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执着的传统:平安村的财产继承
15243800000017

第17章 二、老人的住房

老人的住房安排是老人晚年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住房的好坏直接影响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在上述34个家庭中,独生子家庭或招婿家庭占16户。有6位老人(或夫妻)固定住在一个儿子家中,这包括儿子在城里工作的老人、尚有未婚儿子的老人和分家时约定固定住在某个儿子家的老人。不在儿子家里居住的老人(或夫妻)有4位(或对),这几个老人的情况需要解释一番。在这些老人中,有一对老人在两个儿子家轮住了几年之后,强烈要求自己单独居住,最后他们住到了儿子养牛场的房子里。还有一对老人的两个儿子是运输专业户,他们有一处停车场,他们就独立生活在停车场里。我到过他们的家里,房子和家里的设施都非常好。第三位老人(丧偶)是村委会的看门人,他因此就常年住在村委会里。第四位老人名叫信合,也已经丧偶,他是村小学的看门人兼厨师,因此长期住在小学校里。我们以后还要讲述他的故事。在各个儿子家中轮流居住的有8位老人(或夫妻),占全部受访老人的22.86%。考虑到老人赡养周期的因素,固定住在一个儿子家里和不住儿子家的老人,在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后也将进入被轮养的行列,据此推测,有多个儿子的所有老人都将在他们生命的某一阶段在各个儿子家中轮吃轮住。这样被轮养的老人的比例将达到54.29%。

在8位(或对)在儿子家轮住的老人中,有6位(或对)老人的轮住周期是一年,一位老人是一个月,还有一位已经84岁的老人的轮养周期是10天。

在对老人的住房安排中,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老人是否有自己固定的房间。上述8位(或对)老人中,所有老人都回答说,在每个儿子的家里都有自己固定的住房,而且都是正房东头的房间。但我也听说过,有些老人并没有自己固定的住房,儿子觉得哪里方便就把老人安排在哪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老人在儿子的家中就更没有主人的感觉。虽说这8位(或对)老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住房,但我在访问他们时,明显感到他们房间陈设的陈旧和简陋。所有老人使用的都是古老笨重的家具,和儿子房间里现代化的陈设形成鲜明对照。多数老人也都有一台电视机,但大多破旧,有些还是黑白电视机,不少老人对我抱怨电视机经常出毛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儿子房间里摆放的是先进的大屏幕彩电,有些还配有高档的音响系统。对大多数老人来说,看电视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因此他们抱怨电视机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名义上说,他们有自己固定的房间,但如果他们经常更换居住地点的话,他们的房间也并不是他们独用。我在一个老人家里就看到她的房间里摆满了粮食,而她只有一个小小的单人床。显然,儿子把她的房间用作了仓库。

住房安排的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老人在更换住处时是否需要搬动自己的生活用品。如果老人和儿子合灶吃饭的话,他们至少要有自己的衣服和被褥。我访问的所有和儿子合灶的老人都只是仅仅带上自己的衣物就完成搬家,这些老人大多是丧偶的老太太。在8位(或对)轮住的老人中,有三对老人是仅仅轮住而不轮吃。对这些老人来说,搬家就要麻烦一些。他们不仅要搬动自己的衣服、被褥、厨房用品,甚至有些还要搬动家具。有一位老人(不是上述8位之一),他的老伴刚刚去世,他刚由“第一轮养阶段”进入“第二轮养阶段”,即从仅仅轮住进入既轮吃又轮住的阶段。他对我说,“每一次搬家都要拉一汽车”。还有一位老人,她有三个儿子,她和丈夫以一年为周期轮流住在三个儿子家里。她说,“整天搬家真是个麻烦,好像刚刚安顿下来,就又该搬家了。你看你娘他们多好,不用来回来去地搬家。”不止一个老人向我表达了希望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愿望。问卷调查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在回收的35份问卷中,有24份问卷回答了下述问题:“如果可能,您愿意住在儿子家里,还是拥有自己的住房?A。住儿子家;B。有自己的住房。”可能是一种巧合,两个选择恰好各有12例(50%)。这说明,至少有一半的老人明确表示了拥有自己住房的愿望。另一半老人内心未必不想拥有自己的住房,他们之所以回答愿意和儿子住在一起,是受了当地风俗观念的影响,因为不住在儿子家在当地人的语言中有一些“和儿子关系不好”的意味。

