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
15243000000003

第3章 盛宣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字杏苏,号愚斋。1870年(清同治九年)入李鸿章幕。曾督办轮船招商局、总办中国电报局、督办华盛纺织总厂,又任山东登莱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起,相继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兼办萍乡煤矿,经办卢汉铁路,督办中国铁路总公司,创办中国通商银行。1900年参与东南互保活动。次年升任会办商约大臣,向列强出卖铁路和矿山利权。后创办天津中西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1908年任邮传部右侍郎,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1911年初(宣统二年底)在皇族内阁邮传部大臣任内,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激起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爆发,被革职,逃亡日本。1912年返回上海。有《愚斋存稿》及《盛宣怀未刊信稿》等。

盛宣怀出生在一官僚家庭。祖父盛隆,曾任浙江海宁州知州。父盛康,官至湖北盐法道。盛宣怀自小也和其他官宦子弟一样,希望能踏上仕途,升官发财。他埋头于《四书》、《五经》。1866年(同治六年),盛宣怀考中秀才。为了考中举人,他日夜苦读,但连续三次报考举人,都名落孙山。盛宣怀受此打击,认为走科举之路没有希望,得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几年后杨宗濂举荐他进入了李鸿章幕,不久取得李鸿章的信任,得以参与其创办的洋务民用性企业,也正是由于这一契机,使盛宣怀的人生之路从此走向飞黄腾达。

盛宣怀深知自己非科甲出身,若想平步青云,必须拿出真正的成绩来。在当时,洋务大官僚几乎都一致认为兴办洋务军事工业,才能求强致富,这是关系到清政府统治的头等大事。盛宣怀没有参加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活动,却抓住机遇,掌握了近代民用企业的管理权。

创办民用企业困难重重,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设备,而且旧的顽固势力也出来作梗,但盛宣怀没有打退堂鼓。1872年4月,盛宣怀参与创办第一个洋务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就是抱着“以分洋商之利”的目的积极筹备的。他制定《轮船章程》,为招商局的经营管理做了最初的规划。该局开办之时盛宣怀被委任为会办,由于李鸿章的支持,他谋得了督办职务,掌握了招商局的用人管理实权,奠定了他在清末经济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1875年为了建立海防和求富,清政府不断引进机器用于煤矿开采。盛宣怀被派到湖北去筹办湖北开采煤铁总局,他先后带领外国工程师马立师、敦来到湖北广济、兴国等处勘探煤铁矿藏。并于1878年初购得大冶铁矿山。因为经费紧张,不得已半途而废。但是,盛宣怀在湖北开展的工作,为后来洋务派大员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铺平了道路。

盛宣怀经管另一洋务企业是电报局。1881年,他被李鸿章奏请任电报局的总办,从此在架设电线、创办电报上劳累奔波,取得了很大成绩。第二年,盛宣怀又接办了苏浙闽粤等省陆线,不久又架设长江线。1885年,因“海防需要”,设济南至烟台线,随又添至威海、刘公岛、金线顶等地方。由于东三省边防吃黑,由奉天接展至吉林珲春陆线。又因郑州黄河决口,为了筹办工赈等事宜,由济南接设电线至开封。1888年,因襄樊地处交通要道,且为湖北的重要边防要塞,乃由沙市起设线至襄樊,又逐渐延伸至襄阳到老河口的电线。1895年,由西安起接设电线与老河口相接,使得西北电线得以西线传递。电报局是洋务派官僚办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设电线也是清政府适应军事需要才大力发展的,但不能否认,盛宣怀在经营、管理方面所下的功夫。

1896年是对于盛宣怀来说是个好年头。这年4月,张之洞为筹办卢汉铁路和汉阳铁厂准备招商集资,请盛宣怀到武昌详谈,二人谈得非常投机,盛给张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认为他是办企业的人才。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自办铁路和开采矿山,就是对外国资本的抵制。盛宣怀在承办汉阳铁厂后,多次申明必须掌握所有权。在他看来,如果不坚持这一原则,恐怕厂与路都会为外商侵占,后患无穷。

因此,盛宣怀主张借洋债筑路而反对洋人入股,因为洋人入股筑路,路权必为洋人所占,而借款自造则不同,债是洋债,路是华路,不要海关收入作为抵押。1897年,英商屡次要求承造粤汉铁路,他认为如满足英商要求,则沿海内地都为其扼制,坚决不同意让英商办。盛宣怀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做了很多贡献。

