要少栽母本;父本过多浪费土地和花粉,母本少了,果实就少,同样影响产量。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科学计算花粉足够的前提下,尽量少栽父本,多栽母本……”

大家都惊讶地望着袁隆平,对他这种大胆的想法感到吃惊。

袁隆平正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他从容不迫地接着说:“过去你们以为把母本栽得离父本越近越容易受粉,我现在想到这也不对;花粉飘散也会有一个死角,母本离父本太近,正好处在死角里,反而受不到粉。因此,我认为正确的栽法应该是母本成畦,父本成行,排列成阵,这样才能确保母本均匀受粉……”

袁隆平说完自己的这些想法,才感到有些口渴,他端起面前的茶杯,一饮而尽。

大家却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变得毫无睡意了。

1975年春,湖南省协作组培植的27亩制种田,平均亩产29公斤,其中高产亩产超过50公斤。

1977年,袁隆平系统地总结了制种攻关的实践经验,写出《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这篇重要论文。

这篇论文发表以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的关注。

从此,袁隆平正式确立了杂交水稻制种的科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宣告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初步成型。

随着时光的推移,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掌握杂交稻制种高产的方法越来越熟练。他们依据杂交稻不同的生长期,采取父本与母本分期播种的办法,并采取调节温度、控制水肥、施用生长激素等办法,调整父本与母本之间的花期,使之尽可能完满地重合。

于是,杂交水稻大面积高产制种的时机成熟了。

1976年,袁隆平将试验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各个试验点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般每亩增产稻谷50公斤至100公斤,比当地优良常规稻种子增产20%以上。

到此时为止,袁隆平初步探索出一条杂交水稻制种高产之路。袁隆平认为,只要认真做到,就可以选育出一批兼具营养优势和生殖优势的优良组合,就可以做到制种高产。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仔细观察,又发现父、母本花器包颈的问题。

起初,他们用人工割叶和剥包的办法来解决,效率很低。

这时,罗孝和想到“920”对植物细胞有伸展作用,他就试探性地在父、母本抽穗扬花阶段,适时喷施“920”,结果,他高兴地发现母本包颈少了,颖花外露增多了,穗形松散了,开颖角度也加大了,有效地增加了授粉的概率。

罗孝和的这一发现,使袁隆平十分欣喜。

就这样,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大面积推广的序幕,并把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迅速推向全国,为中国农民带来了杂交水稻大面积高产的希望之光……

1975年冬天,湖南省组织8000人,任命袁隆平为技术总顾问,赴海南制种3.3万亩,隆重地拉开全国大规模在南繁制种的序幕。

制种的结果让人们万分欣喜,首次试种,亩产即普遍超过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150公斤。

杂交稻遍地开花结果

1976年,杂交水稻先是在湖南,随后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

当年推广208万亩,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试种杂交水稻的农民无不喜笑颜开,称赞杂交水稻是黄金水稻。

贵州金沙县农业局技术员张本,是袁隆平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分配在贵州省农科院,1957年被打成“右派”,妻子也与他离婚了,他被流放到金沙,挂名在县农业局,实际长期在某大队接受劳动改造。

1975年,袁隆平得知张本的遭遇以后,叫助手寄给张本2.5公斤“南优2号”种子。

1976年,张本按照袁隆平在来信中交代的技术规程,将种子播下,再栽插成2.5亩试验田。

当地农民看到张本独特的栽种方工,都嘲笑他。但到验收时,这些奇妙的水稻,亩产居然高达850公斤,比常规稻亩产翻了一番多,当地农民都惊得目瞪口呆!

该县县委书记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亲自来视察,然后,他十分尊敬地邀请袁隆平赴金沙“传经送宝”.

袁隆平来到该县以后,受到很高的待遇,连上厕所都有警员跟随。还有年轻漂亮的女服务员递烟递茶递手巾,随侍左右。

袁隆平从未享受过如此隆重的礼遇,他反倒被弄得很不自在。

此时,袁隆平的同学张本也身价大增,他被任命为县农科所所长,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

袁隆平用5斤杂交稻种子,拯救一名老同学跳出苦海的故事,一时成为人间的传奇故事。

没过多久,杂交水稻以其不可抗拒的巨大魁力,成了广大农民争相购买的神奇稻种。

袁隆平也受到广大农民的高度赞扬,声望一天比一天高。

1977年,《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发表袁隆平的学术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与理论》。他在这篇论文中这样写道: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向世界宣告,这项工程技术已由我国先于世界正式完满地研究成功,并同时先于世界投入实际应用。

……

植物有无杂种优势,并不取决于它们固有的生殖方式,水稻和其他植物的杂种优势,受共同的规律所支配。水稻有无杂种优势或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这与异花授粉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这篇论文中,袁隆平认真总结了10多年来研制杂交水稻良种的丰富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阐明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还有力地批驳了持“显性学说”观点的某些学者。

与此同时,袁隆平也详细地论述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则。他在文章中写道:

从选育水稻“三系”和利用其杂种优势的目的出发,我们要求的不育材料应该是所谓核质互作型,因为这种类型比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远缘杂交进行的所谓核置换,是创造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并非一切远缘杂交的核置换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实现“三系”配套……运用核置换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配套的实现,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亲缘关系的远近要适度;二要以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低阶段的品种做母本。

……

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杂交水稻的发展、扩大“三系”杂交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7年8月上旬,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党和政府提出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人才的问题。袁隆平听到这个消息后,深受鼓舞,他预感到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

1978年2月,袁隆平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78年3月,春天的北京披上了美丽的春装。春风拂面而来,浓浓春意令人陶醉……

就在这时候,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

这次科学大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科学门类的2000多位科学精英。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致辞中说:“我们得到了第二次解放……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袁隆平一直十分激动。他真正明白了知识分子的价值,明白了“科学家”的含义。他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并且深受鼓舞。

随着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技术人员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许多农民每当看到杂交稻田“金镶边”、“银镶边”的夏收景象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杂交稻是“幸福稻”、“翻身稻”!

湖南省有一位农民十分高兴地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这位农民说出中国亿万农民的心声。

在过春节的时候,一些农民怀着对袁隆平的无限尊敬与爱戴,写下这样的春联:

上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

下联:粮食丰收靠袁隆平

在农民眼里,袁隆平已经成为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米菩萨”,种植“三系”杂交稻逐渐成为千百万农民的生财之道。

袁隆平和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深入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