如果和儿子们关系良好,仅仅是搬家的麻烦其实对老年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对那些儿子或儿媳给脸色看的老人,或者因为住房和儿子闹得不欢而散的老人来说,“寄人篱下”的感觉可能仅仅是一种“幸福中的烦恼”。在为住房和儿子们产生矛盾的情况中,菊海老人的故事可能是比较典型的:

菊海老人和他的老伴今年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们有四个儿子,都已经分家另过。他们的大儿子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招了一个上门女婿,现在孩子都已经4岁了。他们的大儿媳已经去世,所以大儿子现在是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他们另外的三个儿子生活也都不太富裕,现在都还住着旧房子,所以居住都比较拥挤。菊海老人本来和儿子们商定在各个儿子家轮住,一家一年。由于各个儿子住房都较为紧张,老两口就容易和儿媳们为住房发生一些口角。有一次,菊海的老伴和三儿媳发生争吵之后,一气之下就借了别人家的旧房子居住。他们借别人的房子住了一年多,人家的房子因故要拆除,老两口也没有找到其他的房子。可是当老两口要搬回到三儿子家的时候,三儿媳拒绝他们搬回去,理由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他们应当搬到下一个儿子的家里去住。而下一个儿子也不接待两位老人,理由是他们在上一个儿子家里还没有住够一年。两位老人没有办法,就只好搬到了大儿子的家里,因为大儿媳已经去世,毕竟只有儿子还好说话些。大儿子家里地方也不宽绰,他们就只好和儿子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这样他们才开始新一轮的轮住,其他儿子才按顺序接待他们轮住。菊海老两口现在仍然和儿子们分灶吃饭,因此他们每一次搬家所有的衣服、被褥、炊具、日常生活用品都必须随着他们搬动。每一次搬家都可能引起和儿媳的争吵,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艰苦的劳动。由于只有老家的房子(分给了老四)稍多一些,因此他们的大件家具和大多数的衣服都必须放在老家的房子里。每到换季的时候,菊海的老伴都要去老家的房子里更换合适的衣物。菊海的老伴说,每一次搬家她都要跑十几趟才能把东西拿全。她说,“你知道,过个日子,你缺了什么都没法过,就是醋瓶子忘了拿都得去跑一趟。俺们成天就像‘拽蛋鸡(到处乱下蛋的鸡)’一样,整天去三落四的。”更让老太太为难的是,两个家庭生活在一起,有些东西的归属不可能分那么清楚。如果自己的东西儿媳妇正用着,她搬家时就不敢拿,否则就会引起家庭糾纷。

老太太说,“嗨!瞎过吧!人老了还能指望什么?”

还有的老人,由于分家时考虑不慎重,最终老了没有房子住,只好借人家的房子住。平安村村东有一个老人叫做丰年,今年已经快八十岁了。丰年有五个儿子,分家的时候把老两口的房子分到了五儿子的家里,因为五儿子分到了老家的房子,而且房子较其他儿子多一些。后来丰年的五儿子盖新房就把老房子给拆了,他盖起新房子后就要求各个兄弟让父母轮住,理由是现在的房子是他自己盖起来的。而其他兄弟则拒绝让父母轮住,理由是分单上写明老人的房子在老五的家里。这样,哪个儿子也不让老人住。他们最后只能借别人的闲房子居住。