盛宣怀看到西方列强夺取中国矿权,造成了许多有损中国利益的情形,指出不能为外人占去矿权与路权,也不许将矿产原材料制为成品。于是,他多方筹借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购买矿山,在上海设立勘矿总公司,组织人员勘查矿藏。1908年3月,盛宣怀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为汉冶萍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钢铁集团。

盛宣怀虽说经济事业上取得较大成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没有权力也是行不通的。因此,盛宣怀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当北方义和团和清军英勇抵抗侵略军之时,英国以保护长江沿岸的商民为借口,派军舰闯入长江,并占据沿岸的商埠。这是英国侵略者为阻止义和团运动进入南方,保护其在长江流域利益的不法行动。鉴于这种情形,盛宣怀第一个提出“东南互保”之议,他与各国领事经过一段时间商议,提出“互保”方针告知东南几省的督抚:剿团、护使不援京师;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各省督抚对盛宣怀的这一提议深表赞同,他们派盛宣怀为代表与各国领事尽快商讨订约。这时,原先只有英国参加的“互保”活动,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美、法、俄、德等国也加入进来。清政府宣战令传到东南各省后,刘坤一、张之洞和李鸿章拒不执行。他们和盛宣怀积极谋划,为促东南互保的形成。盛宣怀积极奔走,代表东南督抚与外国驻上海领事代表美国人古纳订立了互保章程。

“东南互保”表面看来与清政府的对外“宣战”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对内镇压义和团,对外妥协二者又是一致的。因此,清朝最高统治者后来认为,“互保”对自己的统治利益有利,于是对《东南互保章程》立下汗马功劳的盛宣怀大加奖赏,赐予其太子少保的官衔,这为盛宣怀以后的政治活动帮了大忙。

盛宣怀对清王朝是十分依赖的,他企望靠清政府的权势来增强其经济势力。因而,对清末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盛宣怀是十分敌视的。对于各地的饥民暴动,他建议招抚为主,打击为辅;对于一些比较有组织的会党起义,他主张全力进剿。革命派以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为理想,不断发动武装起义。盛宣怀为此忧心忡忡,担心革命力量壮大,一发不可收拾。

盛宣怀为了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主张铁路干线国有,企图形成自己掌握的垄断经济体系,结果引起各地保路运动的发生,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前面讲到的汉冶萍公司,是钢铁联合企业垄断组织的逐步形成。1909年,盛宣怀又重新控制轮船招商局,他所主管的中国通商银行也有较大的发展。1910年,盛宣怀又被任命为帮办度支币制事宜,可以统一铸币大权。为此,他极力要建立自己的经济垄断体系。”虽然邮传部尚书职务对其管辖铁路提供了方便,但铁路所有权收归国有后不仅便于控制,且有利于与外国人进行交易。191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铁路国有。盛宣怀会同度支部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了川汉、粤汉借款合同。此举招致国内一片叫骂声,由此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盛宣怀成为革命所打击的对象。

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力劝隐居河南的袁世凯出山进行镇压,并答应提供军饷,但革命的发展形势不像盛宣怀所想的那样,清王朝大势已去,且为平息众怒,还把盛宣怀革了职,他在国内难以立足,只得流亡日本,但轮船、汉冶萍等重要企业还在他的掌握之中。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中外反动势力企图联合扼杀这个新生政权,首先在经济上进行封锁。远在日本的盛宣怀也积极响应,站在反动势力一边,对临时政府持仇视态度。当南京政府迫不得已要将汉冶萍作为中日合办以及招商局作抵押向日本借款时,盛宣怀坚决反对,当然,他并不是站在民族利益上来反对,而是出于对政府的仇视。

盛宣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清政府以后,又把眼光盯到了袁世凯身上,他希望凭借这个实力派人物能保下他那万贯家产。于是,袁世凯窃国为民国总统之时,盛宣怀处处表彰袁的非凡才能。当反对袁世凯破坏民国的“二次革命”爆发时,盛宣怀竟说这是革命流毒忽又发作,咒骂“二次革命”是一次“叛乱不息”,希望北洋军南下消灭这支革命力量。

袁世凯对盛宣怀也给予回报,盛宣怀回国后避居青岛,对汉冶萍公司和招商局重新主持,袁政府在其经营、发展时给予扶持,这更让盛宣怀感激涕零。晚年的盛宣怀,虽不如辛亥革命前那样春风得意,但也有了个还算自己满意的结局。1916年,这个在近代中国政治和经济领域里曾经显赫一时,颇有影响的盛宣怀病逝,终年62岁。

盛宣怀是洋务活动中的中坚人物,他推行商本商办民用企业对社会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与袁世凯勾结,仇视革命又是他人生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