只有一个儿子的老人虽然并不需要像有多个儿子的老人那样进行“定期的流浪”,但他们的境遇也并不全都令人满意。造成老人不满意的原因之一是,他可能最终要住在儿子盖的房子里。用平安村村民自己的话来说,住在儿子盖的房子里“不气势(‘底气不足’的意思)”。而且,村民是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的。有一位老人招了一个上门女婿,而且和女婿相处得不太和睦(这种情况在平安村的招婿家庭很少见)。这位老人的房子虽然盖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设计不良目前已经出现了裂缝。老人坚决不同意他的女婿翻盖房子,他说,“房子再破,我是住在自己盖的房子里,要是他们盖了新房子,我住他们的房子就不气势了。”但大多数老人是阻止不了儿子翻盖房子的。其实老人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们既希望儿子盖新房改善居住条件和提高儿子在村民中的地位,又担心住儿子盖的房子不如住自己盖的房子理直气壮。老人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请看下面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均为父子分灶吃饭)的故事:

故事一:有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家庭的父亲几年前患了肺癌,花了一万多块钱看病。当时儿子给了父亲五千块钱。但母亲说,咱们现在有钱,不花他们的钱,就把这五千块钱又还给了儿子。于是儿子就认为父母存有很多钱。当儿子拆了旧房盖新楼时,他向父母要钱,其实父母手中没有多少钱,就没有出钱。于是在新楼落成后搬家时,小两口不让老两口搬家。在这中间,婆媳两个打了起来,媳妇用和煤泥用的铁锨打了婆婆,把婆婆弄了一脸的煤泥,而儿子却在一旁袖手旁观。虽然两位老人最终搬进了新楼,但双方为此闹得都很不愉快。

故事二:还有一个独子家庭,楼房也是主要由儿子出钱盖的。但是,盖房子用的砖是老两口买的,也要一万多块钱。并且,在盖房子的时候,由于儿子儿媳都在上班,因此由老两口监督施工队施工。在施工的时候,有时候缺料了,也是老两口花钱去买。老两口总共为盖房也花一万大几千块钱。在搬家时,老两口想占东头一前一后两间房子(当地的房子现在都是套间房子),但小两口只想让老两口占前面的一间房子。老两口搬家时,首先把一张双人床放到了后面的房间里,但小两口看到后,趁着老两口不在,把床搬到了楼上。两代人因此吵了一个“屁股悬天”(当地俗语,意为非常严重)。老人虽然最终搬进了新房子,但两代人之间因此很长时间不说话。

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看到,虽然父子两代已经分灶吃饭,从经济上父子已经分属两个核心家庭,但由于他们只能拥有一块宅基地,因此儿子要盖新房就只能把父亲盖的旧房子拆掉。在这里,父亲对盖新房的贡献虽然可能比不上儿子大,但儿子首先是在继承了父亲对宅基地的使用权后才能翻盖房子。但儿子在盖好房子后就更加认为自己是房子的主人,并据此限制父母对房子的居住权。

有些老人的居住条件让人心酸。我访问过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由于有两个孙子,所以盖了两座楼房。儿子一家住在装修好的楼房里,老两口就住在未装修的毛坯楼房里。楼房连门窗都没有装,窗户口上蒙着塑料布。房间里的墙没有抹墙泥,墙上糊着报纸。老先生以收破烂为生,所以家里到处是拾来的垃圾,根本不像是有人住的样子。老太太患了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家里的一切都靠老先生来干。好在老先生身体硬朗,日子还能过下去。我去访问他们的时候已经是初冬,住在门窗严实的房子里都会感到寒冷,可这两位老人却住在四面透风的房子里。我真不知道他们怎样度过数九寒冬。

以上这些农村老人赡养中的住房问题的起因有两个:一是老人过早地把房子的所有权转移给了自己的儿子;二是老人在儿子成年后就不再有独立的使用宅基地的权利。从根本上说,第二条因素又是第一条因素的起因。正是因为父亲不能独立拥有使用宅基地的权利(详见第六章),他才必须把房子的所有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多个儿子的情况下是在他们分家时,一个儿子的情况下是在儿子翻盖新房时。上述老人所面临的“定期流浪”、“无房可住”、“寄人篱下感”等问题,都是由此引发的。我将在第六章详细讨论宅基地的问题,下面接着考察老年父母的赡养情况。